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三吏”、“三別”是他現實主義詩歌的傑出代表作。
“三吏”、“三別”真實地描述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及語言,生動地反映出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淒慘的人生悲劇。
有一年,杜甫在景色優美的成都西南浣花溪一帶蓋了幾間茅草房,作為臨時住所住了下來。
一天,有位客人提著一個包裹來看望杜甫。兩人聊了一會兒後,客人打開帶來的包裹,拿出了一條毛毯,說:“子美(杜甫字子美)先生,這是一種叫‘織成辱’的毛毯,聽說鋪著很舒服的。您為世人寫了那麼多好詩,希望這條毛毯能代表我的一點兒心意,請您收下吧。”
杜甫曾在做官的好朋友嚴武家裏見過這種雍容華貴的“織成辱”,這是一種非常珍貴的“進口產品”。
杜甫心想:我與嚴武關係那麼好,這人送我這麼貴重的禮物,一定是想托我求嚴武辦事。為自己,為朋友,我都不能接受這種貴重的禮物。
於是杜甫連忙搖手,說:“謝謝您的好意,我一個窮書生,用不著這麼好的毯子,還是請您拿回去吧。”在杜甫的一再推辭下,客人隻好收回了毯子,說:“既然子美先生不收禮,那我就先走了。”
“這麼著急走幹什麼?坐會兒,吃過飯再回去。”杜甫熱情地挽留了客人。客人見他如此真誠,也就沒有拒絕。
於是,他把粗席子收拾幹淨,請客人坐下,嚐他做的幾道簡單素菜。他笑著對客人說:“飯菜雖然不好,但我的心可是真的啊!”
客人吃完飯後,拿著毛毯走了。他不但沒有生杜甫的氣,反而因杜甫嚴於律己的品德,更加敬重這位大詩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