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翻山越嶺的遷徙
1958年冬至1959年春,新豐江庫區移民大搬遷,10.64萬移民離開祖祖輩輩安居的故土,分赴各自的安置區,重新開基立業,在陌生的他鄉,開始新的人生旅程。
當時的移民安置,主要分成“外遷”與“內置”兩種形式。當然還有其他,如投親靠友等。外遷安置,主要是將水庫移民安置到比較遠的地方,通常是跨地區安置。內置,主要是在河源縣內,重新擇地安家。
移民搬遷是一項艱苦而複雜的工程。由於移民固有的家鄉觀念,要想讓他們遠離故土、遷移到陌生的他鄉,十分困難。但在當時,是以動員、說服、教育為主,讓他們明白修水庫對於國家和廣大人民的意義。
我手上有一份1958年的清庫動員報告書,標題是《關於建設新豐江水電站移民清庫的動員報告》。報告中詳細記載了修建新豐江水電站的意義、全民態度、移民方案、清庫標準與要求等內容。這裏麵牽涉到當時的政治、經濟、風俗習慣、個人利益、國家利益等重大問題。
移民工作之所以難度很大,主要表現為:
(1)移民人口數量龐大;(2)沒有大規模移民搬遷安置經驗;(3)移民搬遷安置時間短,安置資金不足;(4)任務重,隻能邊規劃,邊動員,邊搬遷。
新豐江水電站建設時期,正是曆史上“大躍進”的特殊年代。工程采取邊施工、邊清庫、邊蓄水、邊移民的方法建造,要求移民搬遷與電站建設同步進行。
為適應工程進度的要求,新豐江庫區的移民搬遷,實行軍事化管理。除確實無法長途步行的老弱病殘人員、小孩、孕婦及產婦外,其餘人員一律按營、連、排、班的建製編排,攜帶家居物資,縣內安置,全部步行,到達縣內指定的各個安置區。
搬遷時,統一時間,統一思想,統一行動。
此外,順便說一下當時的行政區劃: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初期按行政區劃設營、連、排建製。1962年實行“三級(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所有,隊(生產隊)為基礎”的體製。
1.河源的移民安置
根據河源縣安置點分布情況及步行路程,確定分成四路行進:
第一路為藍口、曾田、黃村路;第二路為義合路;第三路為東埔路;第四路為埔前路。
各路沿途設立臨時接待站和茶水站,並配備醫護人員一路隨行,確保移民搬遷順利進行。
移民需要搬遷的物資數量巨大,有農具、牲畜、家禽、糧食、種子、家具、炊具等。據估算,總載量約19.31萬噸。按3噸位卡車計算,需要6.53萬車次。
遷出地與安置區之間的距離不等,近則幾十公裏,遠則上百公裏。有些移出區地處邊遠,山高路陡,水陸不通,各種物資要肩挑幾十裏路才能裝車裝船。
為加快移民物資的搬遷,廣東省委調撥了30輛卡車。其中河源10輛,韶關10輛,廣州總站10輛。按每天60車次,運量120噸計算,移民物資要4年多時間才能完成運輸任務,這無法適應水庫工程的建設速度。
為使移民搬遷物資及時運往安置點,河源縣委、縣人民委員會和移民辦事機構,決定另想辦法。除車、船運載外,發動群眾紮竹木排,進行水運。交通不便的用手推車和人力運送。
運送移民家什的原則是:遠的少運,近的多運;好的搬走,差的賣掉;輕的多搬,重的少搬;可賣的賣掉,能帶走的帶走。這樣的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移民大搬遷中的人、財、物,基本上按時到達安置區。
但是,由於當時移民政策的變化,缺乏移民搬遷經驗,在移民搬遷過程中,也出現了相當多的問題。
曾國軍(新豐江水庫移民,現居源城區東埔太陽升村)講述(根據錄音整理):
我是河源墩頭鄉東方紅農業社的水庫移民。
一開始,按照原來的移民方案,我們的安置點在惠陽的潼湖。於是,在1958年10月份,我們大隊先派出了50多人來到惠陽的潼湖,建起了10幢移民房。大的農具和家具,采用木排形式,從水路放運。全部耕牛將近100頭,也由陸路趕到了潼湖。
本以為有了新家,我們移民可以過正常生活了。誰知,河源縣忽然來了一紙通知,要我們撤回河源,在縣內安置。
這樣一來,我們辛苦建起的10幢房子怎麼辦呢,隻好送給當地人。那些好不容易運來的大小農具、家具,就地賤賣,一張新的床隻賣15元,一個箱子僅售3元錢。
一切都在無序的忙亂之中。我們村有個移民,因為害怕到了新安置區,沒有糧食,就把家裏的稻穀放在箱子裏,用繩紮好了,一起運到了潼湖。後來接到撤回河源的調令,就忘了稻穀的事。那個箱子,委托別的移民賣了。幫他賣箱子的移民,並不知道箱子裏還有滿滿的稻穀,就當成空箱子賣掉了。
東方紅農業社的移民,後來分設了兩個安置點:一個在雙下大隊,一個在泥坑大隊。其中,雙下大隊安置312戶1435人,泥坑大隊安置242戶916人。
1958年12月中旬,東方紅農業社的大批移民,開始向泥坑大隊安置點正式搬遷。
每天早上7點多鍾,被安排當天搬遷的水庫移民,吃了早飯,備上當天午餐和幹糧,帶著日常用品,扶老攜幼,有的用穀籮挑著行李和小孩,踏上遷移的路程。
他們當中,多數人沒有出過遠門。很多人最多隻去過縣城。現在,他們即將前往一個陌生的土地,一切都是未知,心中茫茫然,機械地聽著公社幹部的口令。他們離開村口的時候,都忍不住回首,看了看自己祖輩生活的村莊。他們知道,這片土地,將永沉水底,再也回不來了。
從東方紅農業社出發,經過碉樓。一路上,政府也設置茶水站,可以稍事休息。然後繼續前往河源城,從馬草渡(今河源市人民醫院側邊的渡口),上渡船,過東江,渡到河對麵的麻竹窩,再步行7500米,才到達安置點泥坑大隊安置點。全程25千米,到達安置點時,已是傍晚時分。
安置到泥坑大隊的242戶移民,足足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才全部搬遷到安置點。對一些病、殘等無法行走的人,生產隊組織勞力,用自製的簡便轎子抬到安置點。
農具、家具能帶的都是自己帶,一些比較笨重的農具、家具、防老用的棺材等,則與拆下房子的舊木料紮成木筏,從新豐江放排,水運到河源縣城,再用人力運到安置點。
我呢,去了泥坑移民安置點。泥坑是個很小的村子。全村隻有社員600多人。而我們搬來的移民,將近1000人。這麼多移民,讓泥坑村的大小幹部無計可施。怎麼辦呢,隻好麻煩泥坑村的老百姓了。
泥坑村為了迎接我們的到來,對本村社員作出規定:每家最少要騰出1間房子,有可能的要騰出2間,學校6個教室,騰出3個教室給移民居住。
這樣,泥坑村也算是盡了最大的努力。可是,這樣的安排,也隻能解決一小部分人的臨時住房問題。還有大部分移民怎麼辦呢?
後來,移民安置幹部想了一個辦法。
在我們東方紅農業社來到泥坑之前,還有個地方的移民,也遷移到泥坑來了。也就是說,泥坑這個地方,將由來自兩個不同地方的移民組成。另一個地方的移民,是來自燈塔鎮洋潭農業社的。他們一共有248戶1000人。
燈塔鎮洋潭農業社的移民,先期我們來到了泥坑。他們在泥坑剛剛蓋好了房子。但人還沒有到。我們東方紅農業社正好沒房子,隻好先借住一陣子了。
就這樣,我們向燈塔洋潭農業社的人,暫借了20套住房,作為我們的臨時居住點。同時,按遷來的移民生產隊為單位,搭起茅草房,作為移民的公共食堂。
房子問題,如同囫圇吞棗,總算臨時解決了。可那是一種怎樣的擁擠啊——
大戶人家,每戶分1間房,小戶人家,2戶合住1間房。每間房子住4人以上,有的大戶人家,1間住上10多人。男女混雜而住,鄰裏之間混雜而居,那種極端擁擠的混亂、無序、尷尬、茫然場麵,現在想都不敢想。
在一種強有力的鼓動與號召下,河源縣水庫移民,絕大部分按時搬出了庫區。
當然,還有一部分水庫移民不想走,他們故土難離,留戀家鄉。他們認為,這是祖宗留下來的土地,死也不肯搬遷。特別是一些鄉土觀念嚴重的老人,覺得離開世代生息的土地,就是靈魂漂遊,命歸他鄉,再也回不來了。
還有人心存僥幸,認為水庫淹不到自家,不願搬離。為了不影響工程建設的速度,河源縣委、縣人民委員會組織強有力的工作組,深入庫區的每家每戶,動員搬遷。
也有很頑固的“釘子戶”不肯搬。在這種情況下,隻有采取強製措施。
1959年4月,由河源縣領導、縣公安局局長、縣檢察院院長、縣法院院長、縣公社婦聯主任組成工作組,帶領武裝民兵,來到燈塔公社的到角村,逐家逐戶動員,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實在不肯搬遷的,由武裝民兵強製執行。
到了這時候,到角村的村民們才滿含淚水,隨手抓幾件簡單的衣物,依依不舍地告別家園,踏上遷徙之路。
2.連平的移民安置
連平縣縣內安置的移民搬遷,由時任縣委書記朱遠標親自負責,副縣長曾集傳、黃騰主抓。當時,很多移民存在故土難離的思想。一部分人不願意拋棄苦心經營掙下的財產,不願意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園而遷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安家落戶。另一部分人則擔心安置點居住、生產條件差而降低生活水平。經反複宣傳教育,在“舍小家為大家”、“舍家為國”等強大的思想號召下,大多數移民最終還是同意搬遷。
1958年12月,新豐江水庫連平移民開始大搬遷。其具體方案是:
(1)對於遷移到公社以外的地方安置的移民,要求他們事前把日用品、衣服、被帳、家具、農具等物資打好包裝,然後在預定的時間內,統一安排車輛,把移民及其行李一起運送到安置點;
(2)對於在本大隊後靠(所謂後靠,就是不需要搬遷到他鄉去,而是在本鄉村,將地勢低凹處的房子,向地勢高的地方挪移)安置的移民,由於他們中絕大多數人的安置房是拆舊建新,這些人在入住新居前,需有臨時住所。由縣、公社、大隊派幹部動員移民點附近的生產隊騰出閑舍、倉庫、柴草屋等,作為移民臨時的居住房,並要求所在生產隊妥善照顧他們的生活。等移民安置房竣工後,再組織人力幫助移民搬遷。
一般來說,水庫移民的搬遷工作,在任何時候,都是工作之重,從對移民的宣傳、動員,再組織搬遷,再到接受安置點的交接、安排,這是一個複雜的程序。按理說,作為政府部門,在移民過程中,該想到的細節,全部考慮到了。
然後,百密一疏,由於工作安排不夠細致,導致移民搬遷工作的失敗,也曾發生過很多次。
葉應群(新豐江水庫移民,現居連平縣隆街鎮沐河村)講述(根據錄音整理):
我們這裏也是移民村。1959年的時候,有個很好聽的名字——隆街公社沐河大隊田螺壩生產隊。我是當時的生產隊長。
新豐江造水庫,要我們搬遷。我們生產隊的人,都是很樂意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個地方,地處低窪,經常有澇災。這種日子,我們受夠了,總想能換個地方,看看能不能改變我們的窮日子。所以,不要領導來宣傳動員,我們生產隊的人沒有不同意的,恨不能馬上就能離開這個窮山溝。
當時沐河大隊要搬遷的,有兩個村,一個是大小鴨生產隊,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的田螺壩生隊。
我們田螺壩村一共48戶238人。當我們接到搬遷的具體日子後,全村百姓就像過喜慶(節日)一樣,家家戶戶忙碌,喜笑顏開,都覺得,窮日子過到頭了,好日子要正式開始了。所以,我們村的移民,對搬遷安置工作,非常配合,並堅決服從政府安排。
大約是1959年1月的中旬。我們田螺壩的全體村民,扶老攜幼,帶著行李、物資,乘坐汽車,正式離開沐河村,前往忠信公社的楊塘安置點。一路上,我們村的移民很開心,那個樣子,真像是去哪裏度假一樣高興。
然而,好不容易到了忠信公社的楊塘安置點後,我們全村人開心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我們發現了一件十二分荒唐的事——
這個楊塘安置點,竟然是一片曠野,房無一間,地無一樹,甚至連遮風避雨的草棚都沒有,也沒有地方可供取水。
我們興衝衝趕來的幾百號人,如同挨了當頭一棒,一下子懵了。
要知道,我們剛剛才經曆過大辦公共食堂,家家戶戶均無餘糧可帶。我們一村的人,在這個曠野上,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天已經黑了。我們沒有任何辦法,隻好到附近的農家尋找落腳的地方。
麵對我們荒唐又離奇的遭遇,附近的村民給予了無比的同情,他們同意我們在屋簷下、露天的過道上,打地鋪睡覺。
第二天,我們餓得不行,就到周圍已收獲過的紅薯田裏翻地,撿拾漏收的紅薯充饑。
那時候,正值寒冬臘月,年關逼近,我們這批移民,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如此堅持了十來天,仍無人過問。
我們老是打擾附近的村民,也不是個辦法。在萬般無奈之下,我們拋棄農具,扔掉家具等粗重物品,隻拿回了衣服、被帳和簡單日用品,再次扶老攜幼上路。
我們就像一幫逃難的人,幾百號人啊,忍饑挨餓,艱難步行,往連平縣城走去。當晚,我們實在走不動了,也正好到了連平縣城,我們就露宿在縣城的街頭。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再繼續趕路。
經過兩天的艱苦跋涉,我們一共走了80多公裏,終於返回了隆街公社沐河大隊的原居地。
作者手記
1959年11月下旬,連平、和平兩縣合並,稱連平縣。1960年7月改稱和平縣。1960年4月,隆街公社劃給了新豐縣管轄。1962年7月,恢複連平縣建製。
當年的隆街公社沐河大隊,現在已建製為隆街鎮沐河村。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沐河村如此美麗。這是我所見到過的最寧靜的山村之一。池塘裏鴨子戲水,山坡上黃牛悠閑,真是一幅美麗的山鄉景色圖。
隆街鎮境內屬丘陵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和林業資源,是連平縣三大中心鎮之一。沐河村坐落在省道的公路邊。100多戶人家依山傍水而居。大部分村民都用上了自來水,使用沼氣,村民過著平淡而樸素的生活。
連接公路的小道旁,流淌著清澈的山溪。水邊不時傳來農婦洗衣的拍打聲。
葉應群家種了很多蔬果。哈密瓜、蘿卜、玉米尖、番石榴、蘆筍和大蔥,品種很多。孩子們都外出打工去了。雖然當年他們作為移民,到80公裏外的忠信公社轉了一圈,後來又回到了原住地,但他們仍能享受移民扶持政策。過去的泥磚房,早就換成了兩層小洋樓。村裏還建有養老院,這是由國家專項撥款而建,院子坐落在村外不遠的竹林旁邊,收拾得幹幹淨淨,看上去很清爽,村裏那些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也能在此安度晚年。
我問葉應群:“當年回到這個小山村,這裏的自然環境怎麼樣呢?是不是還有洪水發生?”
葉應群說:“那是肯定有的。因為我們這裏地勢低窪。在2008年6月底,台風‘風神’光臨,大雨傾盆,引發特大洪水。當時正是半夜,我還在睡夢中。醒來一看,洪水已經進屋了。第二天,村裏有許多房子,已經被洪水淹沒。
“好在我們有黨和政府關心。所以,我們心裏一點都不害怕。第二天,河源市委書記陳建華、市長劉小華就來看我們。還有部隊,帶來了許多衝鋒舟。105國道上,從各地趕來的救災汽車,半天時間就停滿了,大概有幾百輛吧,怎麼也望不到邊。
“我們沐河村的災民,全部安置在沐河小學。鎮上的幹部,親自為我們受災群眾生火做飯。政府管吃管住,還為我們檢查身體。所以,我要從心裏說一句: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我相信葉老的話發自肺腑。他的往事講完了,我看到,他的眼裏淚光一片。
二 幾畝湖山
移民到了新的安置點,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土地。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誰給土地?多大麵積?土壤肥瘠如何?這是所有移民最關心的事。
新豐江水庫外遷移民,國家曾給予經費安置。其中包括建房費、生產費、生活費、損失補助費。
外遷水庫移民安置經費中的建房費、生產補助費,不直接發放到人,由農業社(大隊)掌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