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方山腳下漫天飛舞的柳絮,恰如我腦海中紛繁蕪雜的思緒,隻是這些思緒不像柳絮一樣來自千萬棵柳樹,而是來自一個沉甸甸的命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社會傳播與國家形象建構的批評分析”。

作為這些思緒的結晶,本書希望能“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而不至於像柳絮一樣淹滯於河塘或角落。因為從社會傳播的視角來研究分析中國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還隻是一個開始,它需要播撒更多的種子,讓這個命題的研究生根發芽。

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的隻言片語、零星的思想閃光,便是那將種子播撒四方的柳絮。如果若幹年後,關於“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與信息傳播”的學理思緒像春暖花開時從千萬棵柳樹上飄飛出的柳絮,那麼在傳播學與認同理論結合的學術園地裏,又將開拓一個新的領域。

若本書中僥幸能有零星思想的火花閃爍,那也是因為我立足於他人的研究和洞見之基礎上。除了在注釋和參考文獻中所注明的之外,我還要感謝原國務院秘書局的張永傑先生,他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饒有興趣,造詣頗深,本書有關章節得益於他的啟發;感謝原中國新聞社時政記者溫衛軍先生,他對如何從文化、民族、製度和政府等方麵入手考察國家認同的建構給予我很多的參考意見。

感謝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助理、出版社社長蔡翔先生,文科科研處處長、長江學者胡智鋒先生獎掖提攜後進,給予我良多支持;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總編輯閔惠泉先生、責任編輯李水仙女士為本書付梓所做的精心編校和精美設計。最後,我要感謝妻子和女兒,妻子賢淑端莊,女兒活潑伶俐,對她們的言謝,詞有盡而意無窮。

良師益友的厚愛、家人無盡的支持,是我前行的不竭動力。我會滿懷感恩之心繼續前行,並以自己所能回饋所有關愛我的人。

作者謹識

南京方山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