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良好的國家形象是製造國家認同的基礎。建構形象隻是手段和戰略,其直接目的是製造認同。
社會行為體之間的互動造就了國家形象,這種互動的過程是國家形象形成和存在的基本條件,而社會傳播係統則是行為體互動的主要方式和渠道。與民族是“想象的共同體”一樣,國家作為一種“想象的共同體”,是一種政治、曆史、文化、族群等多種因素複合的共同體,這些因素及其它們之間紛繁複雜的關係影響著國家認同的構建。社會傳播係統是民眾對民族、國家進行想象的載體,沒有社會傳播係統傳播的曆時、現時的各種信息,民眾就無法對文化、民族、國家為何進行想象,也就無法達成認同、實現和諧,從而威脅社會的穩定。
國家形象的形成和存在是行為體社會實踐和社會傳播係統相互作用的結果。同理,和諧社會的建構則是文化、民族、政府、國家、國民等社會係統要素,彼此信息傳播暢通、達成認同、形成“無意識的行為驅動力”的結果。
全球化時代國家認同正在弱化、政府認同和社會認同正在式微,這是我國轉型期社會矛盾激化、群體事件日漸增多的深層次文化心理因素。如何重建國民對本土文化、民族、國家的認同,成為政府執政合法性、國家合法性存在的基礎,也是我國推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據之一。
社會傳播係統利用社會傳播製造文化認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最終目的應是維護和發展民族國家利益,建構和諧社會。一旦形成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認同就會驅使國民為民族、國家的發展和利益的保護采取發自無意識的行動,從而推動和諧社會的建構,因為認同是一種“所有人固有的無意識的行為驅動力”。
為此,作為國家形象建構的主體,政府可充分利用可掌控的社會傳播渠道(政府傳播、教育傳播、藝術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和傳播策略技巧,在國民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形象,以形成國民對國家的認同,從而激發建立在這種認同基礎上的為民族、為國家發展而努力的“無意識的行為驅動力”。
本書從文化形象、民族形象、政府形象三個層麵,從製度和行為兩個維度分析了國家形象建構者如何利用社會傳播係統的各種傳播渠道和傳播策略、技巧建構良好的國家形象,並從價值分析的角度分析國家形象的建構與當下中國和諧社會的建構、中國和平發展的關係,以期全麵透析對內傳播與國家形象建構、國家認同形成之關係。
在國民心中建構良好國家形象並不等於建構國民國家認同,國家認同是國民對國家形象的內化和深化。已建構的良好國家形象很容易受到偶然事件的改變,經常變動不居,而國家認同一旦形成,則具有相對穩定性,在國家遭遇危機和困難時,往往能激發國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國家形象建構主體一定要注意,在建構國家形象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將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國家的發展規劃目標等構成國家的基本要素內化為國民的深層認知結構,建構國民的國家認同,如此才能獲得國民對國家發展的“無意識驅動力”。
與“認同”類似的是“同意”,認同(identity)與同意(consent)不同。“製造同意”(making consent)是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與赫曼在《製造同意》一書中提出的。他在該書中提出,自由市場經濟不可避免地將導致程式化與狹隘的報道條條框框,而這一切可以總結為五大新聞過濾器,即媒體的所有權與利益驅動、廣告的影響、專家的作用、炮轟和強製的手段、修辭策略。通過這些過濾器,媒體推動同質化構建和壓製不同聲音,從而實現“邊緣化意見並允許政府與主流利益將他們的訊息通過媒體傳遞給大眾”。後來他在《新自由主義和全球秩序》一書中繼續闡述這一觀點,認為當政府牢牢控製著媒體,並且教育係統和學術界都聽政府的話,政府就可以很容易達到製造表麵一致同意這個目的。喬姆斯基和赫曼通過揭示這種宣傳模式提醒世人,在所謂的民主社會裏存在著財富與權力的不均,媒體對政策起到的是“製造共識”的功能,而幾乎不會代表大多數受眾與市民的聲音和利益。
前聯邦德國的女傳播學者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E.Noelle Neumann)1973年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論”揭示了媒體製造同意的過程。諾曼強調指出,在現代社會的“沉默的螺旋”形成過程中,大眾傳媒的提示(真實或虛假的)輿論環境的作用變得日益突出了。如果一切或主要的媒介,都表達相同的內容(信息的同一性),其影響無遠弗屆(信息傳播的廣泛性)且不斷重複(信息的累積性)同類內容,那麼受眾選擇性接觸勢必很難實現。這時,人們就會身不由己地變更自己的立場或加入“沉默”的行列,由此形成“沉默的螺旋”局麵,製造同意就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