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由內蒙阿拉善至寧夏(1 / 1)

十日水田菜園不斷宿窯壩有客店有公府有居民,上午十時行,近城池塘八九,溪水無數,楊柳夾道,人家連續,水田菜園,一望皆是。據說蒙地許租不許買,菜園、水田,多係漢人租種,每年每畝租價八元,可得收益約四十元。

下午六時至窯壩,有居民十餘家,有一客店,尚清潔,我們止宿其中。問南公府所在,距店約一二裏,相偕參觀,公府門如廟式,圍牆甚大,但後麵不過瓦屋數間。叩門許久,不見一人,問行人,始知南公去定遠營。遊覽窯壩,人家客店,各不相連,許多園地,非菜即禾,大半水田,水出自山中,山麓有閘,每日一放,灌園田。店旁有池,每十日一放閘添水,是日僅行七十裏。

十一日賀蘭山頭關二關三關長城李昊墓平羌堡,早七時半行,四十裏至長流水,人家三五,瓦屋農耕,完全內地風光。約數裏,即入賀蘭山,群峰聳峙,但行山穀間,並不登越。二十裏至“三關”,有蒙古兵十餘人,駐守其地。初為土山,至此全成石山。溝穀漸狹,兩山間僅距數十丈。別無路徑,所以名“關”。未幾至“二關”,山坡間有邊牆,即“長城”的一部。又未幾至“頭關”,即出口處,由內地說,是入山口處,有土關牆並關門狀。兩麵石壁嵯峨,矗立千仞,可知當年此地為防禦蒙人的重要關口。由此即豁然開朗,平原千裏,遠望有一大塚,據說是李昊墓。是日宿平羌堡,共行一百一十裏。

按賀蘭山,屬陰山山係,蒙人稱為“阿拉善”山(駿馬之意),即“賀蘭”二字的轉音,延袤五百餘裏,其石可為硯,多珍視之。又山中岩石嵯峨,樹木很少,但有鬆林十餘裏。

十二日抵寧夏生還漢土長途旅行九閱月,上午七時行,一路平原無垠,花草盛開,惜土曠人稀,良田都是荒地。途中遇同鄉王競三君乘馬來,略談數語,知他在葉森堡任鹽場知事,現赴阿拉善調查鹽務。未幾,又遇甘肅鹽運使鄭道儒君,亦赴阿拉善視察鹽務。乘雙套轎車,巡官騎馬,前後擁護,在車簾中望見騎駱駝的我,立命停車,彼此互問別後情形。據說:他曾任教育廳長數月,後任早發表我,因我尚在途中,現由科長代理,省中盼我早歸,他勸我到寧夏勿留,即返蘭州就職,以便早日正式交代雲雲。離國經年,行裝未卸,又任重責,不免躊躇;且在甘數年,自覺知識落伍,思想退化,急欲到交通便利文化發達之地,借增知識,再來西北服務;況革命軍正在進展,北方各省,尚未統一,應暫參加革命工作,故擬電辭。下午二時,抵寧夏。計自去年離蘭州之日,已九閱月,回思風雪駝馬之險,不禁悲喜交集,然此次歸來,軀殼得生還漢土,耳目腦海中,滿帶內外蒙古的新舊實況,實生平第一快事。

歸途雖苦,天氣已暖,且係半乘汽車,比較去時,不啻天淵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