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眼見不一定為實(1 /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晚年在魯國編訂古代文化典籍《尚書》、《春秋》等,教授門徒。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當時有很多年輕人非常仰慕他,紛紛拜他為師。他嚴格要求每一位學生,希望他們能成為有學問、懂禮儀的人。

有一天,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肮髒的東西掉進了鍋裏。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起來,老師說過一粥一飯都是來之不易的。於是他把撈起的有髒東西的粥吃進嘴裏。

這時,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這個學生在偷吃粥。便把他叫到大家中間生氣地訓斥道:

“你怎麼能做出這種事情來!大家都那麼相信你,讓你負責煮飯,而你卻在那裏偷吃,真是太令大家失望了!你這樣將來怎麼能成大器呢?”

“老師,事情不是您說的那樣,我並沒有偷吃。”學生委屈地解釋說,“剛才我看到有髒東西掉到了粥裏,本來想撈起倒掉,可是想到您常教導我們說要節約糧食,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所以我沒舍得倒掉,就把被弄髒的粥吃掉了。沒想我剛放到嘴裏,您就看到了。老師,請您相信我,我真的沒有偷吃啊!”

大家這下才恍然大悟。孔子十分感慨地對煮粥的學生說:“是我誤會你了,原來連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一定是真實的,何況是道聽途說來的呢?這也是一門學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