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新中國紡織產業的發展與現狀(1 / 2)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在社會上產生很大的影響。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就是要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短缺、環境保護的矛盾,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已經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之中,其發展方向必然涉及社會經濟環境的各個方麵。2007年4月在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提出將全力推進節能減排,並以此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和主要抓手,對各行各業的循環經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紡織產業是中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進入後配額時代後,遭遇的國際貿易摩擦、貿易壁壘日益頻繁,同時也麵臨人民幣持續升值、出口退稅率下調、原料及要素價格上漲等多種壓力,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轉變行業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還必須看到,紡織產業既是一個資源依賴型和環境敏感型產業,也是一個產品直接麵向市場的消費品行業,實施循環經濟,不僅對行業自身發展,對中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也有著重要意義。

新中國紡織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紡織產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中國從一個缺衣少被的國家,逐步轉變為一個紡織生產的大國、紡織的出口大國和紡織品及相關產品進口的大國,目前中國正在向著紡織強國邁進。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中國紡織產業經曆了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多元化的重要作用。

一、紡織產業的發展曆程

從1949年建國之初到現在,中國紡織產業可以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1949—1978年,中國構建了完整的紡織工業體係,基本能夠滿足人民物質生活的需要。先後在鄭州、西安、鹹陽、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一批紡織機械、紡紗、織造和印染等紡織工業基地;並在上海、東北、天津、四川等地建立了粘膠、維綸等化學纖維生產基地。

第二個階段,1979—2007年,中國紡織業開始了向建設成為世界紡織大國的方向努力改革開放的30年,中國紡織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的轉變。其階段性標誌是:從1979年開始,中國紡織技術進入信息化曆程。上海國棉22廠、上海織布六廠部分機台使用國產JS10計算機進行織機監測;1986年把服裝劃歸入紡織係統,使整個產業形成配套;1998年到2000年國有企業的改革,壓錠、減員、調整、重組,紡織行業逐漸實現了從數量到質量和效益方麵的提升(這一改革的初衷是技術改造,最終的效果是民營企業飛速發展,大大增強了產業活力);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紡織工業得到快速發展。事實上,世界上最先進的紡機設備中國都在應用,中國生產的衣服的質量已不亞於任何發達國家。

第三個階段,2008年以來,中國紡織產業進入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紡織產業的發展不僅依靠規模的集中,而且要求優勢企業將創新和市場資源集中,促進產業創新和市場規範,促進產業鏈的集成創新。杜鈺洲會長指出,當前,中國紡織產業正麵臨三大曆史機遇: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加快了中國紡織工業的國際化進程;新科技革命深入發展,加快了中國紡織工業以采用高新技術為主要標誌、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產業升級進程;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又好又快發展,為中國從紡織大國變成紡織強國提供了最重要的內需支撐體係和內生動力。因此,中國紡織工業要抓住這三大曆史機遇,加大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力度。

二、紡織產業的重要作用

紡織產業是中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今,中國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出口國和消費國,纖維加工量占全球的40%以上,出口額占全球出口貿易的1/4以上,人均纖維消費量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劉菊花,2009)。

從1990年至今,中國紡織工業正在走向成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生產國和出口國。2007年,紡織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的7%,實現利稅占全國工業利稅的5%,紡織品服裝出口占全國的14%(施禹之,2009)。在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紡織產業的從業人數比重在1980年時占4.8%,1990年占8.84%,2000年占12.28%,2007年則提高到14%。紡織產業從業人員從1978年的337萬人增加到現在的2000多萬人,從業人員中80%左右來自農村轉移勞動力(劉菊花,2009)。據測算,中國加入WTO後7年內,紡織行業上崗人數估計增加23%;自2009年,未來5年裏,中國紡織工業總產值將以每年6.5%的平均速度增長;紡織服裝年出口創彙達到650億美元;行業科技進步對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