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3 中國節水技術政策大綱(全文)(2 / 3)

2.4.6推廣抗(耐)旱、高產、優質農作物品種。加快發展抗(耐)旱節水農作物品種選育的分子生物學技術,選育抗旱、耐旱、水分高效利用型新品種。

2.4.7鼓勵使用種衣劑和保水劑進行拌種。加強低成本、多功能保水拌種劑、經濟作物和草場專用保水劑產品和設備的研究與開發。

2.5降水和回歸水利用技術

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回歸水重複利用率可直接減少灌溉用水量,是農業節水的最基本內容。

2.5.1推廣降水滯蓄利用技術。積極發展不同作物、不同降水條件下田間水管理技術,推廣協調作物耗水和天然降水的灌溉製度與灌水技術;在旱作農業區,推廣以滯蓄天然降水為主要目的的土地平整技術和改進耕作技術;在水稻種植區,積極推廣水稻淺灌深蓄技術;在幹旱半幹旱地區以及保水能力差的山丘區,推廣魚鱗坑、水平溝等集雨保水技術。

2.5.2推廣灌溉回歸水利用技術。積極發展灌排統一管理技術;在無鹽堿威脅地區,杜絕無效退泄和低效排水的灌溉水管理技術;在灌溉回歸水水質不符合灌溉水質要求的地區,積極發展“鹹淡混澆”等簡單易行的灌溉回歸水安全利用技術。

2.5.3大力發展雨水集蓄利用技術。推廣設施農業和庭院集雨技術;推廣工程設施標準化;研究和應用雨水集蓄利用中水質保護技術;積極開發環保型、高效低價雨水彙集、保存、防滲新材料。

2.6非常規水利用技術

在研究試驗的基礎上,安全使用部分再生水、微鹹水和淡化後的海水等非常規水以及通過人工增雨技術等非常規手段增加農業水資源。

2.6.1發展非常規水資源化技術。發展一水多用和分質用水技術;發展非常規水與淡水混合使用或交替使用技術;建立汙水灌溉量化指標體係和鹹水灌溉控製指標體係;發展非常規水利用時地下水質、地表水質、農作物產量與品質、土壤理化性狀等影響監測與評價技術;加強生活汙水、微鹹水等排泄與處理技術的研究;積極研究與開發經濟有效的非常規水處理設備與水質監測儀器。

2.6.2重視發展人工增雨技術。人工增雨應堅持政府領導,統籌規劃,合理分配。在層狀冷雲及對流雲人工增雨潛力區,采用人工增雨催化作業技術;建立人工增雨綜合決策技術係統。

2.6.3適度發展海水利用技術。鼓勵在養殖業或其他農副業中合理利用海水資源;加強天然淡水稀釋海水澆灌耐鹽作物的技術研究。

2.7養殖業節水技術

發展養殖業節水技術,提高牧草灌溉、畜禽飲水、畜禽養殖場舍衝洗、畜禽降溫、水產養殖等養殖業用水效率,是農業節水的一個重要方麵。

2.7.1加快發展抗(耐)旱節水優良牧草品種選育技術。選育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野生牧草或馴化栽培的人工牧草優良品種;選育深根係、直立小麵積葉片、對幹旱缺水的環境具有較強適應性和抵抗能力的優質耐旱牧草。

2.7.2發展和推廣適合天然草地和旱作人工草地的節水抗旱型優良牧草栽培技術。建立與光照資源、水資源特別是降水資源相適應的種植結構和種植製度;合理搭配豆科、禾本科等不同牧草種類,發展和推廣禾本科-豆科、牧草-飼料立體種植或草田輪作技術。

2.7.3大力推廣人工草場的節水灌溉技術。推廣草地節水灌溉製度;因地製宜發展草地灌溉渠道防滲襯砌和管道輸水灌溉技術;鼓勵在適宜條件下發展草地噴灌技術;改進草地地麵灌水技術;發展草地灌溉用水管理技術;加強牧草需水規律、灌溉製度和灌水方法與技術試驗研究。淘汰草地無畦漫灌技術。

2.7.4發展草原節水耕作技術。提倡應用草原免耕直播技術;發展人工補播和人工種植技術;重視增強草地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大力發展牧區灌溉飼草料基地。

2.7.5發展集約化節水型養殖技術。提倡家畜集中供水與綜合利用;推廣“新型”環保畜禽舍、節水型降溫技術和飲水設備;科學設置牲畜飲水點,有效保護水源地或給水點;對水源缺乏、飲水極度困難的草原區,可通過鋪設供水管道供水;推廣具有防滲和淨化效果的砼結構、磚石結構等集雨技術設施;鼓勵研製節水型、多種動力、構造簡單、使用方便、供水保證率高的自動給水設備。促進節水、高效的工廠化水產養殖設施的研究和推廣使用。逐步淘汰水槽長流供水技術。

2.7.6推廣養殖廢水處理及重複利用技術。推廣養殖廢水厭氧處理後的再利用技術及深度處理和消毒後用於圈舍衝洗的循環利用技術;提倡分質供水和多級利用;改變傳統水衝清糞和水泡糞為幹清糞方式;研究和開發低耗、高效的養殖廢水處理設施。

2.7.7發展畜產品、水產品加工節水技術。鼓勵研究和開發多功能、低成本、節水、環保型加工工藝和技術裝備。

2.8村鎮節水技術

針對村鎮居民用水分散、農產品加工工藝簡單、村鎮用水效率低、村鎮供水設施簡陋、安全飲用水源不足等特點,發展村鎮節水技術。

2.8.1發展和推廣村鎮集中供水技術。積極推行計劃用水,發展飲用水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技術。開采地下水應封閉不良含水層,防控苦鹹水、汙廢水等劣質水侵入水源;鼓勵水源保護林草地建設。推行集中供水,積極發展村鎮供水管網優化設計技術。

2.8.2鼓勵研究開發並推廣村鎮家用水表和節水型用水設施,缺水地區要逐步開展村鎮家庭用水分戶計量。

2.8.3發展村鎮飲用水處理與水質監測技術。水質不達標地區提倡飲用水源集中處理;建立水質檢測製度;鼓勵開發並推廣適宜村鎮管理條件的簡易監測設備和便攜式監測設備。

3.工業節水

工業用水主要包括冷卻用水、熱力和工藝用水、洗滌用水。其中工業冷卻水用量占工業用水總量的80%左右,取水量占工業取水總量的30~40%。火力發電、鋼鐵、石油、石化、化工、造紙、紡織、有色金屬、食品與發酵等八個行業取水量約占全國工業總取水量的60%(含火力發電直流冷卻用水)。

3.1工業用水重複利用技術

大力發展和推廣工業用水重複利用技術,提高水的重複利用率是工業節水的首要途徑。

3.1.1大力發展循環用水係統、串聯用水係統和回用水係統。推進企業用水網絡集成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優化企業用水網絡係統。鼓勵在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中采用水網絡集成技術。

3.1.2發展和推廣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技術。優化企業蒸汽冷凝水回收網絡,發展閉式回收係統。推廣使用蒸汽冷凝水的回收設備和裝置,推廣漏汽率小、背壓度大的節水型疏水器。優化蒸汽冷凝水除鐵、除油技術。

3.1.3發展外排廢水回用和“零排放”技術。鼓勵和支持企業外排廢(汙)水處理後回用,大力推廣外排廢(汙)水處理後回用於循環冷卻水係統的技術。在缺水以及生態環境要求高的地區,鼓勵企業應用廢水“零排放”技術。

3.2冷卻節水技術

發展高效冷卻節水技術是工業節水的重點。

3.2.1發展高效換熱技術和設備。推廣物料換熱節水技術,優化換熱流程和換熱器組合,發展新型高效換熱器。

3.2.2鼓勵發展高效環保節水型冷卻塔和其他冷卻構築物。優化循環冷卻水係統,加快淘汰冷卻效率低、用水量大的冷卻池、噴水池等冷卻構築物。推廣高效新型旁濾器,淘汰低效反衝洗水量大的旁濾設施。

3.2.3發展高效循環冷卻水處理技術。在敞開式循環間接冷卻水係統,推廣濃縮倍數大於4的水處理運行技術;逐步淘汰濃縮倍數小於3的水處理運行技術;限製使用高磷鋅水處理技術;開發應用環保型水處理藥劑和配方。

3.2.4發展空氣冷卻技術。在缺水以及氣候條件適宜的地區推廣空氣冷卻技術。鼓勵研究開發運行高效、經濟合理的空氣冷卻技術和設備。

3.2.5在加熱爐等高溫設備推廣應用汽化冷卻技術。應充分利用汽、水分離後的汽。

3.3熱力和工藝係統節水技術

工業生產的熱力和工藝係統用水分為鍋爐給水、蒸汽、熱水、純水、軟化水、脫鹽水、去離子水等,其用水量居工業用水量的第二位,僅次於冷卻用水。節約熱力和工藝係統用水是工業節水的重要組成部分。

3.3.1推廣生產工藝(裝置內、裝置間、工序內、工序間)的熱聯合技術。

3.3.2推廣中壓產汽設備的給水使用除鹽水、低壓產汽設備的給水使用軟化水。推廣使用閉式循環水汽取樣裝置。研究開發能夠實現“零排放”的熱水鍋爐和蒸汽鍋爐水處理技術、鍋爐氣力排灰渣技術和“零排放”無堵塞濕法脫硫技術。

3.3.3發展幹式蒸餾、幹式汽提、無蒸汽除氧等少用或不用蒸汽的技術。優化蒸汽自動調節係統。

3.3.4優化鍋爐給水、工藝用水的製備工藝。鼓勵采用逆流再生、雙層床、清洗水回收等技術降低自用水量。研究開發鍋爐給水、工藝用水製備新技術、新設備,逐步推廣電去離子淨水技術。

3.4洗滌節水技術

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洗滌用水分為產品洗滌、裝備清洗和環境洗滌用水。

3.4.1推廣逆流漂洗、噴淋洗滌、汽水衝洗、氣霧噴洗、高壓水洗、振蕩水洗、高效轉盤等節水技術和設備。

3.4.2發展裝備節水清洗技術。推廣可再循環再利用的清洗劑或多步合一的清洗劑及清洗技術;推廣幹冰清洗、微生物清洗、噴淋清洗、水汽脈衝清洗、不停車在線清洗等技術。

3.4.3發展環境節水洗滌技術。推廣使用再生水和具有光催化或空氣催化的自清潔塗膜技術。

3.4.4推廣可以減少用水的各類水洗助劑和相關化學品。開發各類高效環保型清洗劑、微生物清洗劑和高效水洗機。開發研究環保型溶劑、幹洗機、離子體清洗等無水洗滌技術和設備。

3.5工業給水和廢水處理節水技術

3.5.1推廣使用新型濾料高精度過濾技術、汽水反衝洗技術等降低反洗用水量技術。推廣回收利用反洗排水和沉澱池排泥水的技術。

3.5.2鼓勵在廢水處理中應用臭氧、紫外線等無二次汙染消毒技術。開發和推廣超臨界水處理、光化學處理、新型生物法、活性炭吸附法、膜法等技術在工業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3.6非常規水資源利用技術

3.6.1發展海水直接利用技術。在沿海地區工業企業大力推廣海水直流冷卻和海水循環冷卻技術。

3.6.2積極發展海水和苦鹹水淡化處理技術。實施以海水淡化為主,兼顧鹵水製鹽以及提取其他有用成分相結合的產業鏈技術,提高海水淡化綜合效益。通過擴大海水淡化裝置規模、實施能量回收等技術降低海水淡化成本。發展海水淡化設備的成套化、係列化、標準化製造技術。

3.6.3發展采煤、采油、采礦等礦井水的資源化利用技術。推廣礦井水作為礦區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農田用水等替代水源應用技術。

3.7工業輸用水管網、設備防漏和快速堵漏修複技術

降低輸水管網、用水管網、用水設備(器具)的漏損率,是工業節水的一個重要途徑。

3.7.1發展新型輸用水管材。限製並逐步淘汰傳統的鑄鐵管和鍍鋅管,加速發展機械強度高、剛性好、安裝方便的水管。發展不泄漏、便於操作和監控、壽命長的閥門和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