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留居庫倫3(1 / 3)

二十一日列寧三周年紀念外蒙交通的遲滯與迅速;本日為列寧逝世三周年紀念日,外蒙各界,在中國戲園,開紀念大會。台上正中懸列寧像,場中四周,滿張紅布,上用白紙書列寧語,或標語口號。下午二時開會,到者政學各界數百人,演說激昂。

前赴俄使館領取俄護照時,答以電俄外部,俟得覆即發,乃已十日有奇,尚未答複。又鹿瑞伯六日自莫斯科來電,本日始接到,已半月多了。俄蒙交通,不知何故如此遲滯。

又俄國汽車夫,嗜酒驕惰,亦往往影響於交通的遲緩。如於、吳等乘蘇聯汽車南歸,本定早七時開車,借口收機件,九時始妥。又飲酒至下午一二時,兩人大醉,不肯開行。勉強令開,不數百步,倒臥車下,扶入車上,以繩縛之,由他人代開。彼稍醒,要求解縛自開,乘客改附他車,彼開車疾行,誤墜橋下,各車全停駛候彼,於是一日僅行十餘裏。

惟外蒙交通,年來頗多建設。如自庫倫至各部,至各邊境駐兵區域,均設有台站。北至恰克圖,除台站外,尚有長途汽車。夏秋日,並可航行輪船,直達上烏金斯克。民國十二年,且幹哈喇郭勒河上築鐵橋,以濟往來,名為革命第一橋。較之從前專用駱馱,迅速便利,不止百倍。但交通樞紐,全操諸俄人之手,蒙人無絲毫幹涉之權,可怕亦可憐。

二十二日外蒙古的財政土地國有關稅自主

外蒙古財政收入,以稅務為大宗。去年收入約八百餘萬元,本年收入一千萬元。茲將各種稅捐,略述如下:

(一)土地;

外蒙獨立後,全國土地,收歸國有,人民隻有租借權,按土地優劣,分別抽稅,每畝約抽一角至三角。庫倫則為地基捐,每方五尺,上等約一元二角,中等的八角,下等的四角。

(二)關稅;

外蒙自與中國脫離後,關稅自主。凡出入貨物,按庫倫價值估價普通貨物值百抽六,煙加倍,奢侈品則百分之十二至四十。且估價時,按蒙古國民之需要,分別抵製。如為蒙人需要的物品,估價低,抽稅少。如為消耗奢侈品,便估價極大。往往高於貨價數倍,如綢緞一尺八寸見方,征稅至五元之多。所以中國商人棄貨於稅局的,時有所聞。

(三)各種稅捐;

二十三日庫倫街上的誦經僧各照相館中的活佛像;本日為星期日,偕趙君訪友,道經各街,俄、蒙各商號,因星期日全休息。但中國商店,因年關逼近,蒙人買物的,反形擁擠。又道旁每有群眾圍聽,近前細看,係一喇嘛跪地,或盤膝坐地,前置經卷,高聲朗誦。或頭上頂宗喀巴像,手中持竿,上亦有像。或頭上戴鬼冠,麵垂珠簾,手中持法器招鬼,數十步一遇,種種怪狀,不一而足。冰天雪地,不覺寒苦,不誦於廟而誦於道,可笑亦殊可憐!有冰的地方,俄國兒童,多在上做種種運動,活潑異常。

到中國各照相館,搜買外蒙名勝,或名人的相片,但各家一律沒有。惟活佛的相片,各家都有,或有扣扣(即蒙古姑娘)的相片。

二十四日外蒙的屬地麵積種族人口蒙族已往光榮的曆史;蒙古民族,強悍勇敢,如周之狁、山戎,秦漢之匈奴、烏桓、鮮卑,隋唐之奚契丹,皆蒙古的一部,世為中國邊患。至五胡十六國,所謂北涼、南涼、前趙、後趙、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北燕、西秦諸國,繼而與南朝對峙之所謂北魏、北齊、北周,以及與五代、南北宋相終始之遼、金、西夏,先後分據黃河流域者,都是蒙古民族,或蒙滿混血族所建之國,宋末,始有蒙古之名。至元占有中國全部,並成立欽察、察哈台、窩闊台、伊兒汗四大汗國。元後尚有帖木兒帝國代興,以阿母河流域為根據地,統一察哈台汗、伊兒汗、欽察汗各國,略印度,摧土耳其,並吞西方諸國,統一中亞細亞,聲威震於歐洲,與明代東西相峙。蒙古民族的已往,實有光榮的曆史。至清代領土始小,民族亦柔弱,無複當年之概矣。

全部麵積,據俄人調查,共一百二十五萬方俄裏(每俄裏合華裏一裏半又四,共約為華裏二百萬方裏)。占俄國麵積十五分之一,與歐戰前英、法、德三國的總麵積差不多。

(乙)民族及人口外蒙各部,並不是一種民族,大約可分為下之數種。

(一)喀爾喀人;

即“喀爾喀”四部人,占外蒙住民的大部分(內蒙古人亦大部屬之)。據一九一八年調查,“喀爾喀”族人口總數,有四十九萬二千人,比較別的民族,文化程度,稍高一點。

(二)杜爾伯特人;

在外蒙住民中,占第二位數目,是“巴意圖”人的分派。居住區域,在烏布薩湖地方及帖斯河下流,唐努鄂拉山脈間,直抵科布多河左岸遊牧,他們是新來的民族。因他們原是漠西額魯特蒙古,至十六世紀,由綽羅斯分歧而出。由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投於滿清,始漸漸移徙,搶喀爾喀人的地方居住。乾隆三十年,清室在科布多特設參讚大臣,管理他們。他們的容貌、言語、性質等等,都與喀爾喀人不同。性活潑,知從事農業,並有各種手工業,均喀爾喀人所不及。又特別的是對於宗教比較冷淡,喇嘛和廟均較少,據一九一八年調查,杜爾伯特人有三萬九千人,其中“巴意圖”人,有一萬五千人。

(三)其他小民族;

除上述二民族外,外蒙古尚有許多小民族,如科布多附近的“額魯特”族,約三千人。遊牧於亞爾泰斜麵的“紮喀沁”人,約四千五百人。科布多河及哈喇烏蘇湖沿岸的“明阿特”族,約二千人。又有奇爾吉茲諾爾湖西北岸的“和闐”族,僅約一千五百餘人。此民族原係回教,後始漸信佛教,以農業為主要產業。

以上共計五十四萬二千人。又據其他外人調查,外蒙古人口,有七十五萬人。

但上數烏梁海人尚不在內。烏梁海人,係芬人種,近於突厥族,不過在語言習慣上,又與蒙人相類,故又可認他為蒙古人。現在還住於古代的原地,不過阿爾泰淖爾的一部,已由蘇俄統治,現在隻有兩部:

(1)是阿爾泰烏梁海人,在蒙古阿爾泰一帶遊牧,有七旗,屬額魯特種,說蒙古話。

(2)是唐努烏梁海人,在唐努鄂拉及薩彥山脈之間遊牧,屬突厥民族,言語也用突厥族的韃靼語。又“布裏雅特”人,在北部,為純正蒙古人,但現在成蘇聯自治共和國之一。

按外蒙人口平均密度為○.四四人,即把漢人十萬人,俄人五千人計入,其密度亦不過○.五二人,與英、德各國或中國本部直、魯、豫、川、江、浙等省相較,外蒙真可謂無人的曠野。

關於性別方麵,喀爾喀四部合計起來,男女數很平均,即每百人中,男子居五十.一人,女子有四十九.九人,但如以旗計之,九十一旗中,僅土謝圖汗部的巴圖爾王旗,男女各四百○五人。其餘都不平均,且或相差很遠。如紮薩克圖汗部的弼什哷勒圖紮薩克一百人中,男子占七十三人,女子僅二十七人。又三音諾顏汗部的衣多郭木幾多子旗,百人中,男子占八十三人,女子僅占十七人。

二十五日蒙古社會的階級製度奴隸急宜解放,外蒙古自三次革命以來,階級製度,漸漸打破。但因社會積習很深,不容易一時鏟除,一般普通蒙古人心理,尤深印階級觀念。故對於奴隸解放,政府雖積極提倡,各地尚多依然如故。據友人談話,並參考俄人調查記載,外蒙古從前階級製度甚嚴,可分為王公、台吉、喇嘛、平民、奴隸五種。各種階級的情形如下:

“王公”是最貴的支配階級,如各旗的紮薩克,是世襲的,隻有科布多管區的額魯特、明阿特、紮哈沁各部,是選舉。舊日全部外蒙古,有一百十五個王公,大多數自以為成吉思汗的子孫,其中血統最高貴的,要算土謝圖汗家。王公中以親王為最貴,次為郡王,再次為貝勒、貝子,再次為輔國公、鎮國公。

“台吉”是王公家族,也是世襲的。因與王公同一血統,所以彼此通婚,各旗的高級官吏,差不多都被“台吉”占有。他們享有許多特權,如審問時,不能拷打等。又駙馬稱“塔布囊”,是元朝駙馬的後裔,和台吉一樣尊貴。

“喇嘛”在外蒙古男子中,約占半數,也是較尊貴的階級。外蒙舊習,凡一家有二男的,一人必為喇嘛,十歲左右,即進廟。單就“喀爾喀”四部人口說,男子百人中,有四十四人,科布多管區有八千人。最多的如車臣汗部的蘇勒克圖貝子旗,占全部男子的百分之七十一。全外蒙古的喇嘛,約十二萬人。因喇嘛不支一切旗差,故有許多是掛名喇嘛。

“平民”在外蒙古人口中,原來為數很少,所以中心人物的平民,不易產生。他們是納稅人,是軍務、郵政等的服務者,但他們是外蒙古產業的原動力。

“奴隸”是王公、台吉、喇嘛等的仆役,如王公世爵的屬丁,喇嘛寺廟的黑徒,雖名稱不同,其為奴隸階級則一。對於主人,都負有無限義務。又有所謂“家奴”、“灶丁”的,不特王公世爵、喇嘛寺廟有之,即屬於黑徒之家亦有之,可說是更下一階級的奴隸。奴隸姓名有不列入旗民戶籍冊內者,以致在政治法律上、社會上的地位,與一般蒙民不同。如無征兵義務。又對旗署的一切義務,往往全移於所屬的主人。按奴戶的起源,或由於貧民無告賣身求活,或由於罪犯俘虜,發配為奴。甚或有內地農民移墾,寄名門下以求相容者,久之隸入奴籍,自後雖各立門戶,依然如主人的遺產,傳襲繼承。此種奴隸階級,為數很多。如“喀爾喀”四部中,土謝圖汗、紮薩克圖汗兩部奴隸數,各占男子總數百分之二十一以上,其餘兩部各占百分之十六以上。至各旗中占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的,有二十旗以上。尤如三音諾顏汗部的土謝圖王公,以及土謝圖汗部的土謝圖汗,與衣利登公,各占百分之五十,即半數以上。真屬駭聞。

此外還有一種特殊階級的私生兒,在外蒙並不歧視,一樣的在母親家中養育長大。這種寬大,在別的國家中所僅見的,因蒙人對於正式婚姻,並不重視,男女自由性交,視為無足關係。故從前無強奸的刑罰,對於賣淫的婦女,亦並不藐視。

二十六日外蒙古舊日的政治組織完全封建製度,外蒙古舊日的行政組織,與內蒙古同。“旗”為行政單位,旗之上為“盟”或“部”,部是同族的集合名稱,盟是會盟。每“盟”有盟長、副盟長各一人,辦理合盟事務。設備兵紮薩克一人,領轄合盟蒙古兵丁,管理軍務一切事件。盟長、副盟長外,另設幫辦盟務一人或二人,幫同盟長、副盟長,辦理盟務。其公文除蓋用盟長印信外,副盟長幫辦盟務等,均須連署,始行繕發。盟長、副盟長,幫辦盟務,備兵紮薩克等出缺,均由中央主管蒙事機關(前清理藩院,民國蒙藏院),就各該盟內管旗紮薩克,或不管旗之閑散王公,台吉塔布囊等,擇優開單,呈請簡放。舊例每三年或二年,集合全盟官員會盟一次,故叫做“盟”。

“旗”的首領為“紮薩克”,即“執政”之意,都是有土地的王公,是世襲的,可說是完全封建製度。旗的政務廳,叫“印務處”,是蒙古話“達木加”的譯文,有執行職務之權。印務處的人員,有協理、管旗章京、梅倫紮藍等,協理為紮薩克之佐貳,有護理印務副署公文之責。管旗章京,為秉承紮薩克處理旗務之負責人員。印務梅倫等,為辦理文件人員。協理出缺,由該旗紮薩克就本旗台吉或塔布囊中遴選,呈由該管盟長,谘請中央蒙事機關轉呈薦任。管旗章京等,由該旗紮薩克就本旗有才能者選派(多為平民),呈報上級機關備案。

印務梅倫,每旗一人,有事故時,由管旗副章京或閑散梅倫代理。閑散梅倫無定員定職。印務紮藍,每旗一人,協助印務梅倫,有事故時,由閑散紮藍代理。閑散紮藍無定員定職。筆貼式即書記。拜生達是王府內掌理會計庶務的官吏。

外蒙舊日各官吏待遇,不問階級上下,收入一律。普通每官吏月領蒙羊數頭,磚茶一二塊,較大的不過多領一匹小馬而已。夫役等所領,亦差不多,如車臣汗巴裏雅特錫利公旗,報酬官吏,每人每月羊四頭,磚茶一塊半。筆工,每人每月羊三頭,磚茶一塊。火夫羊三頭,磚茶半塊,頗有平等的精神。但每旗王公的權力很大,且紮薩克可隨意收人租稅。試舉數例:如車臣汗部的巴裏雅特錫利公,每年可得羊三百六十頭,磚茶一塊。科布多的額爾德公,每年征收牛七頭,羊六十頭,哈達九十六束,磚茶七塊,又常金公,每年領受牛四頭,羊五十九頭,磚茶十塊。再旗民對於王公一切債務(不論公私),有負擔的義務,而王公仆役,亦歸旗民供給。

“旗”之下,又分為若幹箭,可說是蒙旗的最初組織,每箭有一“佐領”,每數箭有一“參領”,每佐領所有的帳幕,多少不定。外蒙最大的,不過五六十戶。如車臣汗部的車臣汗旗,有三十六個佐領,每佐領有“達爾加”,管理一切,並服從印務處的命令。

“箭”的區域,係因軍事而劃分蒙語叫作“索木”,每一個索木,約有百五十名騎兵。

參領無定額,由台吉或佐領選補。佐領,由台吉或驍騎校選補。驍騎校,每佐領一人,領催,每佐領約六人,同由旗家中選任。屯達即村長,什長每十丁置一人,不以官吏待遇。

旗外,又有喇嘛管領的十三個“沙毘”,其中四個有自己的領土。在行政上,旗與沙毘差不多一樣。所不同者,沙毘的首領,是高級的喇嘛,如格根呼圖克圖之類而已。沙毘的人民,可以免除兵役,“沒有索木”,因喇嘛不理俗務,所以他的協理權更大。

據一九一八年調查,車臣汗部有二十六旗,二沙毘。土謝圖汗部二十一旗,無沙毘。三音諾顏汗部,二十四旗,八沙毘。紮薩克圖汗部,二十旗,三沙毘。

外蒙古從前的政治組織,雖完全封建製度,但科布多明阿特旗,有特別的政治組織。在二百年前,即不讚成王公世襲,用選舉法推選自己所欲的王公。不意辛亥革命時,庫倫政府莫名其妙的承認其王公為世襲,然民國四年,該王公死後,明阿特人不要王公,組織一個特別代表會議。

二十七日蒙古的畜牧外蒙古的農林業,蒙古的產業,可說是僅有畜牧,人民除自己家畜外,一切不知,真所謂“問其富數畜以對”。重要的原因,自然因為環境和地理的關係。如土地離海麵度數極高,氣候幹燥,灌溉極少,冬日嚴寒,積雪甚深,土壤內鹽分很多,於是普通植物,隻有可做飼養的野草。且地處大陸中央,有高山與沙漠圍繞,交通不便,在在都足以使外蒙在近代還保留著遊牧狀態的畜牧產業。但保守習慣太深,知識不進,也是一個原因。

蒙古家畜種類,不外駝、馬、牛、羊四種:馬頭大而短,背平,軀體壯健,蹄堅而齒固,毛以栗色及暗色的為多,良者一日可行三百餘裏。羊分羊及山羊二種,羊體大,色多純白,純黑者少,大抵體白而首胴多黑斑點。山羊較羊劣,惟乳量豐富。

但各王公的家畜數,較平民多數十倍。平均駝多四十九倍,馬多七十五倍,牛多十七倍。羊及山羊多三十七倍。最富者如從前紮薩克圖汗部的圖兒格吉王,有馬七千頭,牛三百頭,羊二萬頭。其次的如前車臣汗部的弼什哷勒圖王,有駱駝一百二十頭,馬六百五十頭,牛五百頭,羊萬頭。在外蒙古的馬,本來是輸送旅客用的,但王公的馬,別有意義,即用以為富的表示。猶之歐美的貴族資本家,以黃金、鑽石等數目表示富有。不然,牛在經濟上利益很大,然外蒙各王公,都養許多用不著的馬,牛卻較少。世界上的支配階級,每好浪費,講形式,對於自己民族經濟,反不注意,可說是到處一樣。

外蒙國富,除駝、馬、牛、羊等價值一萬萬三千二百萬盧布外,寺院佛具、人民住宅、衣類、用具,及那依夫煤礦等,價值約一萬萬一千八百萬盧布。共計二萬萬五千萬盧布,牧畜占半數以上,可知在經濟上的重要位置。

再就國民收入言之,駝、馬、牛、羊等收入價值,約千四百萬盧布,肉、乳、皮、毛等畜牧產物的價值,約四千二百五十萬,鹽礦及獸獵等收入價值約一千八百萬。合計七千四百五十萬盧布中,畜牧方麵的收入,占百分之七十六,更可見畜牧為蒙人經濟的命脈。

但蒙人對於畜牧,一切用原始的方法,所謂聽天由命,整年在曠野中,飼料隻是曠野的牧草,無避風雨寒暑之所,也沒有預備的幹草。他如疾病等等,都是聽其自然變化。所以每年的增加數目很少,駱駝約占34%,馬占9.7%,牛占2.3%,羊占17%,平均率是10.9%,除卻死亡、食用、賣出等外,僅餘3.5%而已。畜牧事業,除上述的應用外,還供給各種物質,如肉、牛乳、獸脂、羊毛、駝毛、馬毛、駝皮、牛皮、馬皮、羊皮、燃料等等之用。內蒙每年皮革輸出量,計羊皮百萬至二百萬張,牛皮七萬至十萬,馬皮五萬至七萬,駱駝皮亦各五萬。外蒙之皮貨總值,每年共有五百四十五萬餘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