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著名作家、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
高爾基出身貧苦,親身經曆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社會”大學的課堂,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他的優秀文學作品和論著已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財富。主要作品有:《童年》、《母親》、《在人間》、《我的大學》等。
有一天晚上,俄國大文學家高爾基看完劇院上演的自己的劇作《那戈爾、布雷喬夫和其他的人們》後,陰沉著臉從劇院裏出來,氣憤地說:“簡直就是胡鬧!歪曲事實!他怎麼能這樣做!誰允許他這樣做!”
原來,導演在沒有經過高爾基同意的情況下,就擅自將這部劇作的結尾處理成主人公布雷喬夫死了。
這一改,悲劇氣氛更濃厚了,觀眾看後都非常激動,每次謝幕竟達二三十次。觀眾雖然在高聲地歡呼,不停地鼓掌,但高爾基看了後卻非常生氣,說:“布雷喬夫沒有死!”
於是,他找到導演,理直氣壯地說:“導演先生,你必須得把結局改回去!
“這是為什麼?”導演驚愕了,說:“這樣一改,效果不是更好嗎?您難道沒有聽到觀眾們在高聲地歡呼,而且還在激動地擦眼淚嗎?” “是的,你說得這些我都知道。可是在劇作中,布雷喬夫當時本來就沒有死,我們要尊重事實!”高爾基語氣堅定地說。
導演非常欣賞自己的修改,也被劇場裏雷鳴般的掌聲迷惑了,所以他不願意再改回去。可是在高爾基的一再堅持下,他隻好把結尾改為讓布雷喬夫倒下,但並沒有死。
可想而知,這一改,劇場效果差多了,謝幕隻有五六次。但高爾基非常坦然,因為他寧願要真實的事實,也不要違背事實的劇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