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檢討:20世紀中國作家心靈史揭秘(2 / 3)

商昌寶的《檢討》的切入角度很獨到——作家檢討。這是一個少人問津的文化現象,也是一個非常敏感的領域。在那個史無前例的時代,即使如國家主席、政府總理都寫過檢討書,但要真正研究,卻麵臨著諸多困難。商昌寶重視史料發掘,竭力還原曆史真相。他不僅通過各種渠道、各種方法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搜集工作,如丁玲的檢討材料就是輾轉在美國大學圖書館找到的,而且還要辨別和審視這些文字的真偽,以及文學背後所蘊藏的思想情感。因為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肩上有著太多的不堪和重負,他們在“文學”與“政治”、“立人”與“立國”之間充滿了猶疑和徘徊,在文化態度上常常被政治所扭曲。在《檢討》中,商昌寶挖掘了許多為曆史所遮蔽的內容。他尊重曆史,還原曆史的本來麵目,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情緒和研究立場任意地圖解和重構曆史。比如他從“攝魂者”曹禺戲裏戲外的表現,看到他“總是做戲”的“舞台人生”;從沈從文被研究者公認的“抗拒”改造的話語的複雜話語環境的考證中,發現了沈從文的崗位意識和堅定思想。商昌寶正是通過大量史實的挖掘和梳理,發現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材料,還原了一個不堪回首又必須正視的曆史現實,它有如一麵鏡子,具有鮮明的曆史感。

學者王堯曾說過:“回到曆史現場曾經是蠱惑人的提法,我無法說清楚我們有無可能重返曆史場所,但在對曆史文獻的閱讀中我們會呼吸到曆史的真實氣息,即使它已經發黴,曆史的質感因為有了這些文獻而存在。”如何書寫曆史才能更接近曆史真實?邵燕祥能夠把自己過去的檢討書原封不動地編入文集出版,顯示了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文化立場和曆史自覺,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況且史料和曆史是複雜的,曆史並不可能絕對地還原。在眾多的檢討書中,有真誠,也有“假誠”,有陰謀,也有“陽謀”,有真檢討,也有假檢討和愚檢討,如何以史料為支撐進行曆史判斷,呈現曆史真貌,需要研究者清醒的價值選擇和鮮明的價值立場。商昌寶在研究過程中注重曆史材料的發掘和考證。他大膽而細膩,能夠發掘出隱藏在“曆史”背後的真相;他敏銳而有才氣,能夠發現一些被主流意識形態所遮蔽的曆史細節。他從朱光潛的檢討中,看到了“退卻中的‘防守’”;從沈從文的轉行中,窺見了“被動中的主動選擇”;從老舍的順應時勢中,發現了其“在積極緊跟中的迷失自我”,客觀真實地展現了檢討書的豐富性與複雜性。通過對眾多檢討書的分析,商昌寶還歸納了檢討書的基本模式或說主要特征,即錯誤事實-上綱上線-追根溯源-思想參照-整改舉措-總結展望,發現了很多“意在檢討而‘名不符實’的‘隱晦文本’”以及檢討書秘而不宣的潛規則和症結所在。

《說文·史部》雲:“史,記事者也,從右持中,正也。”在《檢討》中,商昌寶站在一定的曆史高度,以現代人的眼光,客觀公允地透視和解讀曆史。無論是史實勾勒,還是文本細讀,商昌寶都力求將問題放到具體曆史情境中考察,客觀地再現了曆史的豐富性與複雜性,體現出作者鮮明的理性精神和現代價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