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節 從“經濟轉型”到“心態轉型”看現代文學的早期作者群(1 / 3)

第一章 文學的“民國機製”研究 第一節 從“經濟轉型”到“心態轉型”看現代文學的早期作者群——以早期《小說月報》的作者群為中心

李直飛

每一種社會現象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文學亦然,特別是中國文學從古典向現代的大轉變,更是與其他社會關係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研究文學,離不開當時的各種環境,但當我們在進行文學研究時,政治、經濟等與文學相關的外部因素往往被置於文學現象的背景之下,一旦進入到文學的內部研究時,政治、經濟(特別是經濟)就往往有被忽視的危險。這樣的研究方式,導致了文學研究的某種“生硬”與割裂。體現在對現代文學初期的研究,研究者往往看到的是當時現代文學興起時的那種奪目的光環和對從西方引進的各種思想的那種新奇,分析偏重於社會思想,而對當時人們置於各種社會關係中的感受往往忽略過去,特別是對那些後來逐漸被邊緣化的人物更是如此。本文認為,政治、經濟等各種社會因素不僅僅是文學現象發生的背景,同時,這些因素也直接參與了文學現象的構成,正是這些因素的參與,才使當時的人對當時的社會發生出了最真切的感受。

相對於社會的其他方麵來說,文學的轉型在表麵上看起來不是那麼的激烈(比如相對於政治、法律甚至是經濟),但是文學的轉型更能直指人的內心,對個體帶來的影響比社會的其他方麵更為深廣,同時文學的轉型受製於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麵,與其他方麵錯綜複雜的關係讓文學轉型的每一方麵都充滿了艱巨性。當我們從一個更為廣泛的角度回望中國文學從古典向現代轉型的那一段曆史,思考古代與現代的區別、文學與其他社會關係的關係,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文學從古典向現代的嬗變是一條充滿了荊棘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充滿了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東方與西方的碰撞,同時政治的、經濟的大變動又隨時影響著文學的走向,使現代文學每走一步都步履維艱。這種艱難性,深刻地體現在當時的寫作者身上,不僅體現在他們的創作當中,更體現在他們與社會的諸多關係之中。基於以上理由,本文從考察《小說月報》早期的作者群出發,認真地梳理他們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的關係,希冀從中理出一條當時文學艱難轉換的粗略線索。

《小說月報》1910年7月的創刊號卷首有一則通告:

征文通告

現一一身,說一一法,幻雲煙於筆端,湧華嚴於彈指,小說之功偉矣,同人聞見無多,搜輯有限,尚祈海內大雅,匡其不逮,時惠鴻篇,體則著譯兼收,莊諧並錄。庶入鄧林之選,片羽皆珍,一經滄海之搜,遺珠無憾。率布簡章,伏希亮詧。

——本報各門,皆可投稿,短篇小說尤所歡迎;

——來稿務祈繕寫清楚,並乞將姓名住址詳細開示,以便通訊;

——如係譯稿,請將原書一同擲下以便核對;

——中選者當分四等酬謝:甲等每千字酬銀五元,乙等每千字酬銀四元,丙等每千字酬銀三元,丁等每千字酬銀二元;

——來稿不合者立即退還;

——入荷惠寄詩詞、雜著,以及遊記、隨筆、異聞、軼事之作,本報一經登載,當酌贈本報若幹冊以答雅意,惟原稿概不退還。

這則通告被認為“建立中國期刊史上第一份稿酬條例”,並且 “可看作近代小說稿費製度確立的標誌”。這則通告將稿酬的分類、怎樣計算稿酬、哪些項目必須寫清楚等都表達得清清楚楚,與當下的稿酬製度相差無幾。而從這則通告的措辭來看,編輯對作者不乏卑謙尊敬之意。這樣的通告,《小說月報》每期都有,隻是中間偶有調整,比如第一年第五期換為:

——本報各門,皆可投稿,短篇小說尤所歡迎;

——來稿務祈繕寫清楚,並乞將姓名住址詳細開示,以便通訊;

——如係譯稿,請將原書一同擲下以便核對;

——中選者當分五等酬謝:甲等每千字五元,乙等每千字四元,丙等每千字三元,丁等每千字二元,戊等每千字一元;

——來稿不合者立即退還,惟卷帙過少者恕不奉璧;

——如有將詩詞雜著遊記隨筆以及美人攝影風景寫真惠寄者,本社無任感級,一經采用當酌贈本報若幹冊以答雅意,惟原稿概不退還。

對比創刊號的那則通告,這則通告將酬謝由四等增加成了五等,這樣一來,拉攏了作者,擴大了作者陣容。到了第二年第一期,則變成了:

本社通告

——本報各門,皆可投稿,短篇小說尤所歡迎;

——來稿務祈繕寫清楚,並乞將姓名住址及欲得何種酬報詳細開示,以便通訊;

——如係譯稿,請將原書一同擲下以便核對;

——中選者當分五等酬謝:甲等每千字五元,乙等每千字四元,丙等每千字三元,丁等每千字二元,戊等每千字一元;

——來稿不合者除長篇立即退還外,其餘短篇小說及各種雜稿概不奉璧;

——如有將詩詞雜著遊記隨筆以及美人攝影風景寫真惠寄者,本社無任感級,一經采用當酌贈本報若幹冊以答雅意,惟原稿概不退還。

與前兩則通告相比,這則通告無疑更詳細,增加了作者須將欲得何種報酬詳細開示,同時將長篇之外的其他稿件均不退還。《小說月報》第二年全年刊登的通告都與這則通告隻字無差,作為一個慣例保留了下來。

縱觀這幾則通告,從創刊號的第一則對作者充滿卑謙的口氣,第一年第五期想要擴大作者陣容,到第二年第一期要作者將報酬開示,要作者帶價而沽,後麵這兩則通告與第一期的征文通告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增加了“欲得何種酬報”及將第一則的當分四等酬謝變成了分五等酬謝。可以說這兩個增加的內容都是對作者相當有利的,一是作家可以估計自己作品的價值;二是《小說月報》分明是想擴大自己的作者陣容,這從一個側麵表明了當時《小說月報》小說的庫存量是不夠的,特別是每則通告的開頭都點明“短篇小說尤所歡迎”,表明了《小說月報》對短篇小說的渴求。以後連續的小說征文也表明了《小說月報》庫存不足的事實。

《小說月報》1912年第三卷第十二號:

本社特別廣告

本社所出小說月報,已越三載,發行以來,頗蒙各界歡迎,邇來銷數日增,每期達一萬以上,同人欣幸之餘,益加奮勉,茲從四卷一號起,凡長篇小說,每四期作一結束,短篇每期四篇以上,情節則擇其最離奇而最有趣味者,材料則特別豐富,文字力求嫵媚,文言白話兼擅其長,讀者鑒之。

本社謹啟

征求短篇小說

本社現在需用短篇,倘蒙海內文壇惠教,曷勝欣幸,謹擬章程如下:(一)每篇字數,一千至八千為率(二)謄寫稿紙,每半頁十六行,每行四十二字(三)稿尾請注明姓名住址(四)酬贈照普通投稿章程,格外從優(五)投稿如不合用,即行寄還,合用之稿,由本社酌定酬贈,通告投稿人,如不見允原稿奉璧。

本社謹啟《小說月報》第三卷第十二號,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

《小說月報》1918年第九卷第二號:

本社通告

——本社歡迎短篇投稿,不論文言白話譯文新著,一經登錄,從豐酬報;

——自本期起,每期刊印關於美術之稿一二,重以喚起美感教育;

——本卷第一號所刊登之《玉魚緣傳奇》、《俟針師記傳奇》登完後再行續登;

——自本期起,擴充材料,每期短篇小說必在十篇以上。

這些通告都表明《小說月報》稿量不足,特別是短篇小說需求量大。那麼,《小說月報》作為當時的一個大型的文學刊物,為什麼會出現稿量不足呢?是酬謝不夠,作者不願意寫稿嗎?從上麵《小說月報》第一期所擬的稿酬條款我們就可以看出,從創刊開始,《小說月報》便進行商業化運作,將作者與市場掛鉤。

現在難以確定《小說月報》當時衡量四等酬謝的標準,何種小說為甲等,何種小說為丁等,但可以從《小說月報》創刊時自己給自己的廣告來看一看。

編輯大意

一、本館舊有《繡像小說》之刊,歡迎一時,嗣響遽寂。用廣前例,輯成是報。匪曰丹稗黃說,濫觴《虞初》,庶幾撮壤涓流,貢諸社會。一、本報以趍譯名作,綴述舊聞,灌輸新理,增進常識為宗旨。一、本報各種小說,皆敦請名士,分門擔任。材料豐富,趣味醲深。其體裁則長篇短篇,文言白話,著作翻譯,無美不收。其內容則偵探言情,政治曆史,科學社會,各種皆備。末更附以譯叢、雜纂、筆記、文苑、新智識、傳奇、改良新劇諸門類,廣說部之範圍,助報餘之采擷。每期限於篇幅,雖不能一一登載,至少必在八種以上。一、本報卷首插圖數頁,選擇綦嚴,不尚俗豔。專取名人書畫,以及風景古跡足以喚起特別之觀念者。一、本報月出一冊,每冊以八十頁至一百頁為率。裝訂華美,刷印精良,字數約在六萬左右。一、本報月出一冊,每冊售銀一角五分,外埠加郵費二分。預定全年銀一元五角,郵費二角四分,遇閏照加。

上麵《小說月報》所說的各種小說皆“敦請名士”,這大致是可以成立的。王蘊章是《小說月報》的主編;林紓自1899年翻譯《茶花女遺事》後就在文壇走俏一時,成為商務印書館各雜誌的特邀作家;宣樊即林白水,1901年即出任《杭州白話報》的主筆,先後與宋教仁、孫中山結識,1910年正在宣揚孫中山及其領導的革命;指嚴即許指嚴,南社社員,清末執教於上海南洋公學,文壇名家李定夷、趙苕狂等皆為其高足,1910年時正受商務印書館之聘,編寫中學國文、曆史等教科書,兼教該館練習生;潘樹聲當時為如皋師範學校校長。以上這幾位,均為當時有一定聲望和社會地位的人,其他無從考證的人,依照商務印書館的名望,早期的《小說月報》又正處於樹立品牌時期,另外的那幾位也幾乎可以斷定是當時的名流。他們的文章自然不會列為最末的丁等,以乙等酬謝來算:王蘊章兩篇短篇約7000字,可得稿酬28元(以下均指銀元);聽濤、朱炳勳合譯《合歡草》,連載五期,約6萬字,可得稿酬240元;宣樊的《劍綺緣》約16000字,可得稿酬64元;林紓的稿費是每千字以6元計算的,除了第六期沒有,每一期幾乎都有1.5到2萬字,光從《小說月報》得到的稿費每個月就將近120元,按照陳明遠的算法,折合1995年的人民幣6000元,合2010年人民幣12000元;其餘短篇小說,均在5000字以下,稿酬在4元到20元之間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