正文 第55章 雄赳赳地打出“中國”字頭(3)(1 / 3)

本來,作為一個地區的一個市場,當地行政部門為了維護當地的利益,是可以出麵對市場價格作一定幹預的。比如某一種服裝在某一個季節,當地有關部門可以定出一個統一的價格來對待外來客商,這樣就能使生產者的利潤在一定額度上有了絕對保證。可是常熟沒這樣做。為什麼?服裝城的負責人坦誠地表示:既然是搞市場經濟,就不能搞地方保護主義。我們常熟服裝市場實行的是自由價格,完全依靠市場機製來調節,這對服裝原料、加工和生產者的我們常熟人而言,可能每出售一件服裝、每批發一個產品,少了一塊或幾塊錢的收入,然而我們對社會卻多了一份貢獻,尤其是對繁榮市場起了積極作用。對這樣的利益犧牲,我們常熟人感到值得。與其把河塘裏的魚都撈盡,倒不如將它放入活水裏自由地養大……這就是常熟人麵對自由價格的衝擊所堅持的態度。

到現在我終於明白了那位本地貨主為什麼說“沒有利潤”的真實涵義。其實,虧本生意是沒人做的,常熟人所說的“沒有利潤”,在一定意義上是對的。作為商品,他們從家裏或者還是從國營、集體廠裏拿出的服裝就以生產成本投入到市場,確實“沒了利潤”。但另一個方麵,正是他們以僅有的與生產成本等同的價格,將產品投入到流通領域,才確保了市場價格的絕對優勢。而一個繁榮、穩定的市場同時又反過來促進了生產者所從事的產業的空前繁榮與持久穩定。

常熟常熟,常種常熟--這個道理,大概隻有聰明、精明、高明的常熟人才對此最有深諳的理解與實踐。

在鄉村采訪時,我問一位個體服裝生產者從事了多少年服裝生意。他說打服裝城開張到現在他一直沒停過。我又問他的服裝從生產出來到銷售完每件平均賺多少錢?他說1到5元。我問為啥不多賺點?他說常熟市場是一個相當穩定的市場,尤其是價格。非特殊情況下不會出現某一種商品持久地上揚。同樣,隻要跟著潮勢走,你也不可能一直坐背水。如果你想賺大錢,那或者投入大,或者得動腦研究和推出新產品。如果這兩條哪一條都不占,那你就得提高和改進勞動技能,盡可能地降低勞動成本,否則就沒有路。他說他10年來之所以還在做服裝,靠的就是最後一條路。即努力提高自身的勞動生產能力。

“10年前我帶著妻子女兒3個人一起幹,一天最多也就生產十幾件衣服。現在我一天至少要出產二三百件。靠的就是技術與設備的提高。”老板很自豪地領我參觀他用做服裝生意賺來的錢而修起的一幢別墅。在常熟,像這樣靠雙手勤勞致富的大有人在。我想這應該算作是他們在市場經濟中所作犧牲的一種回報吧。

正當我和常熟老鄉談得十分投機時,一位操著外地口音的老板急匆匆地前來找他。於是常熟老鄉很抱歉地說對不起,他必須馬上去幫一下忙。我問什麼事?他說他的鄰居--這位浙江老板的廠裏出了毛病得去看看。浙江老板的廠怎麼在這裏?常熟人為啥如此熱心地對待衝到自己家門口搶飯碗的外地客商呢?……一連串百思不解的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中。等老鄉回來,我終於弄明白了怎麼回事。

這位常熟老鄉與浙江老板是在生意中認識的。那是5年前的事,當時這位姓陸的浙江老板初來常熟,不摸門,進貨時沒直接找當地貨主,半途被一位沈陽來的奸商給騙走了十幾萬元的貨款。正當陸老板走投無路時,事情被我采訪的這位常熟老鄉知道了,他把浙江人接到自己家,安慰說你先不要著急,我這兒正好有一批貨你先拿去。浙江老板說我現在連回家的路費都拿不出了,哪還有啥本錢進你貨嘛。常熟老鄉說,我的這批貨你隻管拿去再說,貨款用不著現在就付,等你回浙江把貨賣掉給也不遲。當天他幫助把貨托運妥當,並掏錢買了車票將浙江陸老板送上車。幾天後,浙江陸老板風塵仆仆趕回常熟,一見幫助他的常熟老板就“撲通”一下跪在地上,泣不成聲地說道:“您是我的救命恩人……”倆人從此成了好朋友。後來浙江陸老板在常熟發了大財,又在當地買下了一座服裝廠。由於陸老板是外地人,加上對服裝生產並不在行,平時一有事總要請他的常熟好友幫這幫那。而每逢此時常熟老鄉也總不厭其煩地進行各種指導,為此耽誤了不少自己的生意。於是就有人說是你幫浙江老板發了大財,現在該人家重謝你的時候了,你不敲他十萬八萬的?這位常熟老鄉搖搖頭說,別人有難幫一把是應該的,不管他是外地人還是本地人,做了好事再去敲人家的竹杠,這不是我們常熟人做的事。後來有一次,那位陸老板真的拿了10萬元錢要謝他的恩人。可人家常熟人就是不收,說你們外地人現在能在我們這兒辦工廠賺大錢,就說明咱常熟有魅力,引來了“金鳳凰”,作為常熟人,這就足夠了。

“瞧人家常熟人啥修養?我不在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地方做生意還到哪個地方?”浙江陸老板聽說我是來采訪的,非要與我見一麵,並不時這樣說道。

有一天我正在采訪服裝城辦事處陸關生主任,半途他被銀行的一個會議叫走了。“你也去吧,這個會很特殊,有不少外地在常熟做生意的大老板都去。”陸主任的話,無疑引起了我的興趣,於是便跟他進了一家賓館的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