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曆史科學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1 / 1)

發揮曆史科學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

我國是世界曆史上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上史學傳統最為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在我國史學發展史上,一直保持著愛國主義的史學傳統。宣傳愛國主義是貫穿我國史學的一個共同特點。

我國古代史學著作,雖因其作者的階級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存在著某些封建主義的糟粕,但所有傑出的史學家都在其史學著作中表現了對祖國的熱愛,對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燦爛文化的自豪,表達了對推動我國曆史發展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的謳歌。因此,在他們的史學著作中仍然詳細記載和保留了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鬥爭、科學技術上和在哲學、文學、軍事學、政治學、曆史學及藝術上的偉大成就,以及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人民幸福而終生奮鬥、為國捐軀的光輝業績。這些內容,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的愛國主義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力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國從秦、漢開始建立的偉大的多民族國家得以不斷發展和鞏固的重要原因。

1840年鴉片戰爭後,我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開展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我國近代史學中的愛國主義又增添了反抗外國侵略、反對封建統治者賣國和專製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的新內容。近代史學中的救亡圖存、自強保種、振興中華的呼號,推動和鼓舞著中國人民投身反帝反封建鬥爭,取得了阻止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和推翻清朝統治的偉大勝利。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我國史學開始與馬克思主義結合並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發展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即無產階級史學。無產階級史學的愛國主義一方麵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史學的愛國主義思想,利用曆史題材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並在救亡圖存和抗日戰爭中表彰嶽飛、文天祥、鄭成功、林則徐、鄧世昌等民族英雄的曆史功績。闡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反抗民族壓迫,維護民族尊嚴,捍衛國家主權的光榮傳統。另一方麵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闡明中國曆史發展的規律,為中國共產黨製定和執行適合我國國情的革命路線及革命策略提供了曆史依據,並使我國—大批民主主義者和愛國主義者成長為共產主義者,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近幾年來,一些主張“全盤西化”的人,反對批判繼承我國的曆史遺產,大肆散布民族虛無主義,菲薄祖國優秀的曆史傳統,詆毀愛國主義。在這種形勢下,發揚我國史學的愛國主義傳統,用曆史科學對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具有十分迫切和特別重要的意義。

用曆史科學對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首先是用馬克思主義的史學理論,從理論和實踐上闡明中國曆史發展的規律,特別是近百年中國曆史發展的必然規律。通過史學著作使廣大群眾認識到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製度隻能淪為國際資本的殖民地,隻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有國家的統一,主權的完整,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從而自覺堅持改革開放,並了解改革開放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樹立熱愛社會主義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決心。

其次是加強曆史知識教育,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史學工作者,應該滿腔熱忱地向人民群眾介紹中華民族偉大成就的曆史知識,提高人民群眾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反對民族虛無主義;介紹我們民族“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具有錚錚骨氣和崇高民族氣節的曆史知識,樹立艱苦奮鬥、自力更生,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介紹近百年中國人民在帝國主義侵略、幹涉和壓力麵前,團結對外,奮起反抗,維護國家的主權和獨立的曆史知識,激勵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的鬥誌,樹立為祖國四化大業獻身的精神;介紹我們祖先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利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曆史知識,樹立愛國主義的義務感、責任感,把報國之誌化為報國之行;介紹我們祖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助人為樂,大公無私,廉潔奉公,大義滅親等優良道德品質的曆史知識,反對損人利己、損公肥私、以權謀私、享樂腐化、拜金主義等剝削階級的思想意識,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

無產階級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是世界上最進步的史學。繼承和發揚我國史學的愛國主義傳統,發揮馬克思主義曆史科學在社會主義時期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既是無產階級史學的重要功能,也是它自身發展繁榮的必由之路。

《曆史知識》198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