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軍事家的範仲淹(1 / 2)

作為軍事家的範仲淹

在我國北宋王朝的曆史上,曾經出現過兩個偉大的改革家兼文學家:一個是王安石,另一個就是範仲淹——他在宋仁宗慶曆年間主持了慶曆新政。其實,範仲淹還是一個軍事家,可能是他在政治上、文學上成就太大,而使人們較少論及他在軍事上的貢獻。這裏僅就他在陝西防禦西夏的戰爭中的功績作一介紹。

西夏是11世紀初我國黨項族貴族在西北地區建立的政權,同遼、宋、金相繼並存近300年之久。宋朝建立後,宋太宗想鏟除黨項的割據勢力,激起了黨項貴族的反抗。宋太宗和真宗時期,宋夏間經常發生戰爭。西夏多次打敗宋軍,不斷向四周擴張;到仁宗時期已占今甘肅的大部、寧夏全部、陝西北部和青海、內蒙古的部分地區。宋朝不得不封其首領為定難節度使,承認西夏的地位,才使宋夏戰爭基本停息。仁宗天聖十年(1032)西夏主元昊即位,逐步建立了中央專製王權。景祐五年(1038),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大夏,建都今寧夏銀川市,又準備向宋朝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這時宋朝雖然遠比西夏文化發達、經濟繁榮,但軍事上極其虛弱,而且在處理民族關係問題上屢屢失誤。寶元三年(1040)正月,元昊圍攻陝西延安,大敗宋軍,陝西危急,朝廷震恐。宋朝乃啟用韓琦、範仲淹主持陝西防務,保衛西北邊疆的安全。

範仲淹到陝西後,根據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的戰爭原則,審度西夏是軍事上的強國,地域上的小國,經濟上的窮國;宋朝是軍事上的弱國,地域上的大國,經濟上的富國等敵我政治、經濟、軍事形勢,製定了“守邊城,實關中”的防禦戰略。他竭力反對對西夏發動戰略進攻,認為西夏境內多沙漠,一旦進兵,糧草運輸十分困難,很容易受到敵人邀擊,使大軍處於師老糧匱的境地。他還認為,以太宗時期的精兵宿將尚不能取勝,像現在這樣薄弱的兵力就更無獲勝的希望。

範仲淹的戰略防禦,並不是消極防禦,而是主張攻守結合,守中有攻,在戰略防禦中開展戰役進攻。他根據在宋、夏犬牙交錯的邊界中,宋軍的防線沒有形成整體,被敵人切割成許多不連貫的防區,不能相互救援的態勢,主張近攻,占領宋、夏交界的戰略要地。這樣,既可打掉西夏進攻宋朝的橋頭堡,又可加強宋軍的整體防禦戰線。康定二年(1041),範仲淹任延安長官時,就在敵我犬牙交錯的軍事要地修築城寨。同年四月範仲淹調往陝西耀縣,繼任者龐籍繼續在控製敵軍出入的地方修築了一些城堡,使延安的安全有了保障。慶曆元年(1042)正月,範仲淹任甘肅慶陽長官時,又修築了一些城砦,屏障邊城。他在馬鋪寨修築的大順城,就是著名的軍事城寨。馬鋪寨是地處西夏腹心的軍事要地,與西夏軍隊控製的金湯、白豹二寨互為犄角。範仲淹極其迅速地密遣兒子範純佑和少數民族首領趙明占據其地,然後派大軍偃旗息鼓隨行其後。諸將還不知所向,到達目的地始令築城;旬日之間大順城築成,敵人方才發覺,雖派三萬騎兵來爭奪,可是為時已晚,被宋軍擊退。從此,白豹、金湯的敵人再不敢輕舉妄動,終於阻止了西夏對慶陽、環縣的進攻。

作為一個政治家,範仲淹在陝西防禦西夏進攻時,特別注意爭取用和平手段來解決國內的民族戰爭,依靠和團結少數民族共同反對國內民族之間的掠奪和殘殺。康定二年(1041)正月,範仲淹曾在《答元昊書》中分析戰爭給雙方帶來的痛苦,指出繼續進行戰爭會帶來的災難,以及和好相處會給西夏帶來的好處,希望元昊坐到談判桌上和平地結束這場不義的戰爭。當元昊拒絕和平建議後,範仲淹便把主要精力用來團結羌族人民共同反對元昊的掠奪戰爭。在宋夏邊界橫山一帶的羌族人民,勇猛善戰,是宋夏雙方都要爭取的力量;其地又是雙方都要占據的戰略要地。宋朝占據了橫山,依靠橫山一帶的羌族人民,就能憑高踞險,下瞰沙漠,列置堡障,派駐軍隊,據守險要,西夏軍隊就難於越過橫山進攻宋朝。但在宋真宗時宋朝放棄了橫山戰略要地,而且掠奪殺戮橫山一帶的羌族人民,激怒了羌族群眾,使其投靠元昊。元昊則利用橫山一帶的蕃部作為攻宋的向導和前鋒。針對這種情況,範仲淹把團結橫山一帶的羌族人民作為當務之急。他親自巡視邊境,犒賞諸羌酋長800餘人,閱人馬,立條約,明賞罰,深受羌族人民的歡迎。他在接待羌族酋長時,信任不疑,引至臥室,撤去警衛,推心置腹,以誠相待。羌族酋長送來兒子當人質,他都視若貴賓,出入自由。對因戰禍逃亡的羌族人民,則撥給土地,貸給糧食、種子、牛具,使其能夠恢複生產,各安家業;凡遇敵人進擾,又令退保城寨,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邊界上的羌族群眾都對他心悅誠服。因為他是龍圖閣學士,都親熱地稱他為“龍圖老子”。過去被元昊引誘參加反宋的羌族人民都紛紛歸附宋朝,“自是始為漢用”。在此基礎上,範仲淹進一步組織沿邊羌族人民為“蕃兵”,委任首領為蕃官,由官府發給少量錢物,配合宋朝軍隊防禦邊境。這些蕃兵熟悉當地山川地形,能吃苦耐勞,勇猛善戰,他們從西夏的部隊中投歸宋朝,就分化瓦解了西夏的軍事力量,壯大了宋朝的軍事力量,改變宋夏雙方的力量對比,還節省了大量的軍費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