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語為:
為田秧地魚蝦,腳踏水井旁邊,步停寨門腳下,
來客千人百家。抬頭見雙姊妹,長得非常標致,
容貌蓋過天下。手拿洗臉銅盆,在那曬樓腳下。
溫水打得半盆,散你頭裹耳環,銀角梳子在手,
梳洗多遍幹淨。梳裹三遍固緊,又才穿金戴銀。
急忙走進房間,手拿金鑰銀匙,開你紅顏衣櫃,
得抱彩綢衣裙。拿對龍鳳布鞋,穿戴整齊合身,
紗帕腰裹包緊,衣腳好似刀裁。相扶走下大街,
好像小龍戲水,人見眼花繚亂,不是我們才誇,
別人見了同誇。富貴子弟懂禮,問遍秧地魚蝦。
接傘楓葉讓我,前頭引路我行。來到寨腳大門,
兩邊紅花對子,走過條街寬敞,全是麻條石鋪。
石經斧坎刀截,經過名匠鋪店,屋頭相含相接,
“共輾”搭在一邊。你寨多條岔路,隨你領走哪邊,
引我來到媽家。梳梯九層給我,梯腳用石鋪墊。
梯邦雕龍畫鳳,不爬不到媽依。腳踏龍鳳樓梯,
爬完梯子九層,來到兩扇龍門。遇雙先生拿筆,
拉張桌子拉我,進門不準推門。桌上兩盤大魚,
尊酒多杯待人。雙手遞來給我,我謝秧地媽依,
我接到手喝盡,讓支桌角我行。得進客家大門,
來逢滿堂賓客,個個作揖起身,引我中堂坐定,
耗你煙酒糧茶。
5.讚屋歌。
歌詞大意:送親來到客家,遇見一雙非常勤勞賢慧的兩姊妹,非常聽話,講究衛生,每天天亮雞鳴,手拿高粱掃帚,把那屋內屋外,房前屋後,打整幹幹淨淨,等待客人,令人十分讚美。
釋語為:
為田秧地魚蝦,啟步來到媽依,來時太陽剛出,
現在太陽偏西。人間未收牛馬,落腳富貴人家,
不愁錢用與吃穿。吃了一席又一席,吃到天黑不撂碗,
桐油點燈亮明。抬頭見雙姊妹,穿著打扮迷人。
手拿高梁掃帚,早晚掃地擦門,整得媽家牆壁,
好像用紙鋪平。地麵滑如蛋殼,房前屋後幹淨,
燒火怕熏黑屋,爐房另起一尊。兩頭糧食滿倉,
家中滿櫃金銀,六畜家禽興旺,樓下牛馬成群。
特把中堂打整,留等秧地魚對,東西樣樣都全。
我們來夥窮友,不帶銀兩分文,來到我的媽依,
隻會喝酒吃茶。客家實在富貴,不是我們亂誇,
媽得媳婦去啦,早上抬水洗臉,晚上燒水泡茶,
早晚抬水煮飯,服待老幼全家。姑姑已定終身,
服待你的爹媽,我們兩天回轉,再去傳名佳話。
客家果然富貴,好像京城皇家,謝謝我的媽爸,
美名傳遍天下。
“呃嘣”作為繞家具有代表性文化符號象征,它不僅使人們得到藝術欣賞外,更多的是可以給人們較多的曆史知識、生活常識以及倫理道德的修養等等。例如《成長歌》,歌詞雖然樸素、直白,卻展示了繞家婚姻締結的古老曆程,即:提媒、說親、定親、送親、接親、引路、禮讚等。從歌中的內容看到,人的成長經曆,從出生到成人,都離不開父母的教誨,借助這些藝術形式來教育子女和晚輩,使他們在歌聲中學會做人,在歌聲中感悟人生,在歌聲中陶冶情操,在歌聲中培養民族認同感。因此,從人類學和社會曆史背景的角度看,繞家“呃嘣”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其更深的文化內涵是具有傳承族群曆史與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
從上可以看出,“呃嘣”已經深深融入了繞家人的生活中,而且還注入了娛樂、教育等社會文化功能。那“呃嘣”是如何傳承的呢?通過實地走訪和查閱資料,我們初步確定了兩種傳承渠道。一是師徒傳承。據繞河村民許玉明口述,“呃嘣”大歌是口傳心授方式由其祖父傳自其父,其父又傳給許玉明本人。當年祖父去拜師學習時,因苦於家境貧寒,隻有帶上自己種的一升黃豆、一壺酒和一捆柴禾去學習,且學習為兩期,一期為二至三個月。出師後師傅用黃豆製成豆腐,師徒一起飲酒吃飯,以示慶賀。呃嘣大歌通過口傳心授,一直保留完整,具有古歌之韻味。二是自然傳承。與各種民俗活動緊密相連,繞家的各種傳統節日活動為“呃嘣”的傳承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場所,保證了呃嘣的普及性。像繞家的各類婚嫁活動中,人們都要唱上三天兩夜不散席,唱歌、對歌、賽歌,對繞家呃嘣的傳承起到了推動作用。
和其他優秀的文化遺產相同,由於現代文明的衝擊,“呃嘣”的傳承也受到多種製約。一是,近年來由於繞家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沒有人學習,會唱“呃嘣”大歌的人已相對老化且為數不多[目前傳承人有:許安軍(54歲)、許安彬(49歲)、許安勤(55歲)、許安什(49歲)、許德武(62歲)、許化明(57歲)、許玉明(57歲)等]。另一個製約“呃嘣”有效傳承的因素就是沒有樂譜記錄。“呃嘣”是按語言的聲韻來記的,從培養興趣到學習技能是個漫長的過程,傳承和發展麵臨危機。
五、風韻獨特的婚俗
繞家人實行一夫一妻製,一般不與其他民族通婚,目前這一通婚習俗也有改變。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姑表通婚並有優先權,稱為“還姨頭”,現在姑表通婚的舊習俗逐漸減少。
(一)訂婚
繞家人的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父母包辦,二是自由擇配。
父母包辦是男方家若看上別人家的女兒,便請一婦女提一籃糯米飯、一瓶酒去提親(俗稱問親)。女家若同意之後,即回贈問親者一籃糯米飯帶回男家以敬祖先,以示同意。男方則回贈絲線作謝禮。
自由擇配一般是青年男女通過節日慶祝活動認識,繞家人戀愛結婚的年齡一般比較小,曾有記載說:“……女子甫十歲,即構竹樓野外處之……”雙方相悅擇配後,男青年父母請媒妁上女家說親,程序與父母包辦的一樣。
經過一段時間的談情說愛,不論是自由戀愛還是包辦婚姻,男女青年確定關係後都要由男方請人抬一籃糯米飯、一缸酒、一塊豬肉,和原問親者一起至女方家敬祖先,以示為定。
都勻的繞家人傳統上還有殺雞定吉凶的習俗:女方家要了解男方家的基本情況,如有意還“殺雞觀眼”視吉凶,若是雞眼不閉雙腳直伸表示吉兆,於是女方家即宴請問親者,並邀族人陪飲,稱之為“應婚酒”。若不同意婚事則不宴請。問親者把好消息告知男方家後,擇吉日送一籃糯米飯和一瓶米酒給女方家祭祖,女方家收禮後又贈同樣禮品托問親者帶往男方家祭祖。訂婚之後,由雙方親家商定結婚日期,商定後,由男家以一隻開叫的公雞至女家宰殺祭祖,以示定論。
(二)結婚
繞家人結婚日期一般定在繞家年的第二天,即農曆十一月第一個卯日,《麻江縣誌》卷五《地理誌·風俗》記載:“夭家以正月二日為嫁娶期。”現已隨意擇日。
1.迎親和送親、進親。
至婚期,男家請兩男一女送十二斤豬肉和一把雨傘並提馬燈一盞到女家,三人到女家後,女家則聚族人七八人陪飲酒,安排敬祖先。初二日(繞曆)天明後,女家請族男十二人和三個未婚姑娘為“舅爺客”和“姨娘客”送親,送親的人提兩升糯米、三斤豬肉,女家不陪送嫁妝,不辦酒席待客,新娘隻持傘和毛巾,徒步出門上路。新娘快進夫家時,夫家全家老小均離開屋子回避,專請一位夫婦皆在、兒女雙全、福分好的婦女迎新娘進門,新娘進門後,不拜天地,隻摸一把屋中早放好的篩裏的米或米篩,表示新娘以後要操持家務。隨後請兩位未婚女領新娘進新房。
2.敬祖先。
隨後要敬祖先,女家送親者送來的兩升糯米和一塊豬肉必用秤複稱,稱後,男家也拿出兩升糯米和一塊豬肉過秤,男家的糯米要重於女家的,肉則輕於女家,各占強一半。然後選擇兩個親屬婦女分別在鄰舍兩家把各方的糯米和肉煮熟,端來主家堂屋,保卦公念禱詞敬祖先。敬畢,保卦公吃一點,再分給舅爺客吃,新郎新娘都不吃,敬罷祖先才許別的客人吃。男家此後宴飲三日,新娘閉門不出,也不與新郎同宿。《麻江縣誌》卷五《地理誌·風俗》有記載:“……三日回門,夫婦不同宿,夭家亦然。”
3.打發送親。
初三日午後或傍晚,酒醉飯飽歌酣時,主家即請人端兩碗豬大腸上桌,舅爺客驚見不夾,立即起身收拾,準備動身返家。主家不如此,舅爺客便不動身,故這碗豬大腸名為“攆客鞭”。這時,主家婦女把大門關上,舅爺客唱首開門歌,隨後才許開門出發,主家回贈兩升糯米和一塊肉、一隻小公雞回女家敬祖宗。
4.新娘抬新水。
黃昏後,男家即請家族內的一未婚女青年引路,陪同新娘去井邊挑水。婦女們前呼後擁,夾道歡迎;還有得力男青年隨之前後左右保護,以防摔跤。新娘桶裏每隻隻挑三瓢,回來時,不許溢出、摔跤和碰撞,新娘將新水挑至夫家,由婆婆或家族婦女長輩婦女用瓢舀新水敬家族和親友,以喝飽和淋灑為樂。
5.新娘不坐家。
深夜雞鳴,新娘深夜返家,由新郎親自護送,新郎年幼則由親兄護送。女家同時也請家族人到半路接回。新婚不與夫同宿,新娘不坐家。
婚後次年二月,男方家請兩個女青年攜一籃糯米飯和紅蛋到女方家接新娘,俗稱“喊二月”,此後新娘可隨時去夫家,待懷孕後新娘才能定居男家,此時女家也才將嫁妝送至男家。
繞家人很少有離婚現象,若發生婚姻糾紛,就到專設的“離婚場”請鄉老裁決,理負一方要給予一定賠償。離婚判詞是固定的,最後還要剖竹筒為契,並各拿半邊以為存據。繞家人寡婦允許再嫁,可“兄終弟及”,也可招夫上門,但未婚女一般不招贅。
繞家婚俗如今已有許多改變,時興辦酒席,聘禮增多,男女要拜堂,“不坐家”習俗也逐漸消失。
六、繞家的喪葬習俗
喪葬習俗往往體現一個民族的宗教觀念,繞家人也是這樣。繞家人把埋葬死者的程序稱為“歸祖”,根據記載,繞家“……人死不葬,以藤蔓束之樹間而已”。但此種習俗早已移易,筆者在調查期間,問起繞家老人,也無聽說過此習俗者。今日繞家人喪葬習俗一般分為送終、報喪、買水、入殮、開路、分花樹、安葬、吃敞壩飯、複山、做年、隔年等,也有很多特別之處,體現了很隆重的祖先崇拜思想。
1.送終。
繞家人親喪剛落氣時,孝子將一銀元放入亡人口中,也有說是將酒放入死者口中,以示送終,亡人口含金銀以富後世。
2.報喪。
送終後,孝子要鳴炮,一表送終;二表傳噩耗,家族上下奔喪。族人入喪家幫忙辦理喪事,進門要先喝一口“臨喪酒”。
3.買水。
買水必請郎舅,郎舅拿酒一瓶,香一把,冥紙幾張前往吊唁。喪家則請保卦公等十二人幫忙買水。保卦公帶領十人陪同郎舅至井邊,另留下一人在家,到了井邊後,保卦公唱完兩首買水開路詞後便將郎舅的香紙焚化,保卦公舀一碗井水給郎舅端回,回到喪家大門口,由留在家中參加開路的那位老人將十二根穀草芯點燃化灰,然後將草灰放入“買”回的水中,成為堿水,用此幫亡人洗身、剃頭。
4.入殮。
洗畢身後,撕三張冥紙蓋住亡人臉,象征亡人赴陰間不見太陽。隨即用竹編一個竹列,再用兩根三尺長的小木棍橫兜竹列兩頭,將亡人從柳床上提起放入竹列上,再重放回柳床,入棺時,連同竹列亡人一起抬入(棺旁由兩個老人抬亡人入棺)。待親戚都到場“演棺”後,即蓋棺,隨後用篾兩條橫拴棺木兩端,表示亡人赴陰間有三間房屋。入殮畢,把柳床和一小捆床草抱到寨外的大路旁火化。
5.開路。
保卦公帶領十一人開路,以其中一人站棺木頭部,頭戴開路帽,身披開路衣,手持大刀,眾人唱開路詞,開路詞有買水、買衣、買棺材、交豬、交雞、引路等十二首。據《都勻縣誌稿》卷五《地理誌·風俗》記載:“親喪則富者宰牛馬為祭,次者宰豬,貧者宰雞為死者開路。”若有殺牛、殺馬、殺狗祭祀的,加唱殺牛詞、殺馬詞、殺狗詞,保卦公還唱哭牛詞、哭馬詞、哭狗詞。頭夜按亡者性別來確定用大公雞或大母雞一隻,另加小雞兩隻,由保卦公手捏雞腳,唱完當夜的開路詞後,把雞在棺木上摔死丟出門。此後每夜必有一隻雞被摔死,摔死的雞分給女婿。如殺狗祭祀,則由保卦公牽狗繞棺念哭狗詞,念畢,將狗敲死丟在門外,讓別人收拾往別家煮吃,不得入喪家鍋灶。如殺牛、馬祭奠,保卦公唱完殺牛詞、殺馬詞之後,到抬亡人上山才把牛、馬拉到寨中的大道上,由保卦公領著孝子一邊繞牛、馬念哭牛、馬詞,一邊扯牛、馬毛放在手心,稱“還牛魂”。念畢,眾人將抬棺的“龍杆”放於牛背上,提牛鼻縛於杆頭,提“龍杆”另一頭,使牛頭翹起,牛頸挺出。此時,由一有聲望的母舅肩扛大砍牛刀迅速橫穿牛頸下,任砍牛頸一刀,後有得力青年以武力將牛按倒,再補刀殺死,不許接血,即剖烹食,以宴賓客。殺馬亦然。據說,繞家人死後不是到地府或升天,是到祖宗生活的地方,開路的目的是把死者的靈魂送“歸祖”,送到其他已經死去的祖宗那裏去,開路詞中說:“……送你到一宗、二宗、三宗……”故殺豬交三宗、殺牛交五宗,殺馬交七宗。因此,祭奠物品類別的不同,會直接影響死者在祖宗中的地位。而外麵死的人、凶死、未成年死的(男子十六歲以上視為成年,可“歸祖”,女子未出嫁死亡的一律不得“歸祖”)。可見,繞家人有不同他族的祖先崇拜和靈魂歸屬的觀念。
6.分花樹。
在抬亡人上山之前,喪家請保卦公分花樹。分別砍桃、李、竹三種生和幹各兩支小枝椏,用麻線捆係生和幹的小枝椏各以枝掛於棺木靠兩端的腰棺篾上,眾親屬撐傘背向圍棺,大兒媳和大女兒用雞籠裝一隻雞置於身旁。分花者肩扛砍刀,手持三根巴茅繞棺念分花詞。念畢,分花者取下棺頭上的生枝椏掛在雞籠上,取下棺下端的生枝椏放在大女兒的雞籠上,餘下幹枝仍掛在棺木上直至上山入土才取,有的還殺一條狗,用狗血繞棺撒一周。這叫分花樹,據說其目的是要將死者與生人分別開來,死者成為陰魂,陰陽從此分隔,與陽間的人不再相親相愛,也請死者不要再來打擾陽間的人。
7.出殯、安葬。
分花樹完畢,保卦公將雞蛋在地上擲破,將巴茅草往前丟,用力砍棺頭一刀,頓時,住家媳婦、女兒痛哭,嫁出去的女兒痛哭著往井邊躲避,眾人即抬棺上山。早在出門前,郎舅就帶領數人上山挖好井,井內橫壅兩道坎,也示亡人有三間房。出門時,要孝子跪著,抬棺從其身上過三回,據說這是因為原來繞河無橋,若要抬棺過河,須孝子跪河中當橋磴讓抬棺的人踩過河,如今則隻有象征意義了。抬棺行時,由郎舅用竹或杉樹皮點火在前引路,一人一路撒下“買路錢”,開路師找一人手持瓢裝水,撐拐杖和傘,隨眾人送至墳地,便繞棺三圈,把水潑出,瓢踩爛,棍踩斷,當即收傘扛於肩徑自返家,不得回頭,這也表示了一種與死者靈魂決絕的姿態。靈柩入井後,由保卦公喊魂,並用大刀砍斷係於棺上麻線,取出腰棺篾,眾人打好魚脊背後即回喪家就席,次日“複山”再壘砌墳墓。
8.吃敞壩飯。
抬亡人上山後,凡婦女均不得再進喪家的屋內就席,由喪家的家族婦女及緊鄰婦女們,以村中每條小巷為單位,每戶出米、菜各一斤做米豆腐,集中以一對水桶裝飯,一對水桶裝米豆腐,抬到喪家的院壩裏,夥同喪家飯菜一起招待女客,先吃完鄰家婦女送的,再吃喪家的,喪家婦女專門招待,不讓女客自己盛飯,所有婦女均站著吃飯,不能坐著,故名“吃敞壩飯”,席畢各自回家。
9.複山。
亡人入土次日,請郎舅、姑爹、女婿上山去壘墳。複山後,則把殺祭豬時留下的豬胸脯拿來宴請賓客,繞家稱“吃胸脯”。
10.做年。
繞語稱“埃顯”,繞家認為老人死後歸宗,要到陰間和祖宗相會,同樣也會過年。一部分人去複山後,喪家打幾升糯米粑,由保卦公和開路師念詞,請亡人和祖宗一起來家過年相會。做年的儀式和過冬時節祭祖的儀式基本相同。十二道詞念畢,由亡人兒子挑擔送至門外焚香化紙即回。
11.隔年。
繞語稱“哈顯”,繞家人認為人死後想念家小,年年回家來過年,亡人活人相遇,雙方難舍難分。這樣,影響活人的正常活動。以後,隻請亡人來過年三次,再也不許回來。故此成為“隔年”,第一次是死後的做年,第二次稱為“做新年”,在亡人安葬後第一個繞家年(即過冬節)時舉辦,第三次稱為“除年”,在亡人安葬後的第二個繞家年時舉辦,此後不再舉辦。
總體看來,繞家人的喪葬習俗也是以靈魂崇拜為基礎的,盡管死去的人值得哀傷,但喪葬中的儀式表明,人死了,從此陰陽隔斷,其靈魂最好不要打擾生者。繞家人居喪不披麻戴孝,不貼孝聯,不作道場,一般停喪不會超過三天,也不選吉日,不擇地,不看風水,保卦公和開路師都不是專職的喪葬人員,也不會向喪家索要錢財,他們在葬禮中的念詞卻是代代相傳,至今仍存。比之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的葬禮,繞家人的葬禮雖然程序複雜,但的確可以稱得上是“薄葬”。通過上述繞家葬俗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出,雖禮俗各異,但非全無禮法,繞家人的葬俗中,自有其一套安頓祖先靈魂的思想、祖先崇拜的哲學。
七、繞家的崇拜與禁忌
(一)祖先崇拜
總體上,與漢族及其他民族相比,繞家人的祖先崇拜是很具特色的。繞家人在崇拜祖宗的同時也信鬼神,但它並不像漢族一樣,形成了天上、地上、地下三個世界對神明、祖先和鬼魂三種類型的崇拜和信仰體係。繞家人的信仰體係中當然也有自然崇拜和萬物有靈的痕跡,但相對單純,以祖先崇拜為中心,其他的神靈、鬼魂等信仰非常的薄弱,筆者未在繞河地區發現任何廟宇和很少自然崇拜痕跡即是明證。
或許是生活條件較差和文化水平較低的緣故,繞家人的祖先崇拜表現得與漢族也很不相同。香煙繚繞的神龕、神秘幽深的祠堂、高大巍峨的墳墓、厚厚的祖譜、複雜的厚葬、奢華的陪葬品、對祖宗墳塋風水的執著,這些漢族人祖先崇拜的外在表現形式,在繞家人對祖先表示崇拜的時候,統統都不存在。繞家人的祖先崇拜,內化在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沒有太多的外在的物質的表現形式。新中國成立後,有些識漢字的繞家人家也開始設神龕,但在繞家人的祖先崇拜中,這些學來的東西大多,不過是一種擺設,平時他們不會在神龕上祭拜。每到重要的節日,繞家人還是習慣在他們的吊腳樓上堂屋的火塘邊放上矮桌,念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神秘的“念冬詞”,請祖宗回來吃飯。
繞家人祖先崇拜的另一個具體表現就是父子連名製,雖然現在繞家人由於上學、外出務工、政府人口統計等原因多采用漢姓、漢名,部分家庭甚而有類似漢族的家族譜係字輩,父子連名製作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曆史時期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現亦較為罕見,而在河壩地區至今仍然傳承著這一特殊的族群親屬製度,如在山腳寨一戶龍姓村民仍采用父子連名製,按輩分順序為龍阿報—龍銀報—龍祥銀—龍關祥—龍東關—龍景保東—龍妹景保。
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總是和其所處的社會和自然條件有關。筆者認為,探討繞家人的祖先崇拜的原因,有幾方麵值得重視:
1.繞家人口不多,傳說和記載中,繞家人在曆史上不斷遷徙,從江西輾轉到貴州陳蒙爛土(今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爛土鄉),遭到官府剿殺。後幾百年來與四周的水、布依、苗等族為爭奪土地和水源,爭鬥連連,不斷遭到驅趕,顛沛流離的生活中,隻有靠英雄的祖先才能維係著全族的生存,因此逐漸形成了對祖先的崇拜。
2.繞家人所居住的繞河地區山高林密、河穀幽深,與外界交往十分不便。並且由於曆史上繞家人人口少,相對是一個弱勢群體,並不斷與四周的民族發生衝突,形成了不與外族通婚的習慣,再加上與外族語言不通,導致繞河地區幾百年來十分的封閉,全族在生產、生活等各方麵的知識主要靠老一輩代代相傳,由此逐漸形成尊重老人、崇拜祖先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