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檢討:20世紀中國作家心靈史揭秘(1 / 3)

第六節 檢討:20世紀中國作家心靈史揭秘——讀商昌寶《作家檢討與文學轉型》

孫淑芹

21世紀以來,從思想文化角度進行文學研究成為一種重要的學術現象。研究者關注文化與文學轉型,對作家的思想轉軌及知識分子的精神現象給予審視和反思,這不僅拓寬了文學批評的視野,豐富了文學研究的內容,也有利於探尋文學現象背後更深層次的精神文化內涵。商昌寶的《作家檢討與文學轉型》(以下簡稱《檢討》)就是這方麵的優秀研究成果之一。

《檢討》以1949-1957年間作家的檢討書為切入點,通過對散落的檢討文本及檔案、日記、書信等的挖掘梳理,並結合當時的思想文學活動,以回到曆史現場的方式,通過對一些代表作家的檢討進行全麵研究,真實地呈現了那一時代作家思想改造的轉變軌跡及文學創作上的變化,揭示了作家主體在曆史轉型期曲折複雜的精神曆程。

作為特定時代的文化現象,檢討書有如“當代的活化石,記錄著特定曆史時期人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不論這些文字是否是在違心的或被迫的條件下完成的,作為署有著名知識分子名字的作品,已經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符號存在,並且已經在公眾心目中產生了特殊的社會影響”,而且這些檢討 “不論有多少幕後的安排,一旦作品文章見諸報端,就不再是安排者的個人財產,它們的作用與後果也不再是策劃者執筆者所能預期和駕馭的了”。因此,解讀和分析這一時期的檢討書,並把它上升為一種文化現象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代著名學者林賢治曾經說過:“要充分了解中國知識分子,必須重視個案研究,重視個體心態——人格的研究。”在以往為數不多的“檢討”類研究中,研究者大都以個別作家為個案進行研究,這些研究確實很客觀平和,但總覺得因沒有對作家與曆史的整體鉤沉、缺少骨架的支撐而缺乏對曆史的整體把握。而商昌寶的《檢討》既重視個案研究,又有整體審視。他結合“五四”以後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及20世紀40年代後期的社會曆史文化現實,把檢討作家分為“反動作家”、“進步作家”、國統區左翼作家和解放區作家四類進行研究,並對各類中的代表作家進行了剖析。從整體上看,“反動作家”“在檢討中退場”;“進步作家”“在檢討中轉化”;“國統區左翼作家”,“在適應與不適應中檢討”;“解放區作家”,也要反複檢討。但具體到作家個案,則呈現出不同的心路曆程。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商昌寶能夠把時代“大環境”與作家“小環境”相結合,分析作家檢討的外在環境因素和內在精神原因,把縱的曆史發展和橫的對比研究相結合,闡釋作家思想發展的總體趨勢和不同表現,由於重視作家個體和細節的挖掘和各種假相的辨別,從而清晰地再現了時代與社會環境對現代作家的扭曲和摧殘,以及人們對作家的曲解和不理解。

中國古代就有“見不賢則內自省”,“吾日三省吾身”的做法,它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人格和自覺精神,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檢討,則是知識分子在強大的政治壓力和誘惑下為求自保而對自己人格和靈魂的自戕。在這一過程中,具有獨立意誌與自由精神的思想者蛻變成了人雲亦雲、缺乏自主意識的“歌德派”,這不能不令後世反思和警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商昌寶對十七年作家檢討這一被塵封的曆史的研究和審視,並不是要揭傷疤和揭醜,而是要在反思曆史中,提醒人們在曆史中總結經驗教訓。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家受政治意識形態的束縛減少,文學創作環境相對自由寬鬆,但並沒有產生出大師級作家,作家們或為迎合大眾而放棄個性追求,或盲目跟風而缺少審美個性,或唯西方化而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究其原因,是長期以來的不良文化基因造成的,因而,如何重新找回作家的文化人格,重塑知識分子的靈魂已成為當代學人必須正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