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周昌的智慧比不過張良、陳平,軍功也沒有曹參的大。但周昌的禦史大夫卻坐得相當穩當。這是因為周昌的官帽不僅有汗水,還摻著鮮血。(他哥哥周苛為了讓劉邦從滎陽突圍而光榮就義)這種血債是劉邦一生都無法償還的了的。
在朝中,耿直無比的周昌看誰不順眼就要說上幾句,一般人都不敢得罪禦史大夫,朝中的蕭何、陳平等大佬也犯不上和心地善良頭腦簡單的周昌一般見識。所以,大家都躲著他,該幹嘛幹嘛,一直都相安無事。這樣一來,趙堯若想取而代之,貌似比登天還難。
但政治嗅覺靈敏的人總能嗅到機會,趙堯就屬於這種類型的人。他從劉邦愁眉苦臉的表情中看到了機會。
他向劉邦提議:“陛下讓劉如意回到趙國封國,並給趙王派去一位德高望眾的強悍的人做宰相,這個人必須是呂後、太子、群臣平日裏都極為敬憚的。”(陛下獨宜為趙王置貴強相,及呂後、太子、群臣素所敬憚乃可。)
劉邦眼前一亮,這個辦法不賴,一來可以讓劉如意遠離朝堂的明爭暗鬥,二來也可以在封地培養自己的勢力,可謂是一舉兩得。但接著,劉邦又開始犯難了,去哪裏找這麼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呢?
不急。
趙堯接著推薦了一個再合適不過的人選:“禦史大夫周昌堅強耿直,況且從呂後、太子到滿朝文武都對他敬畏有加,所以隻有他才能擔此重任。”
到這裏,我們明白了趙堯的良苦用心,他表麵上是為劉邦排憂解難,實際上是要排擠走自己的頂頭上司,從而為自己創造往上爬的機會。
雖然周昌的堅強耿直是大夥公認的,但要說呂後、太子及大臣都敬憚他,就有些瞎扯蛋了。呂後敬憚的是手握兵權的周勃、灌嬰和滿腹計謀的陳平、張良這些人,而太子及大臣敬憚的是周昌背後的劉邦。
但劉邦對趙堯的用心不會太在意,無論誰當禦史大夫,都是他的一枚棋子而已。此時,他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在自己駕崩後,如何讓小兒子劉如意好好地活下去。
據說,當初有一位趙國縣令(方與公)曾經提醒周昌要小心趙堯,因為此人雖然年輕,但是心機極深,可能會取代他的位置。但厚道的周昌哈哈一笑,沒有往心裏去。因為在他眼裏,趙堯就是小屁孩一個,當秘書寫文章倒是一把好手,沒有能力位列三公。
如今被趙堯下了套,周昌卻還被蒙在鼓裏。
接下來,劉邦找周昌談話做工作。
君臣二人一番寒暄後,進入了正題。
“寡人想麻煩你幫個忙。”
“皇上的事就是微臣的事,微臣定當全力去做。”
“寡人要派你去輔佐趙王,擔任他的相國。”
從中央下放到地方,這是周昌沒有想到的,他很委屈,連哭的心都有了。
“微臣從一開始就跟隨陛下,您為什麼要在半路上把我扔給諸侯王呢?”
劉邦拉著周昌的手,開始推心置腹。
“從中央三公降任封國宰相的確是委屈你了,但寡人私下裏實在是為趙王的前途擔心。思來想去,隻有你能在寡人死後保全劉如意,寡人實在是沒有其他辦法啊。”
既然話說到這個份上了,周昌如果再推辭的話,就有些過了,於是奉詔到趙國當起了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