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恥下問(1 / 1)

孔子思想和其學說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諸於《論語》一書。

《論語》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仁”是一切理論的中心,所有關於“仁”、“樂”的規範,都不過是手段,是為實現“仁”服務的。《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入了朝鮮和日本,後被譯為意、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在西方各國廣泛傳播。

孔子知識淵博,被人們尊為“聖人”。但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因此他雖然已經很有學問了,但也會經常虛心向別人請教不懂的知識。

有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一進廟門,他就覺得十分新奇,很多祭祖儀式他都沒有見過,於是十分謙虛地向周圍的人請教,差不多每件事都詳細問到了。

突然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孔子,你都這麼有學問了,怎麼還什麼事情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呢。”說著,旁邊很多人都紛紛湊過來圍著孔子,輕聲議論起來。

孔子聽到議論後,嚴肅地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難道不對嗎?沒有誰是一生下來就什麼都懂!”

眾人聽後,都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於是默不作聲地散開了。

不久,衛國的大夫孔圉去世了,當時的人按照習俗授予他諡號“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圉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說:“孔圉既聰明又勤學,而且不會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學問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子貢聽後說:“老師,我懂了,您希望我們都能向孔文子一樣,做一個不恥下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