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嚴守底牌的最好辦法是以靜製動,或是幹脆置之不理。比如說你的地位重要到能夠引起人們的期待心理,此種情況更是如此。即使你必須亮出真相,也最好避免什麼都和盤托出。不要讓人把你裏裏外外一覽無餘。小心謹慎是靠小心緘默來維持的。
你決心要做的事一旦披露,就很難獲得尊重,反倒常常招致批評。如果事後結局不佳,則你更易遭到雙倍的不幸。
另外,切記不要抱怨訴苦。惡意中傷總是瞄準我們的痛處或軟肋,而這些人肯定是你親近的人。一副心灰意冷的樣子,隻會引得別人拿你取笑。心懷惡意的家夥總是想方設法惹你生氣,他們想盡辦法來刺痛你已結痂的傷口。
聰明人應當對不懷好意的人置之不理,並且深藏起你個人的煩惱或家庭的憂慮,因為即使是命運女神有時也喜歡往你的痛處下手。你的那些醜事或心中的好東西,你都應深藏不露,以免前者不脛而走,後者煙消雲散。
一定不要和盤托出全部真情,因為吐露真言如從心髒放血,需要極高之技巧。並非所有真相皆可講。衝動是泄露的大門。最實用的知識在於掩飾之中。亮出自己底牌的人可能會輸掉人生的很多機會。
大智慧:人心險惡,世事難料。真誠固然可貴,卻不是人人都是以真誠相待。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開他一個天大的玩笑
曆史著名的空城計確實非黑白大師不可為。正因為玩笑開得比天還大,所以常人連想也不敢想,你黑得住,扮得像,便會大功告成。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情節是人們熟知的,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往西城縣蜂擁而至。諸葛亮當時就在西城縣城中,身邊別無大將,隻有一班大官和二千五百名守軍。在這危急關頭,他果斷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大開城門,由二十餘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然後親自登上城樓,焚香操琴。司馬懿來到城下,見此情境,疑有埋伏,引軍退去。諸葛亮大膽地利用了城門大開、百姓掃街、城樓操琴的特定情境,讓對方得出“必有埋伏”的誤解,從而保住了城池。這種情境的妙用,雖係“不得已而用之”,卻產生了奇效。
下麵是一個“老外”使用空城計的有趣故事。
印度一個村莊裏住著一位名叫莫力維的老太婆,非常勤儉,積攢了不少錢。賊探聽到,在一天晚上決定去莫力維家偷錢。
莫力維老太婆聽到房頂上有聲音,懷疑房上有賊。自己勢單力薄,怎麼辦呢?她想好了對策。當時,她兒子阿瓦蘭睡得正香,她故意大聲嚷道:“阿瓦蘭,我放在天花板上的錢櫃安全嗎?”賊聽了非常高興,心想,現在這個錢櫃可算是唾手可得了。他隻要跳到那平平的天花板上,就可把錢櫃拿到手。本來他擔心老太婆把錢埋在地板下麵呢。現在已是夜色沉沉,在天花板上摸走那個錢櫃仍然是很容易的。於是,賊從房頂上跳了下來,以為下麵就是天花板,其實這棟房子是沒有天花板的。結果,他從六米多英尺高的房頂跳下來,“啪”的一聲落在地板上,摔傷了,痛得他大叫道:“你幹嘛說假話騙人?你這個死老太婆!”
最後,受傷不能跑的盜賊被抓住,交給了官府。
大智慧:成功地運用詐謀,可給自己爭取時間,出其不意地戰勝貌似強大的對手。
不露痕跡先下手
如果你的左右手成為心腹之患,隨時有取你而代之的可能,你應該不露聲色,蓄勢趁機將其剪除。
曆代中國宰相,不僅是皇帝身邊最接近的大臣,而且也是協助乃至代替皇帝總攬政務的人。雖然皇帝事實上需要有這樣的一位助手,可是心理上卻又害怕這個人的存在。如果宰相過分的跋扈專橫,對皇帝來說,真是一種莫大的威脅,時時有如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的感覺。站在皇帝的立場來看,宰相在實際上既不可少,但在權勢上又必須提防。因此,中國曆史上的宰相,很少能善終的。漢武帝的時代從公孫弘死後,由李蔡到劉屈犛,換了六個宰相,其中自殺的有兩人,死在監獄的也有兩人,腰斬的一人。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有人告發宰相胡惟庸謀反,朱元璋將胡惟庸磔死,且滅其三族。最後還把開國元老、七十七歲的宰相李善長處決,並株連二萬餘人,同時廢掉宰相的製度。宰相在封建社會製度中所處的地位是何等困難!何等尷尬!何等危險!
皇帝之防範宰相,本質上是可以理解的,宰相的才幹智慧如果超過皇帝,很容易引起“取而代之”的野心,皇帝如果不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機會實在很大,所以宰相的地位固然危險,皇帝的地位又何嚐不危險呢?
作為企業經營者的你,是否實際上需要一個得力的左右手,可是心理上又不願讓他有太多太大的實權?或者你感覺到他比你精明能幹,功高震主,隨時有取你而代之的可能,因而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如果你已意識到你的得力助手,目前已是手足之疾,終有一日將成心腹之患,那你絕不可掉以輕心,以免來日釀成巨禍。處理的方法,大可引用古代皇帝防範宰相圖謀不軌的方法,或削其權,或奪其名。二者之選擇,須視你需要他的程度而定,隻要你守得住分寸,持智不持力,能防患於未然。
曆史上的皇帝為了提防宰相圖謀不軌,有以下幾則方法:
一是設多位宰相,不使一人獨攬大權。二是有宰相之名,無宰相之權。三是給予宰相之權,不居宰相之名。必使宰相在名義與實權之間,有所牽製。你可以依樣畫葫蘆,照樣子去做你的防範,然後找機會鏟除,但要處理得當。
大智慧:“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玄武門之變和宋朝的“杯酒釋兵權”故事可謂深得其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