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逸論雜談(10)(1 / 1)

第五章 逸論雜談(10)

小議《山海經》中的科學技術水準

剔除神話、巫術色彩,《山海經》所反映的科技水平,在當時是相當高的。這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看:

其一,《山海經》以外在的神話傳說形式,從史的角度記載了中國古代的科學發明與創造。這主要體現在《海內經》中。如說炎帝的曾孫鼓、延首先製作了鍾:「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而造船與造車的始祖則是帝俊曾孫番禺:「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

至於發明弓箭,從而大大提高原始人獵獸效率的,則是少皞的兒子般:「少皞生般,般是始為弓矢。」音樂的產生,主要歸功於帝俊的兒子們:「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大荒西經》則說是顓頊的後代太子長琴「始作樂風」,即創作樂曲。

後稷部落則對農業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後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始作牛耕。」《大荒西經》中也有相同的說法:「帝俊生後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

其二,《山海經》記載了當時人對自然科學的認識,反映當時人高度的智慧和聰明。如磁石的記載,《山海經·北山經》說,北山的山係中有個灌題之山,「匠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澤,其中多磁石。」這個關於磁石的記載,遠早於西方。

其三,醫藥知識。《山海經》記載了不少藥物,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等,有些已在今天被證明有一定的療效。如砭石,《東山經》說有個高氏之山,其上多出「箴石」;又有鳧麗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箴石」,據郭璞注,即是砭石,可以用作砭針來治病,其治療手段即砭石療法。砭石療法起源於新石器時代,這是人類最早的醫療手法之一,被譽為針灸鼻祖,《黃帝內經》中將其與針、灸、中藥、導引等並列為五大醫療手法。

其四,地理知識。除了對名山大川地理位置的描述外,還有對各種地理現象的描述。如說沙漠地形,書中曾多次提到「流沙」一詞,《西次三經》:「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於流沙……南望昆侖。」這是今天塔裏木盆地的沙漠地形。如說火山,《西山經》:「南望昆侖,其火熊熊。」此即對火山地形的記述。昆侖山的確有活火山存在,《地質知識》一九五六年的第十期上,就指出昆侖山曾在一九五一年火山噴發,持續了好幾天。如說地下河,在地理學中別稱「伏流」或「潛流」,《北山經》:「從山……從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這是最早對地下河的記載。如說季節河,《北山經》:「教山……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是水冬幹夏流,實惟幹河。」這裏所說的「幹河」,即為季節河。

其五,生物知識。比如記載某些動物之間的共居現象,最著名的是鳥鼠同穴。《西山經》中說有一座山,名叫「鳥鼠同穴之山」。又記載了某些動物的地理分布,比如《南山經》、《中山經》、《東山經》裏的動物「多白猿」、「多犀、兕、象」、「多大蛇」;這些動物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與上述三經的地理位置正相符合。《北山經》則是草原和幹旱區,其動物記載多如馬、駱駝等。華南區多蛇、犀、象,《南山經》裏多處提到這些動物,如《南次三經》中多犀、兕、象,又多處提到蝮蟲,即蛇。《海內南經》中說:「巴蛇食象。」那可能是今天所說的蟒蛇。

這些記載有不少都是可靠的,如在四川三星堆文化遺址,考古人員在一個祭器坑中發現許多保存完好的象牙,今日的成都平原並非野象棲息地,但在上古卻不是這樣的。《中山經》指出:「岷山……其獸多犀象,多夔牛。」又有珍稀的生物,如飛魚,《西山經》中說:「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夜飛。」這是關於飛魚的最早記載。

除了動物知識之外,還有不少植物知識。《山海經》首先認識到,高山的山頂與山腳、陽坡與陰坡所長的植物不同。如《中山經》中的首山:「陰多穀、柞,草多朮、莞,陽多槐。」又說:「翼望山,上多鬆柏,下多漆梓。」這是由於陽光、土壤的濕度等不同所造成的差異,這一差異被當時人記載了下來。

另外,還有關於天文、曆法、礦產等多方麵的知識記述,這都表明,《山海經》反映了當時人的科學知識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