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德萍.郭曉玲.沈豔琴.預濕上漿中壓出回潮率的研究[J].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學報.2007(1):15~18
2. 蔡曉明.生態係統生態學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3. 陳榮圻,王建平.生態紡織品與環保染化料[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4. 陳怡譯.綠色工藝的綠色技術[J].國外紡織技術, 2000(8):37~38
5. 成立.淺析織物技術的發展與環保技術趨勢[J].洗衣業通訊,2004(3):18
6. 崔如波.綠色消費:21世紀全新的生活理念[J].清潔工程,2003(5):68~70
7. 鄧南聖,吳峰.工業生態學——理論與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8. [德]厄恩斯特·馮·魏茨察克,[美]艾默裏·B·洛文斯,[美]L·亨特·洛文斯..四倍躍進[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1
9. 董繼紅.循環經濟指標體係:概念、架構及評價方法[J].統計與決策, 2007(6):126~128
10. 段文平.中國紡織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7
11. 龔洪文.循環經濟助中國繭絲綢龍頭騰飛[J].中國科技投資.2008,(6):64~71
12. 顧夏聲.水處理工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5
13. 關士林,王玨,胡健等.納米生態染料的研究[J].印染助劑, 2004 (1):15~17
14. 郭顯鋒, 張新力, 方平.清潔生產審核指南[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7
15.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環境和資源綜合利用司,《關於德國發展循環經濟的考察報告》,載於《中國經貿導刊》[R],2005(7)
16. 胡發祥.國際棉紡織工業現狀及發展趨勢[C].第二屆中國國際棉紡織大會論文集 ,2001
17. 黃海峰,李沛生,張阿珍.第二產業與循環經濟概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9
18. 黃海峰,劉京輝等.德國循環經濟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19. 薑懷.生態紡織的構建與評價[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5(11)
20. 蔣柳萍.綠色消費的倫理價值[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1~7
21. 李同強.大豆蛋白纖維的發展[J].中國糧油學報, 2006(10):84~88
22. 李宴喜,陶誌.層次分析法判斷矩陣的群組綜合構造方法[J].沈陽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86~90
23. 梁鳳英.紡織染整行業應大力推廣清潔生產[J].四川絲綢.2005(4):32~34
24. 林中溪.循環經濟時代的紡織材料開發與利用[J].紡織導報.2006(2):30~31
25. 林子務.傳統紡織到現代紡織的偉大變革—從結構調整說開去[J].中國紡織, 1997(7):33~35
26. 劉貴富.循環經濟的循環模式及結構模型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5(4):9~12
27. 劉菊花.中國紡織業轉型升級箭在弦上[OL].2009.2.5,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2/05/content_10769736.htm
28. 劉曉霞,賈毅平,劉全豔.生態紡織係統的概念和特征[J].中國紡織,2001(12):15~16
29. 劉麗萍,楊雪芬.健康穿衣新概念綠色服裝[J].中國檢驗檢疫,2003(11):57
30. 盧穎,趙冰梅.以循環經濟理念打造生態工業園的思考[J].集體經濟研究,2006(12):124
31. 匿名.翔鷺集團的循環經濟之路[EB/OL].http://www.chinatextile.net/info/20051107113236.htm,2005117
32. 牛桂敏.循環經濟評價體係的構建[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200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