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文化研究 周易哲學文化現代化的時代意義(1 / 3)

儒學與中國文化研究 周易哲學文化現代化的時代意義

吳國凱

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曾感歎道:周易哲學文化是“大道文化,不管你用到心理學、物理學、化學等等,可用的地方太多啦”。“現在沒有一個真正學物理科學,或者學最新科學的,能在這方麵下工夫努力。假設真能由這兩方麵來配合,對這個宇宙的奧秘,科學上一定有新的貢獻,東西文化配合了一定有新的發展”。南老所言極是,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將

周易哲學文化現代化實在具有時不我待的意義。

周易作為中國文化之根,是全球華人共同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曆代先民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則指導下累積的知識傳承,是十八世紀以前中華民族社會長期繁榮的思想基礎,是當今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理念之魂;欲使之在現代語境中發揚光大,當使之在不失真髓的前提下盡可能現代化,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人類文明全球化趨勢的必然。

周易哲學文化涉及了人類精神傳承的幾乎所有領域,下麵從周易哲學文化的主範疇開始論道。

一、周易哲學文化的主範疇

周易哲學文化是以易經為經線、陰陽五行說為緯線交織而成的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易經和陰陽五行說是周易哲學文化的根本,也是它的主範疇。

1.易經

易經是遠古聖人據天道、生命之類自然現象總結、提煉而成的。上古聖人連山易祖

初創《連山古易》,盤古改進為《歸象易》;再經年累代聚多方賢才之智錘煉成《歸藏易》。六千多年前伏羲在《歸藏易》的基礎上,據“天球”河圖,經實踐體察創立八卦,奠定了易經的象、數基礎——“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公元前十一世紀,伏羲去世後三千三四百年間,周文王據天象背景和當時的社會實際將

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並作卦辭和爻辭,形成了周易,初創了係統的易理。

文王後五百多年,孔子對易經加了注詞。《易傳》是孔子對《易經》的注釋和闡述,又稱《大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係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被稱為“十翼”。易經經孔子以儒家理念解注後,演變成了一部包含諸多哲學觀念的書;從而完善了易理,建樹了象、數、理、占論易的係統哲學,創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範。

《易傳》是《春秋》乃至整個孔學的理論基石。孔子對《易經》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古之遺言”的道德訓誡意義上。孔子的《易傳》為道德提供了形上學依據,其中“盡性至命”突破了傳統道德功利論。

中國的封建社會維持了兩千多年,源於《易傳》的孔學禮教思想無論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始終是封建社會的主流道德觀,周易因孔子的注詞便自然而然成了華夏文化之根。

2.陰陽五行說

南懷瑾先生曾根據陰陽家鄒(騶)衍在戰國時代的顯赫社會地位推斷,“陰陽五行的文化,可以說比《易經》的文化,亦即中原文化還要古老一點……”。鄒(騶)衍可謂陰陽五行學說的集大成者。陰陽五行文化,在先秦時代已滲透到了社會各個領域。《黃帝內經·素問》對五行說作為當時社會的指導思想已有詳盡記載。

五行說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被分為木、火、土、金、水五類要素,這五類要素統稱五行。五行是廣義的,它們與青、紅、黃、白、黑五色,與肝、心、脾、肺、腎五髒,與目、舌、口、鼻、耳五竅,與酸、苦、甘、辛、鹹五味,與怒、喜、思、憂、恐五誌,與風、暑、濕、燥、寒五氣相應相通,是詮釋世間各種現象的手段,就像物理學中的誇克理論,這個手段迄今仍未過時。

最近些年,自然療法大行其道,五行蔬菜湯、五行食譜、鬆、柏、銀杏等五種千年長壽樹種之“樹葉、樹皮”製成的全鬆茶,這些療法對各種慢性病的治療都有一定療效,都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而它們共同的理論基礎都是五行說。

五行說發端於天文觀測。太陽視運動軌道平麵為黃道,古人把黃道平麵分為東、西、南、北四方;東方五行為木,西方五行為金,南方五行為火,北方五行為水;天體運動是三維運動,黃道平麵不足以確定各種天體相對於地球的位置;為識別各種天象,還須引入另一空間坐標。若忽略歲差,可認定過北極星(即北辰)垂直黃道麵的軸線為這個空間坐標軸,它與黃道平麵一起便構成了三維天球坐標係;北辰位於天球坐標係的北天極,五行屬土。在天球坐標係中,東、西、南、北每方各分七個天區,每天區用一重要而明亮的星體為代表,就是二十八宿。據太陽和月亮相對二十八宿的運動位置,可精確判定二十四節氣。此乃五行說的天文學本原。

陰陽五行說源於天象,天象是決定地球生態環境的最根本因素。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引力場在水平方向基本均勻,地球上的動、植物形態在水平方向都基本對稱;除地球外的太陽係八大行星對地球產生的附加引力場是∽型曲線,DNA是若幹∽形構成的螺旋。

中醫學就是以源於天象的陰陽五行說作為自身的學術基礎,它是人類最早考慮了環境因素對人體之影響的複雜係統理論,因而也是迄今世界上唯一的係統生態醫學學說。

五行說不僅流傳於漢文化中,也流行於西域文化;據《史記·匈奴列傳》,漢高祖六年(前201年),高祖被冒頓單於困於平城白登山。匈奴騎兵分四種,“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朧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足見公元前三世紀的冒頓單於已深諳五行兵法。

3.京房易

易經和陰陽五行說本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個分離的範疇,但漢代以後,這兩個分離的範疇經由焦延壽和京房等人的創造而合流,並滲透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麵。

京房(前77—前37),西漢學者,本姓李,字君明,東郡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人;師從梁人焦延壽(焦贛)學易,深得焦氏易真諦;漢代易學流變為陰陽五行術數理論始作俑者為焦延壽。

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漢書·儒林傳》),治易方法異於孔子,他的學術思想雖非孔子一脈,卻承襲了周易真髓。

京房在焦延壽鋪墊的基礎上,用術數體係重塑了周易,把周易演進成了一個按陰陽五行生、克、製、化運行且體係趨於完整的術數理論;這個理論中,每個六爻卦都是一套動態圖景,這套圖景又以每種親屬為卷標,展示出一卷卷術數動畫;從而,把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從語言模型演進成了生動、具體的術數演算結論。京房易由象入手、經數的推演、達於理的境界、展示占的真切,形成了象、數、理、占渾然一體的治易之學。整個周易經京房演替,成了因果關聯步步明晰、陰陽消漲次序井然、五行生克環環相扣、數理鏈接順理成章的邏輯大廈,這個大廈雖需完善,卻已成術數體係。漢元帝時,京房的易學預測,累言累中。

京房的治易之道與當今自然科學的治學方法無異;正因為如此,易學的現代化宜從京房易切入。可是,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來臨之際,真正認識到了易學現代化之必要性的因緣尚待培植。

二、周易哲學文化的當今國際地位

十六、十七世紀西方耶穌教傳教士大量湧入中國,一方麵給中國帶來了文藝複興以來西方的科學、文化、宗教和哲學,另一方麵也把包括周易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帶到了西方各國,於是引起了中西哲學文化的比較。

1.西方文化對科學哲學的評定標準

西方文化的源頭雖可追溯到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代希臘哲學,但當今西方科學哲學文化的主流卻源於伽利略開創的實證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