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的愛國詩篇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陸遊被朝廷加以力主張浚用兵抗金的罪名,罷免南昌副長官職務,在原籍紹興山陰農村閑居已一年了。一個秋天的深夜,陣陣秋雨,使他從夢裏驚覺,風聲雨聲攪擾著壯誌難酬的悲憤心懷。他再也不能入睡了,從床上爬了起來含淚濡筆寫下了《聞雨》的詩篇:“慷慨心猶壯,蹉跎鬢已衰;百年殊鼎鼎,萬事隻悠悠。不悟千裏魚,終歸貉一丘;夜闌聞急雨,起坐涕交流。”
陸遊生於北宋滅亡前兩年的1125年,死於1210年,經曆了北宋滅亡和南宋不斷被金朝侵擾的整個年代。山河破碎,人民失所。他從小非常好學,尤喜兵書,少年時期就以恢複中原為己任,才華橫溢,眾口稱譽,本已考上第一名進士,卻因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而被賣國投降宰相秦檜一筆勾掉,名落孫山。直到秦檜死後三年的1158年,三十四歲時才進入仕途,開始在州縣擔任小官,以後整個一生中又被主和派壓得喘不過氣來。前麵提到力主張浚用兵,本是1164年擔任鎮江副長官時支持和讚成宰相張浚抗金的事情,由於張浚下台,主和派掌權,事隔三四年,對他這個並未參與抗金大計的人也不放過,清算舊賬,罷官撤職,怎不叫人感到悲憤呢?
曆史沒有把陸遊鑄造成馳騁疆場的英雄,然而卻把他鑄造成永垂不朽的偉大愛國詩人。他“六十年間詩萬首”,至今還有九千三百多首保存下來。這些詩歌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藝術上成就輝煌,光芒四射,世世代代鼓舞著中華民族的愛國誌士為振興中華、實現國家的統一而英勇戰鬥。
陸遊的詩歌從他熱愛祖國、同情人民、不趨炎附勢隨波逐流、像梅花那樣“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的思想中產生,在他積極從事和關心抗金鬥爭的現實生活中生根立足。他早年學詩於江西派,思想上藝術上受到不少啟發,但畢竟是“我昔學詩未有得,殘餘未免從人乞”。入蜀以後的壯遊和短期的軍中生活,才終於使他以清新宏麗的語言、悲壯磊落的情調,發為感激豪邁的聲音,而同江西派區別開來,自成一家,成長為偉大的愛國詩人。
陸遊是1170年被重新啟用到四川夔州(奉節)做官,1172年又受聘到漢中四川宣撫使王炎手下擔任高級助理官員的。四川宣撫使是南宋西北的最高軍政長官,王炎又是一位抗戰派人物。漢中的生活,是他一生中親臨前線從事抗金鬥爭的最幸福時刻。
漢中平原,土地肥沃,群山環抱,形勢險要,東達襄、鄧,接連東南;西控秦隴,直達西北;北瞰關中,而通中原;南蔽巴蜀,而入四川。進可以攻,退可以守,自古以來,為興邦建國、兵家必爭之地。楚得漢中而強,秦得漢中而滅楚,劉邦王漢中,進取三秦,而得天下;張魯據此,憑險自守而稱王;諸葛亮屯兵漢中,南衛巴蜀,北伐中原……拜將台、武侯墓、古戰場,英雄跡,憑人吊祭,勵人鬥誌。陸遊到達漢中,就向王炎建議,恢複中原必須從奪取長安開始,奪取長安必須從經營隴右開始。他經常巡視漢中抗金前沿陣地和接近漢中的四川廣元等處的軍事重地,察看地形,商討攻守戰略,為出師北伐,收複中原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同時也寫出了“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平生鐵石心,忘家思報國”等等壯烈的詩篇。有一次,他這個年近五十的文人學士,還冒著嚴寒饑餓,同戰士們一起參加大散關的抗金戰鬥。他在詩中追憶這次戰鬥的情景是:“我昔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山蕎佘粟雜沙磣,黑黍黃禾如土色;飛霜掠麵寒壓指,一寸赤心惟報國。”
當然,陸遊閑暇之時,也常參加文武官員們舉辦的歌舞宴會,這是當時官場少不了的交際活動。有一次,王炎手下的大將、太尉吳挺邀請宣撫司的幕僚在他花園歡宴。豐盛的珍肴,醇香的美酒,擺滿了宴桌,在飲酒的過程中,漂亮的樂女,踏著輕快的舞步,唱著悅耳的歌曲,更是熱鬧非凡。正當酒意正濃,歡情盎然的時候,吳挺舉杯站了起來,一邊敬酒一邊吩咐童仆捧出筆硯紙張請客人題詩助興。陸遊是個愛國戰士,立誌恢複中原,他在漢中不僅考察軍事地形,而且也了解前方將士的思想和才能。他想到吳挺是抗金名將吳麟的兒子,出身將門,在軍中頗有威信,又能禮賢下士,同文士們合得來,但對軍事關心不夠,於是他待參謀官題詩完畢,一邊喝酒,一邊提筆蘸滿墨汁寫道:“參謀健筆落縱橫,太尉清樽賞快晴;文雅風流雖可愛,關中遺虜要人平。”以此提醒吳挺要注意軍事,擔負起國家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