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參考文獻(2 / 3)

33. 歐陽麗偉,何德文,柴立元等.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係進展研究[J], 環境科學與管理, 2006(3):117~120

34. 秦寄崗.對循環經濟中紡織服裝設計發展趨向的思考[J].裝飾,2008(8):98~100

35. 施禹之.專家談紡織振興規劃:重新認識紡織工業[N].中國發展觀察,20090305

36. 石東來.漿紗新工藝——預濕漿紗之新析[J].丹東紡專學報.2004(2):64

37. 史世偉,劉夏雲.循環經濟對德國可持續發展的貢獻.見:張小衝,張學軍.循環經濟發展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8690

38. 宋心遠, 沈煜如.二十一世紀染整技術展望[J].染整技術, 2000 (2):13~21

39. 宋旭光.可持續發展側度方麵的係統分析[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3

40. 蘇楊,周宏春.關於當前我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幹問題的討論[J].經濟研究參考.2005(10):2

41. 王測生.濕法上漿可以提高漿紗質量[J].四川紡織科技, 1998(1):29

42. 王鵬雲,王童永.紡織加工型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紡織導報,2006(11):14~17

43. 王曙中,王慶瑞,劉兆峰.高科技纖維概論[M].上海: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1999

44. 王新華,中國和印度紡織工業的比較研究[D].天津工業大學,2005

45. 王亞靜,陳富橋,祁春節.中國與印度紡織品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 2005(4):85~89

46. 王佑江著,馬會英譯.紡織品循環加工及其再利用[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47. 吳超, 林子務,艾娜等.用循環經濟打造紡織工業園——武漢陽邏紡織工業園布局總體思路探討[J].廣西紡織科技,2006(2):46~48

48. 吳迪.紡織工業循環經濟與紡織品質量[J].中國纖檢, 2007(09):33

49. 吳海婷.綠色染整工藝[J].染整技術, 2005(2):25~31

50. 吳季鬆.循環經濟的最新規範與應用[J].環境經濟,2005(8):13~16

51. 吳俊年.新型棉紡設備使用報告分析[C].江蘇紡織工程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 2002

52. 吳興華.服裝邊角料再生利用的產業鏈研究[J].集團經濟研究, 2007(4):153~154

53. 徐穀倉.染整企業如何實現清潔生產[C].2007年浙江省紡織印染助劑情報網第17屆年會論文集, 2007

54. 楊書銘.紡織印染行業清潔生產和廢水處理[J].中國環保產業 2007(10):30~33

55. 楊樹明.健康發展我國的天然彩色棉產業[J].棉紡織技術, 2002(5):261~264

56. 楊嶽平,徐新華,劉傳富.廢水處理工程及實例分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57. 楊誌清.漿紗工程的現代化.現代紡織技術[J].現代紡織技術2007(5):39~43

58. 張林生.印染廢水處理技術及典型工程[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59. 張錄全.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應對綠色壁壘的策略研究[D].天津工業大學,2007.01

60. 張人為.循環經濟與中國建材產業發展[M].北京: 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2005

61. 張世源.生態紡織工程[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

62. 趙煥臣,許樹柏,和餘生.層次分析法——一種新決策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6

63. 趙永霞,董奎勇.再生紡織材料的發展及應用[J].紡織導報, 2007(11):50~62

64. 鄭海濤,任若恩.中國製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比較研究—基於中國和德國的比較[J].中國軟科學,2004(10):59~64

65. 鄭植藝.中國化纖產業技術發展之路[J].合成纖維,200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