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逸論雜談(5)
「舜之所浴」是種什麼樣的遠古儀式?
在《山海經·大荒南經》中有一種與洗浴有關的儀式:「南旁名曰從淵,舜之所浴也。」是說舜在一個深淵中洗浴。又說:「……白水出焉,而生白淵,昆吾之師所浴也。」
在女子國的描述中,郭璞注謂:「婦人入浴,出即懷女壬。」我們可以由此聯想到,河伯娶婦故事均源自於沐浴求子的風俗。《山海經》中常有「後稷所潛」、「鯀潛於淵」、「有易潛出」之類的記載,初看似水葬,但其實是種沐浴活動。然而這些活動顯然與求子無關,那到底是什麼神奇的儀式呢?
說到與水有關的儀式,我們會馬上想起印度人的恒河沐浴,傣族的潑水節,古人三月三日上巳節的嬉水禮等等。水似乎與很多宗教活動有密切的聯係。
在甲骨文中有一個字,即象以水沐浴濡身之形,釋為「需」字,也就是「儒」字的原型。徐中舒在《論甲骨文中所見的儒》中認為,「儒」字的本義是沐浴濡身,因為儒的本職是為人相禮,祭祖事神,所以必須齋戒沐浴。《禮記·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離婁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事上帝。」《論語·憲問》:「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這說明古代的國家神職人員、神巫、史祝們,在一些重要的儀式或活動中,都離不開沐浴這個聖禮。「沐浴齋戒」是最誠真信仰的表現。
甲骨卜辭中提到「需」便是向上帝鬼神禱告,而「需」這個禮儀用的是水和酒。看來,上古的神巫還用酒來沐浴。《周易》中的「需」卦,爻辭稱「需於泥」、「需於血」、「需於酒食」,可見後來的儀式中,除了以酒沐浴外,還用稀泥、鮮血洗澡。這種血浴同樣見於古代馬雅的祭司之禮。而在羅馬尼亞傳說中,則有女妖用一百個處女的血洗浴來加強法力。
那麼《山海經》中的這些儀式是用什麼來洗浴呢?我們知道在自然水源中洗浴,是因為信仰這種水中有神聖的魔力,所以用身體來分享其神性,洗去髒汙。商代人最崇拜的一位祖先就叫「河」,還有一個先王叫「河稟甲」,他們經常把獻祭的大批牛、羊、人牲沉於這條聖河中。他們的「需」禮,看來用的就是這條河中之水。
古埃及人崇敬尼羅河,此河中的神靈叫「哈皮」。但法老並沒有浴禮,因為法老是現世的太陽神與大神奧西裏斯之子,因此地位比「哈皮」高。
前麵我們分析了舜也是太陽神,但他之所以還要沐浴,並非因為崇拜「南旁名曰從淵」。《山海經》中的羲浴十日,就是給十個太陽洗澡,重在說明「十日」,而非浴。雖則如此,羲和浴日的地方是湯穀,也就是水,說明了舜之所浴並不用酒、泥或血。
我們發現《山海經》描述這類儀式用的都是「潛」字,都是把整個身子浸入水中才算完成。這與其它的祭禮有區別嗎?比如古羅馬的台伯河曾被認為是一條聖河,人們會在羅木盧斯建成紀念日去洗浴,好取得吉利;但是沒有規定要完全浸入,隻是象征性澆一點水就行了。而印度的恒河之浴也是這樣。那中國上古的浴禮是為了什麼?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些記載中的浴禮都是王者,而且有的死於非命。如王亥被有易部落殺害,鯀被舜殺死等等,而為王亥報仇的就是河水之神河伯。鯀死後也入水成神,說明這種王者聖禮與死亡有關係。
在馬雅文明的古典期曾有一種特殊的祭禮。他們把活人推入深達二十幾公尺深的「聖井」(其實是自然形成的、直徑達數十公尺寬的石灰岩水淵)中,如果過了規定的時間,而被投入者沒有死,那他就會受到神一般的崇拜。很遺憾的是,這種沐浴聖禮的死亡率很高。
馬雅文化的例子,啟發了我們關於《山海經》中這些潛入深淵的王者們,進行這類儀式的目的。很可能上古中國存在過類似的、死亡率很高的巫術祭儀。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的很多深井中,都曾發現過被推入的死者遺骨,這不由得引起人們的深思。這些遠古的神聖儀式,很可能由於過於殘忍而被人們廢棄∣∣就像西門豹廢止河伯娶親一樣,後來便漸漸為人們所遺忘,隻是以一種變形的記憶,保存在《山海經》這部古老的文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