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連上蒼都覺得趙興想要橫掃世界的念頭過於逆天,從漢曆二年開始,獲得重生的大漢帝國便開始遭受接二兩三的打擊,若非皇帝擁有遠超常人的氣魄和聲望,若非大漢各級官府新上任的官吏們能力強悍,帝國發動的第一次西征很有可能便要因為後繼無力而不得不中斷或者功敗垂成。
漢曆二年春夏兩季,西北地區大旱,河套乃至關中地區顆粒無收。帝國動用了儲備在朔方和西域的兩座戰備糧庫,力保西北地區無一人餓死。因為天氣大旱,許多河川斷流,趙興命令西北四百萬勞力吃著賑濟糧,人人皆參於到挖掘河道、興修水利、開山采礦的行動中來。其餘的老弱婦孺則要麼在家紡線,要麼前往中原地區學習各種技術,總之受災地區的老百姓都不能閑著,必須人人有事可做。
為了支援西北地區,長江以南的荊州、吳州和揚州等產糧大州緊急籌措稻米五百萬石,先經長江入海運至青州,然後由黃河河道送至洛陽,再從洛陽派出車隊送往西北各地。
第二年,也就是漢曆三年,西北的旱災仍在持續,北方的草原上卻又遭受了重大的雪災,凍死牛羊無數。皇帝似乎早就預料到這種更加複雜和嚴峻的局麵,在前一年冬季到來之時,便向堯興、黃軒和炎晟三族發出指示,要求三族民眾入秋之後便從遙遠的北方趕著牛羊向南遷徙,這才使得三族在遭遇百年難遇的嚴重雪災時,凍死的人員並不十分嚴重。
三族民眾越是向南而來,便可以快速接受到更多的救濟,尤其是沿路修築的一些應急救援點,平時看不出來作用,但到了大雪埋屋的時候,便發揮出難以想象的效果。這些救援點內儲備有足量的煤石、食鹽、藥品以及一些糧草,是為了幫助牧民們應對突發災難,平時並不對外開放,僅留幾個人進行維護。
雪災到來之後,從極北之地向南遷徙的牧民們便被風雪阻攔在了南歸的道路之上,當他們幾乎快要絕望的時候,忽然想起了傳說中的災民救濟點,於是想盡辦法趕到最近的一處據點,然後便能生存下來。
按照帝國皇帝的教導,任何時候人的生命都是最重要的,牛羊被凍死了沒有關係,來年還可以重新養。就算把種牛、種羊都凍死光了,那也沒有關係,大漢農科院設在西疆、並州、幽州以及東北等地的牧場之中,年年都會保留一批做種的優質牲畜。
大雪災雖然會讓牧民辛苦一年的勞動成果縮水,但也可以凍死草原上大部分的病菌,隻要挺過去,接下來就能連續幾年獲得好收成。等到大雪停止之後,躲進救濟點內的牧民趕緊帶著食鹽回到自家的牛羊圈內,按照以往的經驗,迅速地將被凍死的牛羊剝皮醃製最後風幹。雖然這樣的醃製肉沒有活蹦亂跳的活牛和活羊好賣,但官府卻從來不會拒絕收購,倒是能為牧民們減輕不少的損失。
被牧民們醃製的牛羊肉收入官庫之後,大部分會被送往西征大軍的後勤補給站,其餘部分則會出現在長安、洛陽、陳留、許昌等大都會的市集之上,被各地的老百姓購買一空。如今隨著普通民眾的收入提高,大漢國民的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改善,像以往很難吃到的牛羊肉如今也走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
連續兩年,皇帝親自擔任賑災委員會主席,指導大漢這架龐大的機器順利挺過了旱災和雪災的難關。然而,更大的危機和考驗接踵而來。
漢曆三年,黃河以北的冀州、並州、幽州也跟著關中發生旱災,同時整個北方還發生了蝗災。這還遠遠不算完,原本主產稻米的江南地區發生重大洪災,同時還爆發了大規模的瘧疾。
因為各種災害接踵而至,倒是讓趙興想到了新中國成立不久之後遭遇的那場連續自然災害。趙興在心裏安慰自己,如今大漢的人口隻有六千萬,遠遠不比後世那四億多人口,加之大漢如今的疆域已經拓展的極為龐大,總有沒受災的地方可以有效支援受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