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學論文集》前言(1 / 2)

《四川藏學論文集》前言

奉獻給讀者的這本《四川藏學論文集》,是1991年10月召開的四川藏區曆史文化學術討論會的部分論文。

藏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成員之一。在她的曆史上,有古老的曆史文化傳承。藏族曆史文化和各民族曆史文化彙合在一起,構成了熠熠發光的中華曆史文化。四川藏族是我國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川藏區是我國藏族的重要居住區域之一,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裏藏族自治縣,總麵積24萬平方公裏,占四川省麵積的42%,有藏族100萬人,占全國藏族人口的25%。這裏地處青藏高原東隅的橫斷山區和川西北高原,是曆史上民族頻繁遷徙的“民族走廊”地帶,古代南北民族在此留下了大量文化遺存。又因其背靠青、藏,腹接漢土,成為漢藏文化的交彙和農耕文化與牧業文化的過渡地帶。因此,四川藏區曆史文化與其他藏區藏族曆史文化既有共同之處,又形成與我國其他藏區——特別是與西藏不盡相同的自身特點。

四川藏區是古代氐、羌地,在曆史上的多次民族大遷移中,不少民族都在這裏留下了自己的曆史印記。吐蕃在建立青藏高原強大的奴隸製社會過程中,這裏又成其為曆史舞台之一。這就決定了四川藏族族源複雜,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四川藏區在藏語的三大方言中,就有康方言與安多方言兩大方言。此外,還有多種“地角話”(即地區土語),如嘉絨話、多續話、紮巴話、貴瓊話、曲域話等。這一多種方言並存的局麵,決定了操著不同“地角話”的藏人,在服飾、住宅、飲食、喪葬、節慶等方麵均不盡相同,帶有各自的文化特征。

四川藏區在曆史上不像西藏那樣實行單一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製,而是以土司製為主的多元社會結構。有的地區曆史上長期為內屬郡縣,有的地區則被視為“野番”,保留或殘存著氏族公社形態。土司製度源遠流長,它與藏傳佛教相互依存,形成社會的穩定結構。這就決定了四川藏區曆史上社會形態與其他藏區的社會形態各有其自身的特點。

四川藏區不像中世紀後期的西藏那樣格魯派一枝獨秀,而是藏傳佛教各派並存。薩迦、寧瑪、噶舉、格魯各派都在這裏找到了生存的土壤。而且這一地區還流行原始巫教、佛教化的本教以及基督教等宗教。在某些宗教活動中,常存在幾種宗教相容共存,互不排斥的現象。一些在西藏已消失的教派(如覺囊派),在這一地區至今仍得以生存和發展,擁有不少信徒和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典籍。這就使四川藏區具有宗教文化多元共存的特點。

四川藏區由於曆史和地理的原因,曆來較其他藏區開放,在吸取多種文化營養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東文化。它既有藏族文化的傳統特點,又具有多元的地方色彩。其中以德格為中心的康文化圈、川西北的草地牧業文化圈、大金川流域的嘉絨文化圈,以及大渡河中下遊河穀的“西番”文化帶等,均蘊蓄了豐富的文化遺存,這決定了四川藏區地方文化色彩濃厚,具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