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四川通史》導言(1 / 3)

重修《四川通史》導言

地處我國西南的四川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曆史悠久,人傑地靈。四川曆史既與全國曆史有著相同的軌跡,又以其突出的地方特色,在中國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勤勞勇敢的四川各族人民在創造曆史的過程中,譜寫了壯麗多彩的篇章,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為創造和推動我國曆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繼往開來的新的曆史時期,編寫《四川通史》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四川史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一、重修《四川通史》的緣由和目的

20世紀80年代,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就著手編撰多卷本的《四川通史》,1993年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共7冊(卷),213萬字,發行1000套。一年之後就一本難求。隨著四川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各項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進入21世紀後,包括黨政部門、學術界和各行各業的人士,更是迫切需要一部四川曆史書籍來了解四川的昨天,把握四川的今天,建設四川的明天。但我在1998年8月退休後,就過著夏到青城山避暑,冬到深圳避寒的“候鳥”生活,對《四川通史》的社會需求未能深入了解。2004年秋的一天碰見侯水平院長,他談及此事。我考慮到原《四川通史》出版10多年後,四川曆史研究又有了許多新的成果,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發現了不少新的史料,隨著時代的進步,對四川曆史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解讀,因此,需要在原《四川通史》的基礎上,重修一部《四川通史》,以滿足社會各界的需要。為此,我們提出了這個建議,並得到原《四川通史》分冊主編和社科院領導的支持,上報到四川省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協調小組後,被列入2004年的重點課題,成立了由省委領導和專家學者組成的重修《四川通史》編委會,指定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具體實施,並給予專項財政補貼。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領導賈鬆青、侯水平、羅鳴的直接指導下,全體編寫人員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重修《四川通史》的任務。全書仍為7卷,共400餘萬字,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各卷之前,根據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曆史地圖集》(四川部分)、任乃強先生編繪的《四川曆史地圖》與《四川州縣建置沿革圖說》,以及近年研究成果,相互參校,繪製了相關曆史時期的政區地圖。同時,每卷新增了彩圖,並隨文配圖1000餘幅,使本書成為一部適宜黨政幹部和史學愛好者閱讀的文圖並茂的曆史著作。這次重修《四川通史》,是在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運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四川各個時段的曆史作較翔實的介紹和客觀的解讀。我們力求從橫向看,它是四川曆史某一時段的斷代史,從縱向看,把各卷相關內容串聯起來,又能初步構成四川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交通、宗教、民俗等內容的專題史,目的在於能為各行業的幹部、群眾提供建設四川的曆史資源,並從中獲取曆史智慧,吸取經驗教訓,增強建設四川的效能。

重修《四川通史》的時間範圍仍從遠古至民國為止,但5~7卷的時間斷限有了重大調整:原第5卷(元、明至清鴉片戰爭前)改為元明卷;第6卷(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改為清代卷;第7卷(五四運動至1949年)改為民國卷(1912~1949)。這種調整,主要是淡化以階級鬥爭暴力革命為主線,不把鴉片戰爭以後的四川近代曆史當做革命史來研究,而是依據政權更替,用新的認識來研究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全部曆史,更客觀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曆史原貌。同時也使四川有一部完整的清代四川史和民國四川史的學術專著。

重修《四川通史》的空間範圍以1997年3月川渝分治前的四川行政區域作為研究對象。四川在秦以前為巴國、蜀國之地。秦滅巴蜀,在巴蜀大地建立郡縣製的行政區劃進行統治。巴蜀不再是我國的行政區劃名稱,而是作為曆史地域名稱保存下來。漢以後的封建王朝在地方建立府、州或道、府、州、縣的行政區劃。唐代按山川形勢分全國為十道(後分為十五道),其中劍門關以南地區為劍南道,劍南道的東麵長江以北地區為山南道。其後將劍南道分為劍南東川、劍南西川,也稱“劍南兩川”。山南道則分為山南東道、山南西道。唐人將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合稱為“劍南三川”。這便是“兩川”和“三川”的由來。北宋王朝建立路、州(府)、縣製,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在原巴蜀大地設置益州路(後改為成都府路)、梓州路(後改為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四路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聯係緊密,合稱“川峽四路”。兩宋之際,官方文書即開始簡稱“四川”,並繪製《川峽四路圖經》,將四路總的人口、物產、地形等上報朝廷。南宋初期為了抗金抗蒙戰爭的需要,設置四川宣撫使、四川製置使等官職,統管四川軍民財政。此乃“四川”名稱的真正來源。元朝建四川行省,“四川省”名正式確定下來。元朝建四川行省時曾將今甘孜、阿壩、涼山地區從四川行政區劃分割出去,到明朝以後,這些地區又重新劃歸四川省管轄。其間除民國28年(1939)建西康省,將今涼山州、甘孜州和今雅安市劃歸西康省管轄(1955年西康省撤銷重新並入四川省)外,1997年3月川渝分治前四川省的行政區域基本上涵蓋了從古代巴蜀到民國時期的空間範圍。重修的《四川通史》與1993年出版的《四川通史》比較,學術水平和實用價值雖有較大提高,但我們水平有限,難免有不足、不妥之處。現將我們對這段曆史的總體認識作些說明,一並提請讀者批評指正。

二、四川在我國曆史上的地位

四川地處我國西南內陸腹地,西臨青藏高原,北擁秦巴山地,東據長江三峽,南依雲貴高原,自古就是我國西南地區與其他地區聯係的樞紐和橋梁。特殊的地理位置,優越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繁榮的經濟文化,在中國曆史上占有“一個中心,四個基地”的極為重要的地位。

“一個中心”是指四川在曆史上是我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早在先秦時期,蜀國和巴國就是西南地區著名的古國。春秋戰國之際,蜀國大興水利,地沃土豐,“居給人足,以富相尚”,成為名冠中華的主要稻作農業區。隨著農業的發展,蜀國的冶金、製玉、製陶、竹木器、紡織、礦業等手工業也相當發達。某些行業的產品在當時還處於領先地位,遠銷秦、楚、滇、夜郎等古國甚至東南亞、中亞、西亞等地,成為我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前316年,秦攻占巴蜀,使四川曆史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大批的中原移民帶來了先進的文化技術,四川進入鐵器和有漢文字的時代,社會得到飛躍發展,到漢代四川已被譽稱為“天府之國”,趕上並超過了中原地區的發展水平,鞏固了在西南地區的中心地位。唐宋時期四川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更走在全國(包括西南地區)的前列。直到明、清和民國時期,四川仍然是我國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四個基地”是指四川在曆史上是我國開發西南邊疆、促進國家統一、推翻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重要基地。

一是開發西南邊疆的重要基地。早在秦朝,中央王朝就把四川作為開發西南邊疆的基地。西漢武帝時期,繼秦始皇之後,以四川為依托,兩次經營“西南夷”,把今涼山、甘孜、阿壩以及雲貴的土著民族置於統轄之下,初步完成了在“西南夷”地區設置郡縣的大業。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同樣以四川為基地,進軍南中,開發今涼山和雲南地區。西晉王朝也是以四川為基地,在雲、貴及四川民族地區設州郡,加強中央政權對西南地區的管轄。直到清代和民國時期,中央政權也是以四川為基地經營西藏,形成了“安康治藏”的政策。民國時期在成都還建有邊疆研究機構,出版邊疆研究刊物,推動對西南邊疆的研究和開發。

二是促進國家統一的重要基地。我國的大一統始於秦朝。自秦朝建立統一的中央政權之後的2000多年間,基本保持了國家的統一。雖也多次出現過分裂割據的局麵,但在曆史上我國由分裂走向統一時,四川則成為促進國家統一的重要基地。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群雄並立的分裂時代。自秦攻占巴蜀,有了一個地大物博、經濟富饒的大後方,從實力上改變了秦、楚、齊三強並駕齊驅的局麵,在經濟、軍事實力上都遠拋齊、楚於身後,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終於在並巴蜀的95年後統一全國,建立秦朝。秦亡之後,項羽裂土封王。漢王劉邦據有漢中、巴蜀之地,依靠巴蜀人力、物力、財力,出兵關中,統一全國,建立漢王朝。西晉王朝建立後,於公元279年依靠巴蜀水軍順長江東下,“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吳主投降。從東漢末年董卓之亂出現的全國分裂局麵,延續了90年之久,複歸統一。公元316年西晉滅亡,我國曆史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直到581年隋朝建立。588年隋朝依靠巴蜀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強大的水師,於589年一舉攻下建康,消滅了南朝最後一個王朝——陳朝,曆時20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麵宣告結束,全國又複歸統一。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由於關中地區在隋末戰亂中遭到極大破壞,李淵即位之後即令關中饑民入蜀就食,渡過饑荒,並從蜀中運米到長安,充實京師,穩定剛剛建立的唐王朝的統治根基。620年,益州道行台率領巴蜀軍隊隨李世民征討王世充。621年,夔帥總管又率領巴蜀軍隊順長江東下,直搗江陵,消滅了割據荊湖的蕭銑,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北宋王朝建立後,采取先南後北的戰略,先取川蜀,依靠川蜀雄厚的人力財力,逐步完成了對南方的統一,結束了南方50年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

三是推翻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建立中華民國的重要基地。

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曆史發展的進程。從此,中國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與此同時,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也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道路。麵對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四川的仁人誌士為救亡圖存而奔走呼號,流血犧牲。19世紀末,楊銳、劉光第是參與“百日維新”而壯烈犧牲的“戊戌六君子”。20世紀初期興起的反清革命鬥爭,四川更湧現出了鄒容、喻培倫、彭家珍等名聞全國的英烈。孫中山先生在悼念蜀中死義諸烈士的祭文中說:“惟蜀有才,奇瑰磊落,自鄒迄彭,一仆百作,宣力民國,厥功允多。”特別是1911年四川波瀾壯闊的保路風潮和同誌軍大起義,成為武昌起義的導火線,敲響清王朝的喪鍾,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民國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貢獻。正如朱德在詠辛亥革命的詩中所說:“群眾爭修鐵路權,誌同道合會全川。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華革命先。”四川無愧為辛亥革命的發祥地,四川人民“宣力民國”的功績彪炳史冊。

四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基地。

1840年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國家蠶食鯨吞我國領土,我國麵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早在鴉片戰爭期間,共有川軍6000人被調參加了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的抗英戰爭。清末,英國和沙俄加強了對我國西藏領土的侵略和爭奪,川軍又多次奉調進兵西藏,鞏固邊防,抵製英國對西藏的侵略。同時為經營川邊,固川保藏,在川邊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加強康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和建設。到民國時期,先是設置川邊特別行政區,後是建置西康省,有力地遏製了外國對西藏的侵略和西藏上層的分裂勢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者占領我國大部分領土,國家、民族麵臨生死存亡關頭。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淪陷區的大批優秀人才,先進的工商企業和金融資本遷入四川,為國家保存了長期抗戰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增強了大後方抗戰的實力。而300多萬四川兒女在抗日前線不怕犧牲、浴血奮戰;5000多萬四川人民在日機轟炸下,加緊生產,節衣縮食,支援前線。四川成為全國出兵、出力、出錢、出物最多的省份。我國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洗刷了百年國恥,基本廢除了國際上的不平等條約,收複了台灣。民國時期,是四川對國家、民族作出犧牲最大和貢獻最大的年代,完成了抗日民族複興基地的曆史使命,而永留史冊。

三、四川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早在200萬年前的舊石器人類起源時代,在巫山等地就有早期人類在這一帶繁衍生息,成為人類起源地之一。到人類文明誕生初期,巴蜀地區就創造了獨特的寶敦文化、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夏商之際建立起古蜀國,西、東周之際形成巴國與蜀國並列局麵,成為我國華夏文明中長江上遊的文明中心。蜀國的早期發展,與黃帝、顓頊、大禹等我國古史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密切相關。相傳蜀人嫘祖是黃帝元妃,種桑養蠶的始祖;傳說生於蜀地的大禹,是夏朝的建立者;而巴國助武王伐紂,被周封為姬姓諸侯。這說明蜀人和巴人都是遠古華夏民族多元一體中的一支古老民族。作為我國人類起源地之一,長江上遊文明發祥地和華夏民族中的一支古老民族的四川人民,在曆史長河中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這些貢獻中,有的走在世界的前列,有的在我國占據領先地位。

20世紀和本世紀考古發現的古蜀國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的大型仿生青銅器群,太陽神鳥等金箔和大批玉器及其他文物,無論從物質文明和藝術魅力上,都是人類青銅時代絢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