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業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在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中國棉紗、棉布、絲製品、化纖和服裝生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已成為世界紡織生產大國。21世紀以來,中國紡織工業的出口高速增長,實現了從數量向質量和附加值的轉變。與2000年相比,2007年紡織服裝競爭力係數從0.577上升到0.8077)。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關注國際市場動向,推進技術進步,中國紡織產業引進了一批先進技術和裝備,生產出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促進了行業產品結構調整。中國紡織產品當前正向著成品化、高質量化、多樣化方向發展,其中服裝是中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占紡織出口總額的70%,國際競爭力係數高達93%。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預計,2009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8300億元,同比增長11%,主營業務收入為37200億元,增長12.0%,實現利潤為1505億元,增長26.0%。如果中國區域經濟差距拉近,農民達到目前城鎮的水平,那麼僅農村衣著消費增長額就會使全國衣著支出總額比目前擴大2.7倍(劉菊花,2009)。
中國紡織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紡織產業技術進步、結構調整、提高國際競爭力必然為農業、重工業、電子通信業和其他第三產業創造新的內需市場。
毋庸置疑,紡織產業作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紡織產業的發展現狀
中國紡織產業是較早進入國際市場的行業,中國紡織產品也是較早進入國際市場的產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標誌著中國進一步開放,進一步與世界經濟接軌。中國1/3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並且這一趨勢在不斷擴大,同時國外名牌產品紛紛湧入中國市場,發展中國家紡織中低檔產品低成本的競爭進一步加劇,這深刻影響著中國紡織品服裝市場和中國紡織產業結構的調整。具體體現在:①紡織服裝產品及品牌的競爭;②高新技術的競爭,體現在高附加值產品和優質產品的競爭;③成本的競爭。中國紡織產品和服裝,可以簡單用三個1/3來劃分,即1/3出口產品,1/3國內城市中高檔產品,1/3農村產品。在開發三個1/3的紡織產品市場中,紡織企業和經銷商要注意中國三大類紡織產品比重的變化,在未來10年中,中國衣著類增長速度為3%~4%,家用紡織品增長6%~7%,產業用紡織品增長速度將在10%左右。隨著中國經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衣著類、家用紡織品和產業用紡織品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目前,中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已超過世界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1/3,主要紡織產品產量,紗、布、服裝、化纖都名列前茅。
然而,中國紡織產業的發展存在地域、行業、企業的差異性,發展不平衡。中國紡織產業中的中小企業約占99%,形成了中國紡織產業的主體。高度市場化是紡織產業高速發展的動力,但中小企業存在著管理基礎薄弱、投資力度不夠、專業人員匱乏等問題。中國紡織產業中效益好的企業一般都集中在浙江、江蘇、廣東、山東、上海等東部沿海地區,形成了諸多產業集群,某些地區形成了較為齊全的產業鏈,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76%,實現利潤占83%。
2009年4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通過了《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這是中國紡織產業在重要機遇期實現科學發展的長期戰略。同時,《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也為中國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紡織產業必須抓住機遇,轉變增長方式,實現新的跨越,必須加快貫徹落實《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推進五大轉變:從主要依靠勞動力比較優勢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轉變,從對資源消耗依賴型向資源節約型發展方式轉變,從犧牲環境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從傳統粗放型產業組織結構向現代集約型組織結構轉變,從市場秩序不夠完善向更完善的市場秩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