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見了《建國方略》裏的北方大港(1)(2 / 2)

這是唐山人的驕傲。然而,正是這種依靠智慧和獨特的資源優勢鍛鑄出的驕傲,讓唐山人感到了另一種無法忍受的屈恥與不甘,那就是“有海無港之痛”!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我相信,能熟讀老子這段《道德經》的唐山人不止今日執掌“北方大港”航舵的劉衛民一人。“上善若水,利民者興”,以水利於萬物而不爭的美德,在發展自己的同時也發展他人,在發展他人同時又促進自己前進的理念,正是劉衛民這樣的唐山人的寬闊胸襟和處世立業的坐標,決定了他們的曆史抉擇。

唐山的發展何止是唐山人自己的事,唐山的崛起波及的是整個渤海灣經濟圈和京津唐乃至中國版圖上的北部和西部的無垠疆域,那正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黃河流域。

百年前的孫中山先生之所以在渤海灣,偏偏鍾情於在唐山地域的海疆上建一座定名“北方大港”的港埠,是“此地西南為直隸山西兩省,與夫黃河流域,人口之眾約一萬萬;西北為熱河特別區域及蒙古遊牧之原,土曠人稀,亟待開發。夫以直隸生齒之繁,山西礦源之富,必賴此港為其唯一輸出之途。倘將來多倫多諾爾庫間鐵路完成,以西伯利亞鐵路聯絡,則中央西伯利亞一帶,皆視此為最近之海港……窮其究竟,必成將來歐亞路線之確實終點,而兩大陸於以連成一氣。”中山先生因此認為,“中國該部地方,必需如是海港,自不待論。”

偉人的目光總是犀利的,並能一針見血,明察秋毫,言及本質。

“北方大港”,不建是一種國威的喪失,民族的遺漏;晚建同樣是一種浪費和遲鈍。唐山無法再等待了,隻爭朝夕是好漢。早在共和國成立之後,唐山人的建港之想就無時不在牽動著每一根神經。“以鋼為綱”的歲月裏,“北方大港”的建設問題隨著唐山鋼鐵基地的建立而一直在醞釀之中。這一構想即便在1976年幾乎徹底毀滅了這座鋼鐵城市的“唐山大地震”中,它也從來沒有被泯滅過。

唐山人的建港信仰如同珍視生命一樣毫不動搖。

有一段曆史和有一批人是永遠不能忘卻的: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之後的1979年至1984年間,國家計委提出了京津唐地區國土開發和生產力布局要向濱海地帶推進和重點開發冀東地區的戰略。“北方大港”的所在地王灘海濱一下騷動起來,一項由600名專家組成的調研工作如火如荼的全麵鋪開了。“鋼鐵基地和海濱大港”必須同時考慮!專家們的建議讓參與這一偉大戰略構思的副市長王大名和市計委負責人魏振江興奮不已。1984年,一位在“北方大港”建設史上必須提到的重要人物到唐山市任職,他就是新任市委書記嶽岐峰同誌。這位後來又出任河北省省長的建港熱心人,以非凡的遠見,組織決策了建設唐山港的宏偉規劃,並在籌措資金上不遺餘力。就在他離開唐山到石家莊就任省長時仍不忘用冀東水泥廠所交省政府的能源建設基金裏每年留下5000萬元作為唐山建港啟動資金,這筆錢決定了“北方大港”從紙上談兵到具體實施的曆史性轉折。

1988年,唐山市建港指揮部正式成立。“8”字從此與這個港口的命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之後的港口許多重要日子幾乎都連著吉祥的“8”字。

謀劃建港的初始,當時的市長陳立友作出唐山港“要建就建萬噸級泊位”的決策,使日後的王灘海濱向真正的“北方大港”邁進,留下了精彩的伏筆。

“砸鍋賣鐵也要把港口建起來!”唐山人的熱血為建港的宏偉藍圖沸騰著,一支支建設大軍開始向那個隻有煙波、沒有人影的鹽堿荒灘進發。劉衛民一邊回憶當時的情景,一邊深情地說:“那時我們聽說要在自己的家鄉建設大港口,簡直不敢相信。這一年我剛好從部隊轉業回到家鄉,一聽說這事,連夜跑到縣裏去打聽消息,後來又去找資料。當知道要建的港口就是當年孫中山先生規劃的‘北方大港’時,我毫不猶豫地決定去王灘建港!”當年,剛剛脫下軍裝的劉衛民在唐山港打下第一根樁的兩個月後,與一群大學生和工程技術人員先後來到了建港工程指揮部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