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以弱勝強(3 / 3)

我們前麵對老子的的思想、老子的哲學,做了一番演繹和講解。在我們的講述裏麵,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對於自然宇宙,還是對於人類社會的治國之術,個人的處事之道,老子都有獨特的見解。而且這些見解,無論在自然界還是在社會界,都能夠找到印證。這一點讓老子自己非常自信。他自信自己一定是發現了人類社會的病根,找到了自然的奧秘,找到了人生智慧的最終奧妙。但是老子又很痛苦。因為他發現,他在這樣的一個思想巔峰,他非常寂寞,沒有人能夠理解他,所以他大發感慨。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道德經·第七十章》)

我講的這些話太容易理解了,也太容易實行了,可是天下人沒有人能夠理解,沒有人願意理解,更沒有人願意照我說的去做。了解我的人太少了,拿我的思想作為人生法則、人生指導的人就更少了。於是,這位看破人生的老者,擊釜而歌:

眾人都興高采烈,象赴宴,如遊春。

而我不顯露自己,淡泊寧靜。

渾沌如嬰兒,閑散似無家。

眾人富足我窮乏。我是愚人嗎!

人人都精細,我昏昏沉沉。

人人都明察,我笨頭笨腦。

沉靜恬淡如大海,

飄逸無係不知止。

眾人各自有所得。

我獨頑冥又陋鄙。

我與眾人本不同,

依道而生隨道死……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道德經·第二十章》)

讀到這樣的詩句,我們就知道老子為什麼要出關了,他已不得不出關,因為他的心靈早已“出關”,早已衝破人生的、精神的牢籠,而達於自然大化。他的精神與心靈早已生活在別處,生活在“道”的深處,這是哲學,這是詩,是哲學詩,是詩哲學。長歌當哭,涕淚和流。他為自己感動,為寂寞感動,為無所不在地主宰我們的道而感動。這是獨自一人領悟世界真諦,獨自一人窺見世界本質之後的激動與感恩。當他走出守藏室時,滿頭風霜,一臉慈悲,他的心智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陽光下他眯眼看人間,人間混亂而無道,正如一塌糊塗的曆史。他心如死灰又心如止水。一切把戲他都已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識,周朝的大廈將傾,山河將崩,九州幅裂,小小的守藏室亦將麵臨一場浩劫,“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抬頭看看西天的晚雲,去意滿懷,是的,該走了。

李叔同弘一大師圓寂之前說,他的感受是“悲欣交集”。我一直在想老子出關之前的心情,大概也應該是這種感受吧。老子在一種失望,一種寂寞中出關而去,走進了曆史的迷朦處。

這正印了那一句很流行的話,“古來聖賢兼寂寞”,但是可以告慰老子的是,聖賢的寂寞往往在他的生前,聖賢們的生後並不寂寞。就像老子一樣,他留下了這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二千多年以來,一直在中華大地上流傳,成為我們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寶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