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 唐代著名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稱為“詩聖”。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熱愛生活,熱愛人民,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的作品被譽為“詩史”,詩集《杜工部集》是傳世之作。

有一年,杜甫在夔州建造了一所草堂居住。草堂前有幾棵棗樹,一到秋天樹上就結滿了紅棗。

有一天中午,杜甫忽然聽見有人在外麵輕聲打棗,於是他推開屋門去看。沒想到打棗的竟然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杜甫見她骨瘦如柴,衣衫破爛,心裏就明白了,忙安慰老婦人說:“老人家,您就盡管打吧,這樹上的棗多著呢。

“謝謝好心人,謝謝你可憐我這個窮老婆子。”老婦人激動地說。

老婦人又打了一會兒棗,就停了手。杜甫關心地說:“坐下歇會兒吧。老人家,您在哪裏住啊?家裏還有什麼人?”

“唉,我有個兒子,可是他前些年在戰場上死了,老伴兒去年也得病死了,現在就剩我孤苦伶仃一個人了。我就住在離這兒不遠的地方,家裏實在是沒什麼吃的了,所以我才來打您的棗。多虧您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啊。”老婦人邊說邊抹眼淚。

杜甫非常同情老婦人,於是叮囑說:“老人家,您以後就隻管放心來這裏打棗吧!”

不久,杜甫要離開了,就把草堂借給了一位朋友。沒過幾天,他就聽說那個朋友用籬笆圍住了草堂。杜甫馬上想起了那位打棗的老婦人,於是立刻寫信囑咐朋友一定要拆掉籬笆,好讓那位老婦人來打棗。

朋友被杜甫的一片好心感動了,於是馬上拆掉了籬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