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天下還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嗎?可是如果用水去攻堅克強,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抵擋得住水,最柔弱的水卻是最有力量的。為什麼水有這麼大的力量呢?“以其無以易之也。”因為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改變水。
這個地方真是有辯證法在裏麵,水是最容易改變的,你把它放到方形的容器裏麵,它就是方形的,你把它放到圓形的容器裏麵,就是圓形的。在東邊開一個口子,就向東邊流,你在西邊開一個口子,它就向西邊流。但是同時,你無法改變它的本質,你把水放到方形的杯子裏麵,它是方形的,但是水還是水,它沒有受傷害,也沒有改變它的性質。別的東西一旦形狀改變,就不是那個東西了。我的桌子現在是桌子,如果我們改變它的形狀,它可能就不是桌子了。而水,你無論改變它的什麼形式它還叫水,所以老子講“以其無以易之”。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改變水,最容易改變的也是最不容易改變的。然後老子就得出一個結論了。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的東西戰勝剛強的東西,天下的人沒有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但可惜的是,天下人沒有人能夠照這個道理去做。既然柔弱是戰勝剛強的致勝之道,那就守住柔弱,而不要追求極盛,不要追求剛強。這是水的讚歌,又是人生的歎息。天下還有比水更柔弱的麼?還有比水更隨和而沒有個性的麼?隨物賦形,是其溫柔,是其卑弱,但攻堅勝強,舍水其誰!它“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是老子思想的最典型體現者。
既然柔弱勝剛強,最好的製勝之道便是,守住柔弱,而不要追求極盛。月圓而虧,日中而傾,物方生方死。“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反者道之動”,世界萬物都處在一種循環之中,所以,守住弱,便是守住了發展的生機,而走向鼎盛,則是走向衰敗的轉捩。所以一旦強大,萬不可輕傲,而更要謙恭自守,甚至自損,以保持持續的生機。老子就有這麼一段話。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奚。為天下奚,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雄”就是剛,“雌”就是柔。即使我知道自己可以強硬一點,但是我也用柔的態度來自守,住天下低窪的地方,不要出人頭地,做到這一點,一個人的正常德性就不會離開自己,就會像嬰兒一樣,內心純樸、心靈安寧。這就是真正的自由強大的人。
以弱勝強,是老子從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中,所總結出來的哲學思想。那麼弱如何才能戰勝強?作為道家代表人物的老子,教給了我們怎樣的人生智慧呢?
柔弱要戰勝剛強,也得有一些法寶,也得有一些途徑。老子說。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你想壓縮對方,你首先擴張他,你想要削弱對方,一定要先強化他,你想要廢棄一件事,你就先推行它,你要取消它,就先支持它。老子的辯證思想可以說真的是無所不在啊。當我們講到了柔弱戰勝剛強的方法,我們就會發現,老子的人生哲學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純樸。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在道德上沒有什麼可職責的地方。也並不像老子自己所講的不要有機心。恰恰我們可以這樣講,老子的人生哲學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更深刻的考慮,有更多的機心在裏麵。
我們前麵講到了,老子的人生哲學,有人對他深惡痛絕,說他陰險。固然是智慧,但是未免太陰險了,這也確實如此。我們不得不說,老子的東西有很負麵的東西,有毒素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要給老子做一個辯護的話,那我們可以講,老子這樣說、這樣做,是因為有這樣的社會,是因為有這樣的時代,是因為我們不得不麵對這樣的社會,不得不麵對這樣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裏麵,在這樣的人生裏麵,為了保護自己,可能我們有時候不得不使用老子看起來很陰險的人生哲學。
我們從另一方麵來看,老子的很多的思想、很多的說法,由於漢語的獨特表達方式,因為漢語沒有時態限製,也沒有虛擬的語氣,而且老子的句子本身又非常的抽象。有些句子我們很難確定老子是作為一種正麵的理論提倡,還是老子僅僅把它作為一種客觀的情形描述。比如我們前麵講到的“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活”。我們當然可以把它看成是老子正麵的提倡,老子就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勇於不敢,我們每個人隻要活著,就要做懦夫。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老子,那麼老子的思想也確實太肮髒了一點。一個大哲學家,一個大思想家,寫文章要求我們這個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做一個在關鍵的時候退縮的人,不敢見義勇為的人,這樣的想法,是應該批判的。但是這句話,我們還可以把它理解為對現實的一種客觀描述,我們可以把它增加幾個字,這樣來翻譯:“在這樣一個是非顛倒的社會裏麵,勇於敢的人都被殺了,勇於不敢的人都活了。”如果這樣理解我們就發現,這一句話,不但不是老子的一種正麵提倡,反而是老子對當時顛倒的社會深刻的揭露、憤激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