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你知道五線譜的曆史嗎
在提到五線譜記譜法時,我們不得不先說到五線譜記譜法的前生,紐姆記譜法。
紐姆記譜法,出現在大約8世紀,“Neuma”源自希臘語,意為“符號”,是用繪圖的形式表現音樂的一種方法。從8世紀開始,為了使那些不常用的聖詠不致因間隔時間太久而被遺忘,抄寫聖詠的人就在歌詞的上方添加一些與語言重音或標點相似的符號,簡明扼要地指明旋律的上下走向趨勢。
但最初的紐姆記譜,它不能表現音符的長短,也沒有固定的高低位置。後來有人創造性地使用一根直線,將紐姆標注到這根直線的上下方,把這根直線定義為F,於是,出現了五線譜的始祖——“一線譜”。
將近9世紀中葉,出現了用紐姆符號抄寫的完整聖詠旋律。在記譜法的發展過程中,有的地方開始按照音程的大小來排列紐姆符號之間的上下空間距離。到11世紀,形成了指明旋律音高和音程結構的紐姆記譜法。 這些符號有些表示一個“音符”,有些表示一組“音符”,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幫助音樂人記憶完整的音樂曲目,了解某首音樂的特質等等。
到了11世紀,僧人規多把紐姆符號放在四根線上,從而確定其音高,這種樂譜稱為“四線樂譜”。為了方便區分,開始的線譜是用不同的顏色畫成的,如紅線代表F音,黃線或綠線代表C音。
到了13世紀,所有的線都采用黑色書寫了,隻是在4條線的前端標注一個拉丁字母,表示這段記譜的絕對音高。
但這個階段的記譜,還是不能表現每個音符的時值長短,因此,在13世紀,一本名為《定理歌曲藝術》的手冊第一次首創了“黑音符”的不同長度。
15世紀時,出現了“白音符”,音符種類也增加了。線譜發展到這種狀態時,已基本能記錄音的高低位置和音的長短。到了16世紀,開始使用劃分小節的記譜法,符頭也變成了圓形。17世紀,四線譜又被改進為五線譜,經過幾百年的逐步完善,終於成為當今世界上公用的音樂記譜法。
五線譜傳入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應該是1713年《律呂正義》續編,該書詳細介紹了五線譜的一些常理知識。19世紀中期,隨著國門的打開,傳教士的進入以及當時新學的盛行,五線譜逐漸被國人接受並使用。
1930年,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將梅蘭芳唱的戲曲用五線譜記錄下來,出版了《梅蘭芳歌曲譜》,該書是我國第一部使用五線譜記錄戲曲音樂的專集。
兩種不同版本(工尺譜版本和五線譜版本)《梅蘭芳歌曲譜》,您能看懂哪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