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元前385~前304),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魯國鄒(今山東鄒縣)人,著名思想家,孟子思想與孔子思想被合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主張君主應靠道德規範來統治。他曾遊曆於宋、魏、齊等國,闡述他的政治主張。孟子晚年退而著書,傳世之作有《孟子》七篇,是儒家經典之一。
孟子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能力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裏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
一天,孟母正在家裏織布,孟子突然從外麵哼著小曲兒走了進來。
“孩子,你怎麼這麼早就回來了,現在不是應該在老師家學習嗎?”孟母疑惑地問道。
“母親,學習真是太枯燥了,我今天不想學了,所以就提前回來了。”孟子如實回答道。
孟母聽後,非常生氣,於是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的布全部剪斷了。
孟子被眼前的這一幕嚇壞了,急忙跪在地上問:“母親,您這是做什麼?這是您日夜辛苦的成果啊。”
孟母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而來。你如果不好好兒讀書,就會像這被剪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對不起,母親,是我錯了。”孟子慚愧地說。從此孟子開始勤奮學習,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