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由庫倫至內蒙阿拉善(3 / 3)

按吉蘭泰鹽池,為有名之產鹽地。其鹽之生成甚易,取法簡便。因地勢平坦,湖中不能多積水,每年自三月至五月,湖水漸積漸幹,表麵即結成鹽塊。蒙人雇漢人收取,堆積湖岸。其結晶無一定形,或長或斜,大小不一。湖中土帶紅黃色,故鹽亦紅色,俗稱紅鹽,取之不盡。據《大清會典》載“乾隆五十六年,戶部奏準阿拉善地方,每年準造鹽船五百隻,每船鹽四十石,每石七百斤,共計二萬八千斤,運至山西例食口鹽地方販賣,每石收銀四錢,共收銀八千兩”,可知此鹽銷售晉北各縣,在當時已出鹽不少。嘉慶五年,蘭州知府請改收稅銀疏中雲:“吉蘭泰鹽池,為阿拉善王所轄,其鹽潔白堅好。甘肅全省食此鹽者,十分之六。”可知其鹽潔美,銷售甘肅全境一半以上。又王慶雲《石渠餘紀》,河東鹽法篇下載“吉蘭泰鹽池,在賀蘭山西,鄂爾多蘇尼特諸部皆產鹽,吉池最遠,味甘而產多,舊行山西口外五廳,並大朔兩府,兼太原四十四州縣”。可知此鹽在諸蒙鹽中為最,並行銷現在綏遠省及山西半省。近數年來,由甘肅省署,每年與和碩親王一萬八千兩銀子,運鹽六萬駝(每駝約二百九十斤)。

下午,雇得駱駝二十三頭,陸續趕來,大家收拾行李,分配駱駝,準備明日就道。

三日六駝曳汽車宿阿馬烏蘇,上午十時乘駝行,二十三個駱駝,十一個人,成了駱駝兩隊,前呼後應,亦頗有趣。惟鹿瑞伯依然乘他自己的汽車。初二十裏,道平沙硬,汽車與駱駝比,真是望塵莫及。忽遇軟沙,汽車陷入其中,無法飛渡。我們又騎駝遠在後麵,無人給他推挽,臨時拉了六個駱駝,用繩縛在汽車前麵,如同曳車,依然不動,我們駱駝反走在前麵,望之可笑。黃昏時,又遇軟沙,道路不辨,約八時許,至阿馬烏蘇宿,其地僅有土房一間,大風忽起,沙石飛揚,帳篷依土牆始得架起,是日共行八十裏,汽車久候不至。可知駱駝為沙漠中最適的交通工具,最便利迅速的汽車,至是失其效用,不得不瞠乎其後,反須用他挽曳,可說是中外奇聞。

四日宿奢拉博爾堵蒙人奔馳百裏殺送一羊,昨晚因大風走沙,覓井不得,無法飲食。清晨始覓得井,水鹹且苦,一麵煮飯,一麵放駝,下午一時始行。約十餘裏軟沙,即成硬道,有許多地方,平硬如場,無沙無草亦無石。將至樹德昌,芨芨草叢生滿地,土沙赭白,鬆而軟,據說是含有堿性之故。有一段水甫經過,濕痕猶存,黃昏有凍處。晚八時許,至樹德昌商號,有土房數間,即宿該商號內。其地蒙語名“奢拉博爾堵”,漢語名“夾窩子井”,是日共行七十裏。

途遇一騎駝的蒙人,說他家中有羊,其價每隻六元,我們預約一隻,令他送樹德昌,時已黃昏,距其家十餘裏,距樹德昌三十餘裏,被竟允送。夜十時許果來,又乘駝歸,以六元之故,夜中往返奔馳百裏,殺送一羊,可知蒙人騎駝甚快,並對路途無遠近的觀念。

五日蒙人畏汽車逃避宿口閔高爾,早晴無風,十時行,十五裏至靜遠門,有井。又五六裏,至八哥寺,有漢商二家,有瓦屋,有蒙古包,共十餘人。平地有許多大石突起,並有高數尺的石山,其頂實平。沿途道旁,大石上,多有藏文刻字,或書字,都是祈禱的意思。又四十裏,至疊爾加麻,在山口,有蒙古包二座,由此入山溝,約十裏始出,兩麵石山,並不高大,溝稍有沙,出山後,行約二十裏,至口閔高爾,有井,有蒙古包。本日因路平,汽車早已趕到,遂即止宿,是日共行八十裏。其地有三個蒙古包,因入一包,鍋中水尚溫,爐中火正濃,但無一人。詳細研究,始知蒙人見汽車畏避故包中一切未動,前經某井時,遇一蒙人正取水,見汽車來,棄靴帽急逃,可知蒙人無識多疑,見汽車非常畏懼。我們在包內一物未損,沿途對蒙人,亦毫未驚擾。

六日宿拉寧蘇呼圖漢商畏懼先逃,早七時行,路很平坦,五十裏,至察罕愁魯土(白石井之意),有井,又行,道旁時有石山,其一部似為石棉礦。聞阿拉善有石棉山,或即此。又二十裏,至拉寧蘇呼圖(紅柳樹之意),有漢商三四家,均係土屋,因距前井尚遠,雖僅下午五時,決定止宿。入其室,室無居人,門有鎖,各物俱存,想亦因汽車畏懼而逃。漢商固比較有知識,非畏汽車,但畏官吏和軍人,且有時誤解。如發盛魁見汽車並聞槍聲,遂毀屋移居。是日共行七十裏。

七日經富山宿白塔寺喇嘛畏懼堅不讓宿,早七時行,約二十裏平道,至一山,名巴音烏拉(漢譯富山)駝行山上,忽上忽下,上山時不覺其高,下山時,竟見高數百丈,由上下望,平原千裏,樹數十株,依稀矮小,約十餘裏,始繞行下山。前行約三十裏,又遇沙路。未幾望見一白屋頂,但行七八裏,依然不見全屋。因有廟在凹處,且有沙丘掩蔽之故。又數裏始至察罕蘇巴爾哈廟(漢譯白塔寺),係中國式的一廟,附近有土院數十家,亦中國式,成一村莊,但都係喇嘛居住。我們欲分住數家,酌給宿費皆堅拒不納,或將大門閉鎖,想亦因畏懼漢人官吏、軍人之故,是日共行七十五裏。

八日過毫石河奢拉博爾堵溝宿祥泰隆,上午十時行,沿途土塚累累,上有雜草,幾如內地的義地,是因沙中有草處風難吹入,無草處沙隨風去,故成塚狀。三十餘裏後,有一小溝,名毫石河,幅雖不寬,而源流甚遠。一望白色,知含堿性,夾道雜草叢生,綠葉黃花,全如內地。途中亦時有行人,均能漢語。未幾,又經一渠,水痕寬數丈或數十丈,然流水僅寬數尺,據說此渠名奢拉博爾堵溝,水出自巴音烏拉,流二百餘裏。下午四時半,至祥泰隆漢商號宿,是日共行六十裏。

九日定遠營背山麵水阿拉善寺三學校四兵五千人,早八時行,途中遇駱駝隊數起,皆漢商運貨北上者。又先後遇步行者數十人,或采蓯蓉藥,或采發菜,問之,皆平羅縣人。將至定遠營,途中有許多五色石子,頗美觀,似大水衝過所遺的沙石。下午五時,至定遠營,有城甚堅固,入城宿一商店內,是日共行九十裏。

定遠營是阿拉善旗和碩親王駐在地,其城後麵踞山,前麵臨水,水清且漣,供給城內居民飲用並灌田數百頃。城內居民約二千人,有蒙、滿、漢三民族,商號六十餘家,頗富庶。登城四望,群山圍繞,一水環流,柳數千株,梨數百棵,柳絮初放,梨花正開,不意蒙地有此勝境。據說東門龍王廟前蓮花井,有七十二道泉,故城外到處水流。城為土牆,周圍約千四百四十尺。

親王府在城中,有洋樓,有花園,園中花木不少。親王終年居北京,有妻妾六人,亦多居京,政務由印務處代理,有管旗章京等三人。又親王外,有南北二公,一即親王的弟弟,時住城內,一駐窯壩。

距王府不遠,有蒙兵駐所,尚用“帥旗”,據說有蒙兵約二三百人,但蒙人全民皆兵,阿拉善人口共約萬人,有事阿可得兵五千人。

城內有延福寺,建築宏壯,為阿拉善的總寺,內有活佛一人。此外有南北二寺,都在賀蘭山中,三寺喇嘛共千餘人,每年七月十八日,有大會,借此閱兵,令全旗兵齊來賽馬,共五千餘人。

有中學校一,即在親王府內,學生不多。全阿拉善旗,有小學三所。

按張穆《蒙古遊牧記》所載,阿拉善額魯特部,在河套以西,袤延七百餘裏。漢北地郡西境,及武威、張掖二郡北境地。晉為前涼張軌、後涼昌光,北涼沮渠蒙遜。唐屬河西節度使,廣德初,陷於西番。宋景德中,陷於西夏。元屬甘肅行中書省。明末,為額魯特蒙古所據,一旗。紮薩克,和碩親王,元太祖弟哈布圖哈薩爾十九世孫,拜巴噶斯顧實汗之兒也。初無子,育顧實汗之子巴延阿布該阿玉什為己子。後自生子二,長鄂齊爾圖,號車臣汗,次阿巴賴,巴延阿布該阿玉什,號達賴,烏巴什,有子十六,居西套者十二,其長曰和羅理,號巴圖爾克濟農。康熙十六年,噶爾丹以兵襲西套,伐鄂齊爾圖,破其部,和羅理逃竄近邊。二十五年,上書求給牧地,詔於寧夏甘州邊外,書界給之,昆弟子侄隸焉。三十六年,和羅理以所部屢叛,請視四十九旗例,編佐領,授紮薩克,封多羅貝勒。雍正二年和羅理額駙阿寶,以功晉多羅郡王。次子羅卜藏多爾濟襲。乾隆十五年,尚郡主,授多羅額駙,三十年以功晉和碩親王。四十七年,詔世襲罔替,牧地當賀蘭山西龍頭山北,東至寧夏府邊外界,南至涼州、甘州二府邊外界,西至古爾鼐,接額濟納土爾扈特界,北逾戈壁,接紮薩克圖汗部界,自為一部,不設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