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宗教的現狀調查及現代化省思(1 / 3)

青岩宗教的現狀調查及現代化省思

龔曉康

一、青岩宗教的曆史變

位於貴陽市南郊的青岩鎮,從明清以來就彙集了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多種宗教,並擁有“九寺八廟一堂”的宗教建築群,文化內涵豐富,宗教氛圍濃厚,曆史積澱厚重。

據史書記載,道教傳入貴陽的時間約為元代,傳入青岩則在明萬曆、天啟年間,至新中國成立時,青岩尚有藥王廟、水星樓、萬壽宮、鬥姆閣、孫臏廟、玉皇閣、三官閣、東嶽廟等。現今,僅有萬壽宮開放為道教活動場所。萬壽宮亦稱天柱宮,原為江西會館,建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2008年12月恢複宗教活動。

佛教約在明萬曆年間傳入青岩,至清道光年間已先後修建了十多座寺廟,如朝陽寺、鳳凰寺、龍泉寺等,現在尚存的寺廟有迎祥寺、慈雲寺、壽佛寺、龍泉寺,但僅有迎祥寺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恢複宗教活動。迎祥寺建於明天啟年初(1621),是貴州唯一沒有中斷過住寺僧侶的古刹,又因宏福寺開山和尚赤鬆曾在此削發落腳,所以有“黔山祖廟”之美譽。

天主教在清乾隆年間傳入貴陽,鹹豐年間由法國人得斯德望傳入青岩,鹹豐十一年(1861)發生了著名的“青岩教案”,同治六年(1867)天主教重回青岩。1978年末到80年代中期,教堂逐步整修,宗教活動得以恢複。

基督教傳入青岩時間最晚,始於1924年貴陽基督教“內地會”教徒陳六姑在青岩楊眉堡傳教,1958年停止宗教活動,20世紀80年代恢複宗教活動,1987年由政府撥款修建教堂,結束了青岩基督教無教堂的曆史。

值得注意的是,在青岩宗教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儒釋道三教合一,天主教與基督教和諧相處的特點。陳曉毅先生的《中國式宗教生態——青岩宗教多樣性個案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指出青岩宗教具有交涉互動、混融共生的特點,並以“宗教生態範式”來解釋青岩宗教的多樣性現象。

二、青岩宗教的現狀調查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以來,隨著國家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特別是青岩古鎮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青岩宗教呈現出了較好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宗教場所煥然一新

道教萬壽宮占地麵積一千多平方米,為單進院落式格局,由正殿(高明殿)、配殿(慈航殿)、西廂、戲樓(悟道樓)組成,坐東朝西,大門挑簷飛揚,磚作鬥拱帶有鮮明的江西風格。據說此處有兩個貴州之最,一是別具匠心的整木空雕“下山獅”,是青岩古鎮的標誌;二是栩栩如生的六十真身彩繪甲子圖。佛教迎祥寺座西朝東,殿宇巍峨,氣勢雄偉。進入寺廟山門,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兩側為齋堂、繕房;大雄寶殿與觀音殿之間為四合院天井,有往生池、遊戲功德池;天井北側為玉佛殿,南側為祖師殿。觀音殿北側為藥師殿,南側為地藏王殿。青岩天主教堂位於古鎮西門,其老建築為典型的青岩民居,教堂院門上的聯語十分值得玩味:“兩大包羅統屬一元開造化,群生普仰並無二帥可欽崇。”於2006修成的具有哥特式風格的新教堂,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基督教堂於1987年建成,但由於建材質量低劣,在2001年發生水泥板垮塌事件,後在吉林省一個基督教會的資助下重修。現在,青岩主要宗教場所不僅成為信眾進行宗教活動的地方,亦成為當地著名景點,特別是萬壽宮,由於獨具特色,精致典雅,外來遊客絡繹不絕。

(二)神職人員安心辦道

目前,青岩主要宗教活動場所有神職人員14人,其中迎祥寺7人,道教5人,基督教2人,天主教現無神職人員。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者僅3人。由於神職人員流動較大,迎祥寺目前隻有釋通修、釋真貴、釋祖傳常住,住持通修法師今年已是74歲高齡,出家逾30年,現任貴州省佛教協會理事、貴陽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花溪區政協常委。萬壽宮住持張崇新道長擔任貴州省道教協會會長、貴陽市道教協會會長、仙人洞道觀住持等多種職務。基督教堂神職人員為張銀忠、黃開翠夫妻,張銀忠畢業四川神學院,2008年應教堂邀請來到青岩。天主教堂現無神職人員,由貴陽天主堂代管,在舉行重大宗教活動時,一般由貴陽天主堂神父主持。

(三)信教群眾分布廣泛

在整個花溪區,佛教徒約兩萬餘人,道教徒約三千餘人,天主教徒約一千餘人,基督教徒約七百餘人。信教群眾廣泛分布於社會各階層,但以農民、退休職工等弱勢群體為主,近年來高校教師、大學生、都市白領等信仰者亦逐步增多。

(四)宗教管理漸入正軌

首先是健全宗教管理組織網絡,加強對宗教工作的領導。花溪區成立了由分管宗教工作的區委副書記為組長,區政府分管副區長、區政協副主席、區委統戰部部長為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宗教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具體日常事務由區民宗局負責。各鄉(鎮)、辦、村(街道)明確了分管領導及宗教工作幹部,形成了區、鄉、村三級負責的宗教工作網絡。其次是綜合施策,突出依法管理。一是狠抓宗教活動管理。建立健全了經登記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組織管理、教務活動管理、財務管理、治安消防管理等場所規章製度,加強了場所內部的自身管理,指導它們正確處理好場所與信眾之間的關係,樹立良好形象。二是開展非法宗教活動點和非法傳教人員摸底調查及治理工作,維護宗教領域的穩定。三是密切排查,堅決抵禦外來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

(五)管理製度逐步規範

作為青岩宗教的主管部門,花溪區民宗局以國家宗教法律法規為基礎,於2005年5月6日下發了《花溪宗教場所管理製度彙編》。其中,《各民主管理小組職責》規定各宗教場成章民主管理小組,管理小組由五至七人組成,經信眾和居士代表發揚民主,充分協商的基礎上選舉產生。設組長一人,副組長兩人,組員若幹人,報區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管理小組任期三年,連選可連任。《宗教活動管理製度》規定宗教場所內不準跳神、趕鬼、扶乩等封建迷信活動;國外信徒可以在宗教場所內過正常宗教生活,但不得幹預宗教事務。《財務管理製度》規定各場所財務獨立核算,民主理財,接受區民宗局的監督;各場所的一切經濟收入都必須納入財會賬目,歸集體所有,用於維修和保護文物古跡,安排信眾生活和日常開支,任何人不得無償調用和私自占有;嚴格財會審批手續,加強收支管理,配備會計和出納,嚴格遵守國家財務有關規定;財會審批範圍、經常性開支1000元以下由管理小組副組長審批,一千元以上由正組長簽字審批報銷;財會一切收支,必須賬賬、賬物相符,出納必須有現金、銀行賬,會計、出納不得私設賬目、自設小金庫,備用金數目不得違反銀行規定,要存入保險櫃,由專人負責,開箱或其他收入,一千元以上必須入行。根據《花溪宗教場所管理製度彙編》精神,各宗教活動場所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製定了相關的管理製度。以萬壽宮為例,製定了《道觀創建和諧宮觀標準及管理製度》,內含《道觀創建“和諧宮觀”標準》、《道觀教務管理小組職責》、《道觀教務活動製度》、《道觀財物財務管理製度》、《道觀治安消防安全製度》、《道觀會議和學習製度》、《道觀吸收道教信徒製度》等,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依法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