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曆史概況(1 / 3)

四川曆史概況

先秦時期 四川和我國其他省區一樣,有著悠久的曆史。在遙遠的遠古時代,就有原始人類在這裏勞動、居息和繁衍,創造了舊石器時代的遠古文明。

四川最早的原始人類,是1951年在資陽縣黃鱔溪發現的“資陽人”。資陽人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新人類型,距今大約數萬年至十餘萬年之間。此外在成都羊子山、漢源富林鎮、銅梁縣城附近等地都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這些舊石器時代的四川遠古居民,過著原始群居的生活。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進入氏族公社時代,這一時期在考古學上稱為新石器時代。在東起長江三峽,西至甘孜、阿壩等130餘處都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發現。它反映了在新石器時代四川古代先民的活動範圍遠比舊石器時代廣闊得多。

根據史籍記載,在夏、商、周時期,四川就居住著眾多的部族,其中巴人和蜀人是最主要的部族,他們的活動最為重要。

巴人是一個古老的部族,其曆史可以上溯到古史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傳說巴人是西北高原黃帝部落中的一支,與黃帝同為姬姓。大約在夏商之際,巴人祖先南遷至陝西南部漢水上遊一帶,別立宗氏,由母係氏族發展到父係氏族,殷商王朝中葉,巴人被殷商王朝征服。周武王伐紂,在決定命運的牧野之戰中,“巴師勇銳,歌舞以淩人”,對武王滅紂起了重要作用。西周王朝建立後,巴被周王朝冊封為諸侯,其首領稱為子。巴國地域大致在今陝西南部的漢水和四川東部嘉陵江一帶,其境內居住著眾多的少數民族。板楯蠻和廩君蠻就是巴國居民中較有影響的部族。戰國初年,巴國的疆域“東至魚複(今奉節縣),西至僰道(今宜賓市),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在四川形成了川東巴國,川西蜀國的局麵。戰國中葉以後,楚國向巴國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巴國放棄了漢水和大巴山之間的故地,退守川東東部。在楚國的進攻下,巴國的國都也不斷遷徙,“雖都江州(今重慶市),或治墊江(今合川縣),或治平都(今豐都縣),或治閬中”。

蜀人是岷江上遊的一個古老部族,傳說為黃帝後代,可能與西北地區氐羌先民有曆史淵源。傳說蜀族的第一代始祖名蠶叢,稱蠶叢氏。其後為蜀族首領的有蜀王柏濩和蜀王魚鳧。史稱蠶叢、柏濩、魚鳧為“三代,各數百歲”。這三代的時間,大體相當於夏、商和西周前半期。蜀族從很早起就同夏王朝發生了關係。殷商時期為殷王朝征服。周武王伐紂,蜀師作為“西土八國”之一,參加了滅殷的牧野之戰。西周建立後,蜀與周朝保持了貢納朝覲關係。大約在殷末周初,蜀族已進入階級社會。其後岷江上遊的杜宇部族進攻魚鳧,奪取了蜀族的統治權,自立蜀王,史稱望帝,建都於郫(今郫縣),後移居瞿上(今雙流縣)。蜀國的疆域,北至陝西漢中,南及四川青神,西至四川天全、蘆山,東達涪江流域。杜宇王國大約維持了百餘年,春秋初葉為開明氏取代,號曰叢帝。開明王朝統治蜀國350餘年,傳11世,曆12王,其疆域比杜宇王朝更為擴大,在四川境內南達宜賓,東至閬中等地,並一度揮師魚複與楚國爭雄。開明王朝曾先後建都於樂山、蘆山、雙流。從開明九世起定都於成都,此後成都就成為川西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

巴蜀時期四川的經濟文化已經相當發達。早期巴人以善於射獵著稱於世。春秋戰國時期,農業已成為主要的生產部門,土植五穀,牲具六畜,盛產桑、麻、苧、漆、茶、蜜、果實、竹木等經濟作物。巴地出產的“巴鄉酒”,香醇濃鬱,是向周王朝交納的貢品,名列《周禮》“三酒”之一的名酒。手工業中的製陶業、紡織業、竹木編製業、漆器製造業、井鹽業、采礦業、青銅冶煉和銅器製造業都相當發達。蜀人的經濟比巴人更為進步。從廣漢縣三星堆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商末周初遺址出土的精美物器和房屋布局,反映出當時蜀人已有發達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建築業,進入了文明社會階段。從杜宇王朝末年起,川西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開明王朝的開國君主鱉靈,就因治水有功而取代杜宇王朝。鱉靈開鑿玉壘山(今都江堰市灌口山,或謂今寶瓶口)為分水口,挖掘人工河道,把岷江分流入沱江,減少了成都平原的水害,促進了農業的迅速發展。戰國時期,蜀地已是沃野千裏,土地肥美,富有糧食蔬菜之饒,經濟相當發達。秦國司馬錯在建議並吞巴蜀時就說:“得蜀則得楚,楚得則天下並”,依靠四川的人力物力財力就能統一全國,四川已成為全國的一個重要的經濟基地。

秦漢時期 公元前316年,秦乘巴蜀相互攻伐,出兵吞並巴蜀。秦統一巴蜀後,在四川推行郡縣製,巴地設巴郡,蜀地設蜀都,保證了秦國的各項製度在四川的推行,並大量移民入蜀,促進了四川經濟,特別是冶鐵業的發展。經過張若和李冰的經營,四川的政治經濟都得到迅速發展。李冰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穿廣都(今雙流縣)鹽井,開始了四川的井鹽生產。張若率軍向南擴張,先後攻取了邛、笮等部少數民族,其統治範圍達於今樂山、漢源及大渡河以南的西昌地區。秦朝統一全國後,繼續經營西南夷,修建由宜賓通往雲南昭通的五尺道和由鹹陽到成都的馳道,促進了四川與中原和西南各族的經濟文化聯係。

秦朝滅亡後,漢高祖曾依靠四川的人力物力財力,還定三秦,統一全國。漢武帝時,唐蒙使南越,發現了經夜郎牂柯江運往番禺(今廣州市)的蜀抅醬,從而料定四川有一條經夜郎而至廣州的商道。其後張騫使大夏(今阿富汗),發現經身毒(今印度)運往大夏的蜀布和邛竹杖。這三種蜀中物產在異域的發現,引起了漢王朝要盡力開拓由宜賓經雲貴至廣州的道路和由西昌通往雲南、印度的道路。經過前後30年的努力,雖未打通通往身毒的道路,但卻對西南夷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工作。開夜郎,於巴蜀二郡西南分置犍為郡,其後又置沈黎郡(今漢源縣北),越嶲郡、汶山郡(今汶川縣北),平滇設益州郡。從此西南大部分地區都在漢朝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西南各族與漢族人民的聯係更為密切,西南民族地區的經濟得到開發。

東漢王朝建立之初,無暇顧及蜀中政局,公元24—36年,公孫述曾割據四川,建立“大成國”,統治蜀中12年,被東漢王朝所滅。東漢王朝統治四川後,豪族勢力迅速發展,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引起了人民的不斷起義。最後在東漢末年全國農民大起義和軍閥混戰的形勢下,導致了劉焉父子割據四川的局麵。

兩漢時期是四川曆史上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時期之一。漢武帝時,四川人口達到766048戶,3514217口。漢代四川的水利建設和農業都得到了飛躍發展。巴蜀地區已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基地,蜀糧運往中原和江南等地賑濟災荒。經濟作物則有果實之珍,“山林澤漁,園囿瓜果,四節代熟”,荔枝、柑橘、茶葉聞名遐邇。手工業高度發展,四川是西南的冶鐵中心,臨邛卓氏、程氏均以冶鐵富比王侯,嚴道鄧通鑄錢,錢遍天下。井鹽業也有較大發展,並開始用天然氣煮鹽;成都是全國織錦業中心,蜀錦生產達到相當水平。漢朝政府還在蜀郡、廣漢設置工官,生產金銀鐵器、漆器、蜀刀。漆器的產量質量和行銷範圍,都居全國之首。漢代四川文化也有輝煌成就。文翁在成都興學,培養了大批人才,使巴蜀學風之盛,趕上了當時文化發達的齊魯地區。司馬相如、王褒、揚雄、落下閎,是當時全國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和天文學家。漢代四川的繪畫、雕刻藝術也有很高成就。石闕建築、畫像石、圖像磚,是我國十分珍貴的曆史文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魏晉南北朝時期 東漢末年,各地軍閥混戰,割據稱雄。劉焉死後,其子劉璋懦弱無能,不能自守,派人迎劉備入蜀,劉備乘機奪取四川。220年,魏國曹丕稱帝;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2年孫權在江東稱帝,國號吳,正式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

劉備父子任用諸葛亮為相,勵精圖治。政治方麵,抑製豪強,任人唯才,賞罰嚴明,使得蜀中政治清明。經濟方麵,重視農業,加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設,勸農積穀,發展手工業生產,設置官吏管理鹽鐵和織錦生產;發展交通貿易,在漢嘉(今雅安北)和劍門鑿山開道,從而使蜀中經濟得到發展。諸葛亮力圖恢複漢室,統一中原,225年率眾南征,平定“南中之亂”,安定了後方。接著他多次出師北伐曹魏,終因人力財力不足,未取得成果,抱恨而終。

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日益衰落,263年被魏國滅亡。

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晉王朝,四川歸西晉統治。西晉王朝是一個十分腐朽的王朝,諸王爭奪帝位,相互殘殺,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激起了各族人民的起義。298年,略陽、天水六郡人民流入漢中就食,隨即進入四川,眾達十餘萬口。這些流民進入四川後,在NFDA1人李特的組織下聚眾起義,經過長期的戰鬥,其子李雄在青城山道教首領範長生的支持下攻克成都,於306年建大成國,史稱“成漢”。在成漢政權統治時期,四川社會較為安定,經濟得到一定的恢複發展。這時大量的僚人從貴州進入四川,“布在山穀者十餘萬家”。僚人入蜀雖促進了四川山區的開發,但由於戰亂,四川漢人流入荊湘者十餘萬戶,州縣空虛,經濟發展受到很大損失。

大成國306年建立,347年為東晉所滅,統治四川共41年。

東晉統治後期,前秦曾於373年占領四川,其後為東晉收複。405年譙縱據蜀,稱成都王,其後向後秦稱臣,四川名義上隸屬後秦管轄。413年,東晉再次收複四川。

南北朝時期,四川基本上屬歸南朝統治。555年西魏攻下成都,南梁失掉益州,四川隸西魏統治。557年,宇文覺篡西魏自立,建立北周政權,四川隸北周統治。

魏晉南北朝是四川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低潮時期。特別是南北對峙期間,四川戰亂相繼,戶口大量減少。據《宋書·州郡誌》統計,四川境內不到16萬戶,其中蜀郡戶數為11902戶,僅及漢代成都縣戶數的七分之一,反映出四川經濟衰退相當嚴重。這一時期,四川的文化也不如兩漢之盛,但在史學上則有新的成就。譙周、常璩都是著名的史學家,其他如陶瓷和石刻藝術也有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