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法
國家對食鹽征稅和專賣榷禁的各種製度。中國鹽法,代有變遷,由簡而繁,由疏而密,日趨完備。唐玄宗開元以前為食鹽征稅和專賣製度建立時期,開元以後為食鹽專賣製度日益完密的時期。
先秦 夏、商、周三代,鹽與其他土產一樣,大率是在產地征稅,或作為土貢上繳國家,聽民自由開采運銷販賣,實無專門鹽法可言。迄至春秋時期,管仲相齊桓公,興鹽鐵之利,國家對食鹽的生產、銷售和買賣加以管理,開中國鹽法之始。其法以官製食鹽為輔、民製食鹽為主,官收官運官銷,寓租稅於官府專賣鹽價之中,以增加國家收入,齊國由是富強,稱霸諸侯。然春秋戰國時期,除齊國對食鹽實行專賣之外,其他諸侯國仍隻對食鹽征稅,唯稅率逐漸加重。史載秦自商鞅變法後,賦鹽之利二十倍於古,鹽價昂貴,鹽商富累巨萬,人食貴鹽,小民貧困,至秦亡而未改。
漢 漢初開關梁山澤之禁,允許私人經營鹽業,國家征稅,稅入歸主管皇室財產的少府,屬皇帝宮廷所有。諸侯王國亦得經營鹽業以自富,收入不歸中央。西漢中期,漢武帝劉徹內修法度,外開邊疆,頻年用兵,財用不足,於元狩年間(前122~前117)始將鹽業歸入中央的大司農,納入國家財政,實行官營。在產區和主要中轉地設置隸屬大司農的鹽官,主管鹽的生產、分配及大規模的轉運。西漢末年,設置鹽官的郡國和縣共三十七處,分布於二十七個郡國。其官營辦法為募民製鹽、官收官運官銷。私自煮鹽受鈦(套在腳上的鐵器)左趾的刑罰,工具和產品沒官。鹽的銷售,或設肆售賣,或通過特許商人分銷。鹽的官營,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但鹽價逐漸昂貴,致有強迫抑配買鹽,私人鹽販乘機牟利,導致官鹽滯銷,鹽利所入不敷其費。元封元年(前 110),桑弘羊領大司農,乃請置大農部丞數十人分往各縣,平均調配,調節鹽價,濟以平準之法,弊始少革,國用乃贍(見兩漢平準)。漢宣帝時,賢良文學曾大力攻擊鹽鐵官營,致有鹽鐵之議。但事關財政收入,官營仍舊。東漢時,漢光武帝劉秀廢除食鹽專賣主法,罷私煮之禁,聽民製鹽,自由販運。於產鹽較多地區設置鹽官,征收鹽稅。其間漢章帝元和元年(84年)因財政困難,采納尚書張林建議,官自煮鹽,恢複漢武帝時期的官營辦法。漢和帝永和元年(89)即行廢止。此後,鹽官仍主稅課,鹽業民營,直至漢末。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期,戰亂頻仍,官府對食鹽多行專賣,以敷軍國之用。魏有司鹽都尉、司鹽監丞,並遣使監督鹽官賣鹽。魏明帝太和四年(230),還興京兆、天水、南安鹽池,以益軍資。蜀有鹽府校尉、司鹽校尉主管鹽政,鹽鐵之利,歲入甚多,有裨國用。吳設司鹽校尉、司鹽都尉管理鹽政,亦主專賣。
晉承魏製,仍實行食鹽專賣。鹽務隸於度支尚書,設司鹽都尉、司鹽監丞管理鹽政,規定不得私自煮鹽,犯者四歲刑。東晉遷居江左,軍國所需,隨其土地所出,以為征賦,對食鹽實行征稅製,曆南朝的宋、齊、梁、陳,沿而不改。北魏繼西晉對食鹽實行專賣,又仿南朝征稅製,屢興屢廢,乃無常製。534年,北魏分為東魏和西魏。西魏初行征稅製,後改為官營專賣,禁百姓煮鹽。北周繼西魏之後,繼續實行專賣。東魏和北齊則於“滄、瀛、幽、青四州之境,傍海置鹽官以煮鹽,每歲收錢,軍國之資,得以周贍”,對食鹽實行官營專賣。
隋唐 隋初鹽池鹽井皆禁百姓開采,由官府專賣食鹽。隋文帝開皇三年(583),開鹽池鹽井之禁,與百姓共之,廢除官賣,並免於征稅。至唐開元時期的一百三十年間,很少有征收鹽稅的記載,為中國食鹽無稅時期。
唐玄宗開元初年,始議榷鹽收稅。其後檢校海內鹽鐵之課,征收鹽稅。但各地鹽法並不統一。有設軍屯,由士兵生產軍用食鹽者;有官督私營,按等征課者;有按井納稅者,有免租納鹽者。法令疏闊,隻不過使鹽法從無稅轉向有稅而已。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王朝財政陷入困境。天寶十五年(756),顏真卿於河北榷鹽以供軍需。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第五琦為鹽鐵使,總管全國鹽政,初變鹽法,“就山、海、井、灶收榷其鹽,官置吏出糶,其舊業戶並浮人願為業者,免其雜役,隸鹽鐵使,盜煮私鹽罪有差”,創民製官收官運官賣的食鹽專賣製。鹽利收入達四十萬緡。政府還在產鹽區設“監院”,管理鹽務,嚴禁鹽的私製私賣。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劉晏為鹽鐵使兼轉運使,再變鹽法,行民製官收商運商銷的專賣製度,在產區設置四個鹽場和十個鹽監,負責食鹽的生產和收購,切斷鹽商與鹽戶的關係,保證官府的專賣權。然後現場轉賣給鹽商,準其自由出售。商人如果以絹代鹽,每緡加錢二百。遂獲既推銷食鹽又收軍用絹帛之利,在全國又設十三個巡院,負責推銷食鹽、緝查私鹽,兼管不設鹽監地區的產銷工作。在重要地區設置鹽倉,常積鹽兩萬石,除賣給商人外,擔負平抑鹽價的作用,商人不至,則減價出賣。這些措施改善了民眾的食鹽供應,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唐代宗大曆十四年(779)鹽利收入達六百萬貫,“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劉晏去職,自此以後,鹽法混亂。官府不斷提高鹽價,至有以穀數鬥,易鹽一斤。官鹽既貴,私販公行。官府乃不斷整頓鹽政,鹽法日密。唐憲宗時開始劃定鹽商糶鹽區域,並嚴禁私鹽。其後犯私鹽均受嚴刑峻法懲處。然非但不能杜絕私鹽,反而激起人民的反抗。唐末,王仙芝、黃巢均以販賣私鹽而積蓄力量,進而組織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使唐王朝走向崩潰。此外,唐後期因藩鎮割據,鹽利亦往往被地方勢力截留。
五代 五代鹽法逐年嚴密,成為人民一大禍害。後唐時全麵榷鹽,劃區供應,對鹽的生產和經銷都作了嚴格的規定。凡官場賣鹽的地區,嚴禁私煎、私買、私賣,犯者處以嚴刑。又在鄉村創蠶鹽錢,於二月將鹽賒給鄉村人戶,五月絲蠶收獲時收回鹽錢,並嚴禁鄉村人戶將食鹽倒流城鎮。後晉初年,鹽禁較為鬆弛,取消官場賣鹽,允許商人貿易,由官府向民戶按戶等配征食鹽錢。其後取消商人賣鹽,重行榷禁專賣,而過去按戶等征收的食鹽錢仍然照征。後漢時更是全麵禁止私產、私賣、私買,而由政府專賣,違者一斤一兩也要處死,成為中國曆史上鹽禁最嚴酷的時期。後周時雖逐步放寬鹽禁,但榷禁亦嚴,並一度在城鎮新增隨屋鹽錢。
宋 宋朝建立了更為完備的食鹽專賣製度。中央財政機構三司設鹽鐵使主管鹽政,直屬三司的京師榷貨務主辦鹽的專賣和鹽課收入。地方由朝廷委派高級官員或當地官員兼管鹽政。產鹽地設監置場,均派官管理鹽的生產。北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又在路一級設置提舉茶鹽司,主管鹽的生產和銷售。鹽的生產,一是官製,二是民製官收。官製食鹽皆招募農民,給口糧工錢,按年完成官定課額,全部食鹽歸官府。民製食鹽,專置戶籍,稱鹽戶,官給煮鹽工具和煎鹽本錢,免除科配徭役,隻以鹽貨折納二稅。鹽戶產量由官府定額,全部按官價收買。超產食鹽稱為浮鹽,略增價錢收買,任何人不得私賣。其食鹽銷售,宋初是“官鬻通商,隨州縣所宜”,沒有固定的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