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侯施琅督墾文獻輯》,林金悔編,台南縣將軍鄉公所2002年版。
《台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洪麗完編著,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2年版。
《關西坪林範家古文書集》,劉澤民編著,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3年版。
《金門古文書》,全2輯,葉鈞培等編著,金門縣立文化中心2003年、2004年版。
《大甲東西社古文書》(上、下冊),劉澤民編著,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3年版,影印本。
《左營曆史照片及古文書》,曾光正編,高雄市政府文獻會2003年版。
《楊雲萍藏台灣古文書》,張炎憲、曾品滄編,台北國史館2003年版。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藏道卡斯古契文書圖文冊》,潘英海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2004年版。
《台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編》(上、下),劉澤民編著,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4年版。
《大岡山地區古契約文書彙編》,陳秋坤編著,高雄縣政府文獻會2004年版。
《古鳳山縣文書專輯》,唐榮源編,高雄市政府文獻會2004年版。
《大基隆古文書選輯》,許文堂編,基隆文化中心2004年版。
《流金歲月話蓬山:通苑古文書老照片專輯》,王春鳳編著,苗栗縣蓬山文教協會2004年版。
《北路淡水:十三行博物館館藏古文書》,林明美總編,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2005年版,影印本。
《水沙連眉社古文書研究專輯》,簡史朗編,南投縣政府2005年版。
《浦邊周宅古文書》,陳榮文編著,金門縣政府2005年版。
《嘉義市古文書選輯》,彥尚文計劃主持、李建興編,嘉義市政府2005年版。
《新竹鄭利源號典藏古文書》,鄭華生口述、鄭烱輝整理,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5年版。
《台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第一、二輯,全二十六冊,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2006年版,輯錄本。
《鹿港郊商許誌湖家與大陸的貿易文書(1895-1897)》,林玉茹,劉序楓編,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6年版。
《力力社古文書契抄選輯:屏東崁頂力社村陳家古文書》,陳緯一、劉澤民編,南投台灣文獻館、屏東縣政府2006年版。
《大台北古契字集》,全四集,高賢治編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年、2007年版,影印本。
《苗栗鯉魚潭巴宰族史暨古文書彙編》,張素玢編,台北苗栗縣文化局2007年版。
《日阿拐家藏古文書》,林修澈編,台北苗栗縣文化局2007年版。
《神岡——筱雲呂玉慶堂典藏古文書集》,楊惠仙編,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7年版。
《台中東勢詹家清水黃家古文書集》,馮明珠、李天鳴編,台北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版。
《李景暘藏台灣古文書》,林正慧、曾品滄編,台北國史館2008年版。
《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洪麗完編,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9年版。
《台南縣平鋪族古文書集》,林玉茹編,台南縣文化局2009年版。
《淡新檔案》,台灣大學圖書館編,台灣大學出版中心1995—2009年版,已出版28冊,影印本。據台灣大學圖書館藏淡新檔案編輯。
此外,台灣還有一些文書檔案的出版物,恕不一一列出。迄今台灣文書檔案出版物總數達六十餘種。
20.《中國曆代契約會編考釋》
《中國曆代契約會編考釋》(上、下冊),張傳璽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輯錄本。其下冊所輯為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契約文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天津市圖書館和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中國曆史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等所藏契約文書編輯。
21.《田藏契約文書粹編》
《田藏契約文書粹編》,田濤、[美]宋格文、鄭秦編著,中華書局2001年版,輯錄本。據田濤個人收藏契約文書編輯。
22.《故紙拾遺》
《故紙拾遺》,全三卷,王支援等主編,三秦出版社2006—2008年版,影印本,本書彙編了清至民國時期以洛陽地區為主,包括山西、陝西、雲南、東北、甘肅等地在內的各種契約文書。
23.《故紙堆》
《故紙堆》,全十冊,鮑傳江、郭又陵主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影印本。本書收載了明清、民國及解放後南北各地的多種契約文書。
24.日本學者所輯中國土地契約文書
①《中國土地契約文書集(金至清)》,東洋文庫明代史研究室編,財團法人東洋文庫1975年刊行,輯錄本。據各種文獻所錄契約文書編輯。
②《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中國土地文書目錄·解說》(上、下),[日]濱下武誌等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文獻中心1983年、1986年刊行,輯錄本。據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中國清代契約文書編輯。
③《徽州歙縣程氏文書·解說》,[日]臼井佐知子編著,東京外國語大學大學院地域文化研究科研21世紀COE“史資料ハプ地域文化研究據點”本部2006年版,影印本。據編者在黃山市文物商店所購文書編輯。
以上所列,為迄今關於明清地方文書檔案的出版物,計120餘種。
(二)保存在各收藏單位、尚未公布的明清地方文書檔案。
所謂尚未公布,主要是指沒有公開出版,隻能到收藏單位閱覽者。而因各單位管理製度並不一致,其中有的單位仍未完全開放,前去閱讀尚有困難。這類檔案主要保存在以下幾個方麵的收藏單位。
1.檔案館係統
關於明清地方文書檔案,在檔案館係統多歸於明清檔案或古代檔案一類,其內容諸如地方官衙檔案,房地產買賣契約,租佃契約及其它契約文書,工商會館檔案,同業公會檔案,鹽務檔案,海關檔案,郵政、各種工程檔案,教會檔案,慈善機構檔案等等。這類檔案在全國各地檔案館多有遺存,但遺存種類,各有特色;遺存數量不一,相差懸殊,多者達數十萬卷(件),少者僅幾件。從時代屬性來說,又以清代檔案占絕大部分。
2.博物館係統
因文書檔案本身兼具文物性質,故文書檔案又作為一種文物被許多博物館收藏。其中不少博物館所收藏的文書檔案品質上乘,數量可觀。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收藏的徽州文書,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清代蘇州府太湖廳檔案等等,都是如此。首都博物館收藏的一批北京地區的契約文書達一萬五千餘件。
3.圖書館係統
收藏文書檔案的圖書館,既有中央及各地直屬大圖書館,也有大學和研究院所的圖書館,這些圖書館,實為收藏明清地方文書檔案單位的一個重要方麵。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南京大學曆史係資料室收藏的文書檔案都是很有名的。
4.其它單位及個人收藏
還有一些明清地方文書檔案,因種種原因而被收藏於其它單位。如清同治年間編造、民國時期補造的浙江蘭溪的一大批魚鱗圖冊,即收藏於浙江省蘭溪市財稅局。又如,位於北京市海澱區、始建於遼代的大覺寺,保存有一批清代至民國初年有關寺院廟產等方麵契約文書原件。近年以來,隨著私人收藏熱的興起,個人收藏契約文書者亦頗為引人注目。如田濤搜集的明清地方文書檔案有五千餘件,王振忠搜集的徽州文書有一萬數千件,劉伯山個人收藏的徽州文書更達四、五萬件之多。此外,黃山地區個人收藏文書契約在萬件以上者,亦頗有人在。
(三)散在各地民間、尚待發掘的文書檔案。這裏先簡要介紹一下2000年以來有關新發現的文書檔案的幾件事。
事例一 2000年7月,一場強台風向浙江省台州市襲來,該市黃岩區的一些老舊房屋被摧毀。就在一所倒塌的房屋中,意外地發現了一批清代文書檔案。這是一批保存基本完整的訴訟案卷,包括有訴狀狀式、副狀、證據和審理記錄等在內的司法文書,計約一百一十餘件。這批文書檔案大部分已被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收藏,被學界稱為“黃岩訴訟檔案”。其後,田濤教授等又到該地做了多次的實地調查,進一步搜集了黃岩地區的大量文書及相關資料,采訪了《黃岩訴訟檔案》中部分當事人的後人,並寫出了《黃岩訴訟檔案及調查報告》,該書已於2004年出版。
事例二 2007年5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曹樹基到浙江省鬆陽縣大東壩鎮石倉村參觀古民居,在村民闕龍興家中,意外地發現了一批契約文書。經調查發現,在這一集中的村落群中,農家老屋裏多保存有舊時的契約文書。這些老契雖已過時,但仍被視為寶物,珍藏如初,並不輕易示人。後經協商,隻可暫借在村中複製;部分願出讓者,也不準帶出村外,仍在村裏集中保存。曹樹基遂在村中建立了工作室,掃描收集文書契約。現已收集到明末至民國時期各種契約文書四千餘件,這些文書以土地契約為主,並包括分家書、收租簿、流水賬、雜字書、醫書、商業文書等各種文書。其內容涉及諸多領域。2008年,曹樹基以研究這批文書為中心,申請了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和上海市社科規劃重大課題:《浙南山區土地契約的搜集、整理與研究(以鬆陽縣石倉村為中心)》,已獲立項,並已出版文書資料《石倉契約》。
事例三 2007年11月20日《三秦都市報》報道,陝西省澄城縣堯頭鎮南關村一村民在整修家中年久失修的地洞時,發現了一百多份發黃的契約文書。文書的種類很多,包括地契、水契、買賣合同、村保村規等,文書跨越的年代也很長,從清康熙時起,曆經各朝直到民國年間,長達兩百多年。澄城縣地處陝西渭南,發現文書的人家是個大家族,在清代出過舉人和秀才,到現在有十幾輩人了。
事例四 2009年6月4日《揚子晚報》報道,江蘇蘇州太湖東山雕花樓藏寶閣藏有原主人金錫之、金植之的名片、中國興業銀行東山支行信封、“崇德公典”賬本、當票,“田租總賬”賬冊以及太湖廳官頒賣契等。
事例五 位於徽州本地的黃山學院,借地利之便,從上世紀末開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收購的徽州文書達七萬餘件。目前正在整理出版。
還有一些近年來各地發現明清契約文書的事例,不再列出。
以上這些事例足以表明,迄今在中國不少地方,仍有一些明清文書檔案,或深藏在農家的老屋裏,或保存在個人手中,至今尚未麵世,沒有被發掘出來。這種情況在交通不便、開發較遲、山區以及邊遠的地方,諸如山西、江西、浙東山區、皖南山區、雲南、貴州等地,出現的幾率更大。這部分契約文書的數量,目前仍然是一個未知數,很可能超出我們的想象。
總體來看,在前麵列出的一百二十餘種出版物中,大陸地區的出版物共六十餘種,而台灣地區的出版物亦有六十餘種。據台灣學者估計,台灣地區遺存的契約文書總數在三萬五千件以上,可以說,相當多的台灣明清文書檔案已公布於世。並已建置古文書資料庫,實施數字化典藏,開通古文書閱覽的網絡平台,為文書資料的利用提供極大便利。相形之下,大陸地區相關的出版物就很有限了。據估計,明清地方文書檔案的遺存總量不下數百萬件。而目前大陸地區已經出版公布、能為學者利用的明清地方文書檔案,僅占其遺存的一小部分。絕大部分的明清地方文書檔案,仍深藏在有關單位,或散在民間,尚待發掘出來。這就是明清地方文書檔案遺存的現狀。
二、明清地方文書檔案舉要
以下對一些有代表性的明清地方文書檔案試作簡略介紹。
徽州文書 主要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和經濟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曆史係資料室、安徽省博物館、安徽省圖書館、安徽省檔案館、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伯山書屋、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天津市圖書館、安徽省黃山市博物館以及黃山市屬各縣博物館、檔案館等單位。徽州文書的麵世可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勝利後,流落杭州、上海、南京等地的徽州人開始把一些契約文書拿到市場上出售。當時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方豪先生在南京即購到一批徽州文書。之後,他以“戰亂中所得資料簡略整理報告”為副標題,將其整理與研究的成果共12篇報告,發表在1971—1973年台灣複刊的《食貨月刊複刊》。而徽州文書的大規模麵世則是在1950年代。契約文書本是官府或民間在各種社會活動中直接產生的文字資料。宋代以後特別是明清時代,徽州已是可與蘇杭相比肩的經濟文化高度發展之地,公私交往頻繁,產生了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契約文書;徽人健訟,契約意識很強,動輒寫立字據,並加以珍藏;其地山限壤隔,戰亂較少;徽州宗族發達,世代相承不斷,多個世代積累的文書以人戶為中心而被保存下來;以上這些成為徽州地區有大量的契約文書被遺存下來的根本原因。1949年以後,在時代變遷這一大背景之下,特別是當土地改革運動結束之後,曆史上原本作為物權書證或交易憑證的契約文書,已失去了它的法律效用,一度從家珍變成了“棄物”,被當作廢紙賣給造紙廠,開始大量麵世。這引起了有關領導和有識之士的關注。於是開始組織收購和從造紙廠中進行挑選搶救,然仍有相當大數量的契約文書被作為造紙原料毀掉了,被搶救出來的隻是一部分。當時在徽州本地收購徽州文書的,主要是由餘庭光負責的屯溪古籍書店進行的,而後轉給北京的中國書店售給各收藏單位。亦有收藏單位到徽州直接收購的,然數量有限。這一搶救和收購活動延至1960年代文革之前。1980年代以來,隨著徽學研究的興起,徽州文書的麵世又出現了一個新的高潮。單是1990年代之後各單位及個人新收藏的徽州文書總計就在20萬件以上。現在仍有一些契約文書收藏在徽州地區民間,尚未發掘出來。徽州文書的類型大量屬於民間保存的契約文書,官府冊籍隻占少數。主要有土地買賣契約、佃約、合同、鬮書、祭祀簿、置產簿、商業賬簿、賦稅憑證、魚鱗圖冊、訴訟案卷、會簿會書、便用雜字、信函書劄等等。其特點是數量大,有學者最新估計徽州文書的遺存總數在五十萬件左右;種類多,涉及基層社會各個方麵;跨越曆史時代長,從宋元直至明清民國時期,特別是明、清、民國各個朝代都有大量文書遺存;其中不乏多個種類的珍貴的文書檔案,更有數千冊簿冊類文書,研究價值極高。
山東曲阜孔府明清檔案 山東曲阜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藏。原為保存於曲阜衍聖公府的文書檔案。孔府之中本設有典籍官,專門保管文書冊籍。原孔府檔案分朝賀、承襲、奉祀、查修、宅基、地畝、人丁、詞訟等二十八類,按《千字文》順序編號。1956年,曲阜文物部門在南京檔案史料處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協助下,對孔府各廳房的檔案資料,進行整理、裱糊,重新分類、編目,至1959年基本完成建檔立卷工作。該檔案上起明嘉靖十三年(1534),下迄1948年7月,按年代分為明代、清代、北洋軍閥時期、國民黨時期等八個階段。又按類別分為襲封、宗族、屬員、祭典、土地等十二大類。共九千餘卷,計二十餘萬件。孔府檔案保存有曆代帝王對孔子及其後裔的封爵賜土文件;宮廷、官府與孔府的往來文書;衍聖公朝覲、奏折、表文;孔府祭田、學田契約;祭祀籌辦及禮儀賬冊;租銀及開支賬簿;官屬員役冊籍;佃戶抗租、抗差等各方麵檔案資料。內容十分廣泛,保存基本完整。這批檔案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時間跨度最長的貴族私家檔案,是研究孔氏家族史及中國封建社會諸多方麵的重要資料。
河北獲鹿清代編審冊 河北省檔案館藏(石家莊)。該館所藏獲鹿縣清代檔案共1909卷,其中保存比較完整的是獲鹿縣《編審冊》。清康熙初年,廢止了明代以來的黃冊製度,而在南北各地普遍實行了編審製度。編審冊遂成為清代前期官府征調賦役的基本冊籍,按製每五年編審一次,南方以裏甲為單位,北方則以社甲等為單位,仍采用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四柱式,詳細登錄各戶戶丁、事產,田土買賣推收,科則稅額及其變動情況。現存獲鹿編審冊檔案,起自康熙四十五年(1706),止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時間長達65年;涉及當時獲鹿縣18個社中的17社,全縣181個甲中的139個甲,達四分之三強。現存總計近五百冊,保存完整的有二百三十餘冊。這一長時段、大範圍的農村各戶事產及戶丁的登錄檔案,所載資料十分難得,備受學者關注。其對於經濟史、社會史等諸多領域研究價值不言而喻。
浙江蘭溪清代魚鱗圖冊 蘭溪市財稅局收藏。清同治年間編造、民國時期補造。蘭溪地處浙東,曆史上曾多次攢造魚鱗圖冊。清鹹豐末年,太平軍占領蘭溪,縣衙被焚,冊籍不存,清政權恢複後於同治年間重新編造。至民國時已有不少損佚,又加以補造。蘭溪魚鱗圖冊現存746冊,缺74冊,載有清同治時期蘭溪城鄉35個市鎮159個圖冊土地經理等情況,所存仍達原冊籍的九成。魚鱗圖冊是宋代以後官府經理土地而攢造的冊籍,它以田土為中心,以縣為單位,按《千字文》順序編造,詳載每塊田土的土名、類別、四至、圖形,畝步、麵積、稅額,以及業主、分莊、佃戶等等,成為登錄土地相關資料的原始檔冊。各地遺存的魚鱗圖冊總計雖有數千冊,但多零散而不完整,作為一個縣範圍整體性遺存下來的,迄今發現隻有兩個地方,一是徽州府休寧縣魚鱗圖冊,達千餘冊;另一個即是蘭溪魚鱗圖冊。它們都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土地製度、產權所有、租佃關係等較為完整的第一手資料。
福建明清契約文書 主要收藏在福建師範大學、廈門大學和福建省博物館。福建師範大學曆史係收藏的契約文書,為1958年以來從該省許多地區搜集而來,總數近五千件。其中少量屬明代文書,大部分為清代文書。文書分布的地區涉及閩中、閩東、閩南、閩北等福建大部分地區。主要類型有土地、山林等典賣契約、租佃契約、借貸文書、經濟合約、人身典賣文書、家族財產與婚姻文書、經濟訴訟文書等,此外,還有一些文書群,即其中一些文書相對集中於某縣某一都裏,或集中於某一家庭,或集中於某一塊田地山林,更具研究價值。這批文書既顯示了明清時代一般的契約程式和內容,也鮮明地反映出明清福建地區社會經濟方麵的一些特點,如找價之風尤甚,一田二主廣泛存在等等。廈門大學曆史研究所和曆史係所藏契約文書,亦為1950年以來,從福建廈門、泉州、閩北地區、壽寧縣及其他市縣搜集的各類民間文書,近三千件,所屬時間自明萬曆年間迄20世紀50年代。文書種類以買賣、租佃等契約文書為主,還有數量較多、時間集中且歸戶性很強的警察捐收據及工業捐稅收據等,成為該地區捐稅史及工商業發展史研究的珍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