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家人原生性族群文化調查與研究(1 / 3)

繞家人原生性族群文化調查與研究

——以麻江縣河壩地區和都勻市繞河地區為中心

高勇

2010年12月7日,課題組成員高勇、李鋼濤、楊再豪來到麻江縣河壩村考察繞家“過冬”節。考察中,觀看了繞家蘆笙歌舞、鬥牛、爬山、摔跤等豐富的民族特色活動,在龍鳳鳴老人家了解繞家民俗文化,聽老人講述“呃嘣”大歌的創作。晚上,和貴州省鄉土文化社楊海雄一起,在白興大寨一戶繞家人家中感受“打平夥”氛圍,了解繞家飲食文化。2011年5月2日,課題組成員高勇和貴州省鄉土文化社楊海雄在河壩村老染匠——楊應勤家中觀摩楓脂染部分生產工藝,聽他講解楓脂染的傳承和現狀,走訪部分楓脂染手工藝人和染坊,對繞家族群文化作更深入細致的調研。

基於調查的實際情況,並結合有關文獻資料,筆者擬就麻江縣河壩地區和都勻市繞河地區的繞家人族群文化進行研究。

概述

繞家人是一個獨特的亞民族群體,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都勻市繞河地區(民間稱“上繞家”)和麻江縣河壩地區(民間稱“下繞家”),約15000人。由於長期處於半封閉狀態,繞家人的族群文化帶有明顯的原生性特征。近年來,因繞家人楓香印染技藝(以下簡稱“楓脂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繞家“呃嘣”在2008年“多彩貴州”歌唱大賽總決賽中摘取了原生態組“金黔獎”桂冠,這一族群才逐漸為外界所知。

麻江縣龍山鄉河壩村位於清水江上遊,麵積24平方公裏,距縣城32公裏,原為河壩鄉,後撤鄉並鎮成為河壩中心村。河壩村下轄30個自然村寨,基本上是一姓一個村寨,如岩腳寨和平寨為龍姓、白岩寨為楊姓、團坡寨為曹姓,共846戶,人口約3500人,其中,繞家人約占88%,其餘為苗族、佘族、仫佬族、漢族等其他民族,是我省較為典型的多民族共生共居地之一。

本課題以麻江縣河壩村繞家人為主要研究對象,原因有三,一是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楓脂染”工藝,以麻江縣為申報地區;二是與都勻市洛邦鎮繞家人不同,河壩村由於遠離中心城市,獨處一隅,與外界的交往較少,因此當地的繞家人較為完整地保留著傳統的生活習俗和文化;三是在1993年開展的民族識別調查工作中,河壩村(當時為河壩鄉)繞家人被認定為瑤族,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河壩村的繞家人不再承認當年的民族認定,堅稱繞家人不是其他民族的分支,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因此,以河壩村為對象研究繞家人原生性族群文化更具代表性。

一、繞家,一個待定族群

繞家人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少數民族共同體,長期處於未識別民族狀態,較少受到外界關注。繞家人自居一地,與周圍的布依、苗、水、漢、東家人(現已被識別為佘族)等人口較多的民族和諧相處,但幾百年來,繞家人一直保存著其獨特的群體特征而沒有被同化。他們有獨特的語言,據1981年麻江縣民族識別調查隊《繞家語言調查報告》,繞語與木佬語相同的詞彙隻占2.28%,關係較遠;與東家語相同的詞彙隻占11.14%,其中包括了3.42%的漢語借詞,兩種語言也不能相互通話;與麻江的白午苗語有較大相近,不同的詞占40%左右,相同、相近、同源詞占60%左右,但仍然相互不能通話。此外,繞家人的建築、服飾、節日、婚喪禮儀、信仰等均有獨特之處,與四周的民族有很大的差別。

關於該族群的名稱目前相關的文獻稱呼並不一致,民族識別認定工作更是幾經周折。《都勻市誌》說:繞家自稱“育”,史稱“夭家”、“夭苗”、“繞家”等,是較早遷居這裏的部族之一。陳永齡主編的《民族辭典》認為是水仡佬,是仡佬族的一個分支;吳永章在《苗族瑤族與長江文化》一書中則仍以“夭苗”指代這一族群。

1949年初期,繞家人曾被認為是彝族,後來發現在語言和文化習俗上與彝族差別太大而最終未被確認。1981年,貴州省及黔南州政府有關部門對繞家人進行了民族識別調查,初步認定繞家人是少數民族,具體族屬未定。

1991年6月,貴州省少數民族考察團赴雲南河口瑤族自治縣考察了17天,認為繞家人與瑤族有很多相似之處。1993年2月16日,麻江繞家人被認定為瑤族並開了慶祝大會,但都勻的繞家人則堅持他們和瑤族有巨大差別,未予認定。

1997年,都勻繞家人代表參加貴州省少數民族考察團再赴雲南河口進行考察,並於1997年6月18日提供考察報告認為繞家人與瑤族在族源及族稱、服飾、婚姻、喪葬、宗教信仰及圖騰、節日、住房結構及形式、語言文字禁忌和其他方麵存在明顯的差別。

2010年12月,筆者在麻江縣龍山鄉河壩村調查中,大多數繞家人認為自己與瑤族的差別比與彝族的差別更大,自成一族。繞家人的族屬問題至今仍未得到徹底解決。

二、繞家人的生活習俗

繞家人聚族而居,一寨一姓,一般不雜居異姓和其他民族。住房為吊腳樓,多為土木結構,以瓦蓋頂,以黃土夯築牆體,開間有三、四、五、六等幾種形式。但一般的樓房都是五間。樓上正中一大通間,雙開大門,門兩邊嵌著雕花窗子,寬敞明亮,稱為“堂屋”。堂屋左右各有前後兩個套間,設單門單窗,叫做“廂房”。堂屋和廂房前邊有一通廊,設有約1米高的一長溜欄杆。中間的堂屋平時做客廳,逢年過節祭祀祖先;兩邊的廂房,是一家的臥室;前邊的通廊,平時婦女們就在這裏挑花刺繡。樓下為畜圈、廚房。

繞家人飲食以大米為主糧,喜食糯食,並以糯食作為節慶、互訪、待客、祭祖的禮儀性食品。副食尤喜食魚,魚是節慶祭祖和待客的必不可少的菜肴,還醃製幹魚常年備用。繞家人普遍喜好飲酒,均是自釀的燒酒和甜酒。繞家人殷情好客,凡有客人來,他們都會盡情接待。

繞家有賀客的風俗,一般有客時,一些親朋好友就會自帶酒菜前來陪客(男來男陪、女來女伴)熱鬧一番。客人吃飽後,主人又要向客人敬酒,最後還要一起共喝“合心酒”。敬酒要唱酒歌,這是婦女們的拿手好戲。整個堂屋洋溢著熱烈、豪放、歡快的氛圍。平時繞家男女老幼都喜愛“打平夥”聚餐,大家自備酒肉,婦女還須加豆腐,集中在一起用餐。筆者在河壩村調研時,就親曆了“打平夥”。大家圍坐在火鍋周圍,品嚐繞家人自釀的清澈甘冽的白酒,傾聽曲調平緩,但頗具韻味的繞家酒歌,其樂融融。

繞家服飾,新中國成立前,男著青土布長衫和對襟短衣,現男裝基本漢化。婦女仍穿青、藍大襟右衽衣,以帶為扣,褲腳、袖口繡三道花錦,盛裝時要穿上6件衣服,裏3件為一層,外3件為一層,二層為一套。穿全套時還另外加一件以蛋清漿過的花衣,每層衣服裏長外短,使之現出花錦,然後係繡花圍腰。下裝穿褲,腳蹬繡花船形高翹鼻鞋。婦女蓄碗頂長發,於後腦挽高髻搭蠟染花帕,少女佩楓葉耳珠,一般婦女佩耳形耳珠。

繞家有語言無文字。繞家人普遍使用繞家語,在與其他民族交際時使用漢語。

繞家人的口頭文學很豐富,分為傳說故事與詩歌兩大類。民間故事有《過繞年的傳說》、《新米節的傳說》、《繞家祭樹的來由》、《石斷地裂山崩》、《龍下海辟河改道》、《楊金穀力大無比》、《喬武率抗清兵事跡》等。詩歌為配曲而唱,一般為六言,句數不定,要求押韻並為平聲。詩歌有“送親歌”、“酒歌”、“苦歌”、“情歌”、“雜歌”等,此外,還有“開路詞”、“離婚對口詞”、“祭祖詞”等大量的詞。

繞家舞蹈以集體舞為主,最有名的是板凳舞,表演時手拿兩張輕便小板凳,按節拍互相撞擊,在板凳撞擊的同時,腳也往地上衝,發出整齊歡快的響聲,形成一種美妙的旋律,撞擊三下吆喝一次。此外,還有蘆笙舞、酒席舞等。樂器主要有蘆笙和嗩呐。從上可見,繞家的舞蹈和樂器明顯受到苗族的影響。

三、繞家楓脂染

2008年,繞家楓脂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繞家人獨特的染織工藝開始走出大山,受到世人關注。

(一)楓脂染的由來

關於楓脂染的來曆,河壩村82歲的楊應勤老人講,在很久很久以前,繞家的祖先都穿著白色的衣服,很容易引人注意。當時繞家人少勢弱,常受外族人的驅趕欺負。有一次,繞家的祖先被逐到一個很荒涼的地方,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不得不煮樹葉當飯吃。一天,一個婦女在煮樹葉的時候,不小心頭巾掉進了鍋裏,一會兒撈上來時染成了深藍色,而且怎麼洗也洗不掉。後來,大家覺得這種顏色特別好看,如果衣服都染成這樣,還不容易被外族發現,所以繞族同胞們都學著用這種葉子來染衣服。再後來,婦女們為了好看,又用楓油在布上點花,再拿去染,這樣衣服就更加漂亮了。從此,就開始了繞家婦女和姑娘們采用葉子汁染布料的曆史。

(二)楓脂染工藝過程

繞家楓脂染的工藝製作流程相當複雜。每年六、七月份,在楓樹的主幹皮層用刀斧劃出若幹道條痕,待流出楓脂後即取回待用。婦女在自織白土布或從市場上買的藍布上用筆繪出精美的圖案,圖案主要以花、草、蟲、雀、魚等為主,間以幾何紋、雷紋、雲紋、鋸齒紋等等。然後,將楓脂和牛油大約按5∶1的比例混合(代替蠟),裝在一隻小土碗裏,置於盆裝的熱草木灰上,灰中有少許紅炭火,以保恒溫。待兩種油緩慢融合後,就用竹製小蠟刀(自製)蘸油複塗於畫好的圖案紋絡。待蠟幹後,送到當地染匠作坊浸染,然後取回拿到河邊漂洗、去蠟、陰幹,便可出現青底白花、藍底白花或青底藍花等色彩對比鮮明的花紋圖案。圖案形狀迥異,布局飽滿而不雜,由於采用變形、誇張手法,圖案生動、變化多。

(三)楓脂染工藝品的特點及用途

楓脂染工藝世代傳承,曆史悠久,手藝獨特。與其他民族的蠟染有所不同,楓脂染由於采用牛油和楓香油的混合物代替蠟,在浸染的過程中,沒有蠟的破裂,所以在蠟染成品上沒有冰紋的產生。因此,所製作成染布圖案清晰,紋路特別鮮明、樸素,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極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世代相傳所傳承下來的圖案,有著很高的審美、研究和收藏價值。據說,有很多來自省內外的蠟染廠家、學者及外國友人紛紛慕名前來考察,都對河壩村形狀各異的蠟染圖案和精美的楓脂染製品讚不絕口。1991年,國家博物館曾來到河壩村,收藏了該村的楓脂染工藝品四十多件。

雖然楓脂染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但是也麵臨著失傳的尷尬局麵。調研中筆者總結了以下幾方麵原因:

一是外來文化的衝擊。方便的交通和網絡衝擊著河壩的本土文化,年青人越來越漢化,穿著的服飾已不再是土布衫而改成流行時裝,即使在隆重節日裏,也隻能看見年紀大的婦女著本族服飾了。楓脂染工藝複雜繁瑣,村民的被麵、桌布等生活用品也已逐漸被現代的商品所代替,楓脂染工藝製品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

二是楓油的日益缺乏。“用於楓脂染的楓油出自附近的楓樹,但近年來,因為經濟發展需要,楓樹被當成雜木砍掉,取而代之的是種植板栗等經濟作物,村民漸漸少了可采用的楓油。”調研時,貴州省鄉土文化社的楊海雄如實介紹。

三是從業人口越來越少。隨著楓脂染製品需求量的減少,如今在河壩村,隻有少數四五十歲的中老年婦女人能從事織布、繪圖、點蠟花等技藝。而還能從事楓染的已是鳳毛麟角。

楊應勤老人的二兒子楊勳勇介紹:“從種棉花、紡紗、織布、磨布、繪圖、上楓油、染布、刮去楓油,整個楓染過程需要1年,我負責的是染布這個環節,手藝是從我父親那裏學來的。”寨子裏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成為染匠,必須是由上一輩的染匠親自指定。楊勳勇的手藝就是從父親那裏承襲的,當問他什麼時候傳給他的兒子,他卻一臉無奈,說沒這個必要了。後來他告訴我,因為沒多少收入,所以村裏已經沒多少人從事楓染了。這一傳統手工技藝正麵臨湮沒失傳的窘境。

四、繞家“呃嘣”

“呃嘣”是繞家特有的藝術形式,其唱腔獨特、深沉、雄渾、蒼勁,旋律古樸優美,富於動感,並以多聲部和音特點受到了省內外音樂界學者的關注。繞家世代以“呃嘣”大歌替代書本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傳承本民族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它作為一種文化在培育民族審美意識、民族精神,促進民族身心健康和社會和諧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2008年貴州省“多彩貴州”歌唱大賽一舉奪得原生態演唱“金黔獎”,成為貴州少數民族音樂一朵瑰麗的奇葩。

省內民俗專家從現存的活體承傳分析,認為“呃嘣”的曲調應源於古代協力的勞動唱和及舞蹈的踏歌,是古代民族音樂的留存,具有民俗、民族研究價值,更具有民族音樂研究價值。“呃嘣”具有悠長、舒緩的律動特點,因此,其節奏速度較為自由,為了造成旋律的連續性和不間斷性,運用延長音、切分音等節奏節拍的巧妙鋪排,體現了呃嘣豐富的節奏感;曲式結構一般由相對應的上下樂句或多段體的句子組成,和許多其他的民間音樂一樣,“呃嘣”音樂也采用連接性的句間襯詞作為語氣、情感的輔助手段,因而形成獨特的風格。“呃嘣”分為兩類,一類是酒歌,另一類是情歌。酒歌分為:結婚嫁女歌、起房造屋歌、喜歡娃娃歌、桌凳歌、碗筷歌、酒壇歌,情歌分為:養蠶歌、賣線歌、野蔥歌、蕨菜歌、相思歌等。這些傳統的唱詞和即興演唱的歌詞,蘊涵著繞家人獨特的審美情趣,貫穿著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凝聚著繞家文化的精髓,其深層的文化內涵與藝術表現形式緊密結合,形成了繞家獨特的音樂文化特征。

“呃嘣”通常在繞家人婚、嫁、造屋喜慶時演唱,一般由老年男性領唱。音樂音調與語言聲調相諧順和,歌詞樸實,注重口語化,句型結構特殊,多為六字句,但其音節不同於漢語習慣的四、三結構或二、二、三結構,而是二、二、二結構,唱法上很講究韻律,演唱中把句尾的字定為調,例如:媽依調(即尾音為i)、媽爸調(尾音為a)、媽鬆調(即尾音為ong)、媽血調(尾音為ie)、媽秧調(尾音為ang)與音樂中的調概念不同,如演唱媽依調中“每天每夜罵你,恐怕嫁不出去,可憐我的媽依”,把尾音落在“媽依”上,歸韻為“i”皆為媽依調,其他調以此類推。

通常“呃嘣”在酒席及辦酒主家中堂唱,人數一般在每隊八人以上,多多益善,有時多達五六十人,其聲音宏亮,場麵壯觀。繞家人辦酒(結婚、嫁女、造屋等)一般時間都在“過冬”節後第二天卯日,延續三天兩夜不散席,所以“呃嘣”也是唱三天兩夜。“呃嘣”的歌詞一般為六言絕句,與其他民族歌謠完全不同,在唱的時候,每句重複唱兩遍,第一遍由歌手唱前麵四個字,附歌手補充完整齊唱後麵兩個字,第二遍重複齊唱,韻調略有變更。每起音唱第一首歌時,第一句為“全部我們來唱”,即相邀預備的意思,然後才唱主題歌詞。每一首歌所需時間一般在半小時左右,男女老幼皆適合唱。

2009年1月17日,黔南州音樂家協會的部分會員曾到都勻市洛邦鎮繞河村,對都勻繞家“呃嘣”(大歌)進行采訪調查。專家們發現“呃嘣”音樂特點表現在上滑音、下滑音較多。由於繞家語言係統的特殊性,很難對其曲譜、音樂調式、甚至譯音作準確解釋。采訪中,繞河小學已退休的高級教師許德武對繞家“呃嘣”進行了係統的詮釋。現將幾首繞家“呃嘣”(酒歌類)的詞解附後(許厚凱唱、許德武釋)。

1.成長歌。

歌詞大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它敘述著孩提時怎樣貪玩,拿什麼玩,父母怎樣心急,怎樣教育,不斷長大成人,客家(男方家)放話媒人提親的事(主要講女孩)。

釋語為:

天下父母一樣,都有養育之恩。媽育竹子一園,

長得整整齊齊。生得沒有高低,竹老筍葉自落。

在小都在媽依,兒童都在貪玩。在那牆腳根壁,

大家都來遊戲。糧食全是黃泥,竹筒拿當甄子,

筍葉拿做簸箕,沒天沒夜調皮。年齡逐漸長大,

快到十五六七。不會洗臉穿衣,衣裙一點不齊。

全身上下黃泥,媽罵沒有出息,早晚挨罵不提。

兩片腳板踩地,實在可憐兮兮。父母十分著急,

沒天沒夜罵你,恐怕嫁不出去。可憐我的媽依,

對我不嫌不棄,不嫌沒有出息,不嫌滿身黃泥。

放話交給媒人,媒約二人相依。穿著十分整齊,

順河而下拾級。走到我的村寨,踏進我的家門,

假裝借火吃煙,說話非常投機,然後才把話提。

講了天南地北,講東又還講西,然後才把親提。

講到婚姻嫁娶,媽去哪裏找尋。放話媒人媽依,

作證還要公雞,媽把公雞抱起。公雞都好毛衣,

各樣色彩都齊,兩隻眼睛錚亮,證明有聯婚姻。

親事同意已畢,簡單吃點午飯,才送媒約回去。

媒約二人上路,順河而上拾級,再去講給媽依。

親事已經同意,有話以後再提。

2.定酒(婚歌)。

歌詞大意:鬥轉星移,日去月來,時間已到秋收季節。客家(男方家)收割完畢,由於辛勤勞動,收得很多五穀雜糧,很多油鹽柴米,很多金銀財寶,又請原來的兩媒人帶定金銀兩前來定婚的事。

釋語為:

日去又有月來,親事前麵答應,又過一段時辰。

人間牛耕馬種,村寨幹活已完,媽家實在勤快,

天天早出晚歸。勞作沒天沒夜,積得很多金銀,

珠寶也都滿櫃,日日釀酒積茶。又邀原來媒人,

媒人來到媽家。媽忙走進房間,手拿黃銅鑰匙,

去開媽的衣櫃,得來銀兩萬千,交給媒人一對。

媒人包裹在身,相依順河而下,走到我的媽家。

原來媽已知道,目的為的是啥。轉來喝酒喝茶,

媽才心急上下。去邀族下老少,哥嫂弟妹到家。

一家非常熱鬧,都為秧地魚蝦。沒有好菜下酒,

兩盤青菜幹巴。大碗高梁米酒,不吃也拿相押。

媒喝歪眉斜眼,喝得醉酒醉茶。吃喝半中時分,

媒人商量有話:解下銀子錠錠,兩手交給媽爸,

交待有條有理:這是耳環項鏈,這是衣裙鞋襪。

急得我的媽爸,忙拿米篩來墊,媽接媽都知啦,

重像羅米鬥八。無奈少些酒菜,簡漫媒人客家。

我窮媒都知呀,不喂六畜牛馬,不養家禽鵝鴨,

窮得可憐巴巴。白留媒在我家,我家少煙少茶,

不想殺雞宰馬。媒來兩天回轉,送媒上路回家。

再去講給媽爸,親事已定好啦。

3.出嫁(送親)歌。

歌詞大意:親事定好以後,雙方家準備操辦婚事。秋天到了,收完五穀雜糧,轉眼又是一年,才找算命先生,擇好良辰吉日,姑姑出嫁,舅爺客送親隊伍啟步上路時的情景。

釋語為:

為田秧地魚蝦,親定前麵來啦。人間刀耕火種,

又是牛犁馬耙。日去又有月來,七月稻米已黃,

八月收穀進家,收完高梁小米,以及五穀糧雜。

秋天葉落沙沙,天氣又冷來啦。雀鳥來叫喳喳,

人間秧地魚蝦。又是我的媽爸,去請先生擇吉,

甲乙丙丁翻遍,子醜寅卯來查,定得卯日媽爸。

又邀老少族下,全來熱鬧一家。族老年紀九十八,

威望蓋過一家,寄飯祖宗七代,高給“哥暖冬瓜”(繞語)。

我們相邀而下,離別我的媽爸。走到寨門腳下,

腳踢左右泥巴。不踢我也知啦,此去醉酒醉茶。

我們啟步大路,走到前邊三岔。山神上前攔路,

問我趕去哪家,講說清楚才過。我答有理有節,

去與啊王親家,山神讓我才過。來到你們媽爸,

臉嘴商量笑我,不笑我也知道,才些衣帽鞋襪。

我等千萬媽爸,腳踏你們寨門,步停井邊路下。

4.接傘歌

歌詞大意:送親來到寨門腳下,看見一雙姊妹,長得相當漂亮,很會梳妝打扮,穿戴十分整齊,前來接傘引路,說話有禮有節,熱情好客,給人一種歡樂、祥和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