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元(1919—1996)
廣東珠海人。傑出的美術家、美術教育家。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版畫家協會名譽主席。
1938年赴延安,在陝北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創作了大量優秀版畫作品。1942年在重慶舉辦的全國木刻展覽會上,徐悲鴻先生稱讚古元是“中國藝術界中一卓絕之天才”。1952年古元調入人民美術出版社,任創作室主任,1959年到中央美術學院任教授,1979年任副院長,1983年任院長。代表作品有《運草》《鍘草》《減租會》《燒毀舊地契》《人橋》《劉誌丹和赤衛軍》《棗園燈光》等。出版有《古元木刻選》《古元水彩畫選》等。
一
古元1919年8月5日出生於廣東珠海唐家灣那洲村。小時候的古元經常隨父母下田拾柴草、種瓜菜、摘豆角、捕魚蝦等。農閑時,村裏請戲班子或木偶劇團演出,古元就自造一些小木偶,在家裏自演自唱。他還喜歡看祠堂廟宇的壁畫,那些莊嚴的形象使他著迷。1932年,古元考入廣東省立第一中學(廣雅中學)。在中學時,他愛好美術,有機會閱讀一些美術書籍。他非常喜愛法國畫家米勒、柯羅和英國畫家康斯坦布爾等的作品,課餘常作水彩寫生。他後來說:“我對山川風物很喜愛,尤其喜歡帶有勞動人民鄉土氣息的景色。我常常帶著畫具到生活中觀察思考,尋找自然界和生活的美,通過風景畫表達我內心的情意。”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全麵入侵中國,廣州也遭到日機的轟炸,古元被迫輟學,回鄉在一所小學校擔任代課教師。教課之餘,他繪製一些揭露日寇暴行的宣傳畫,張貼在街頭上。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宣傳隊,並擔任美術宣傳工作,得以結識宣傳隊成員譚福鑫(解放後首任中山縣委書記,後改名譚桂明)和楊維學。在他們的影響下,於1938年夏天到廣州八路軍辦事處報名參軍,奔赴延安。
古元1939年進入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係第三期學習,並開始學習木刻。那時的延安物質條件很差,有條件進行的美術創作隻有木刻。沒有刻刀,他就用敵人扔下的炸彈皮熔化後打成木刻刀;沒有砂紙磨木板,就用農民碾米的碾盤和石板磨。
1940年6月,古元從魯迅藝術學院畢業後,到延安縣川口區碾莊參加農村基層工作。這期間古元創作了《羊群》《家園》《鍘草》等優秀作品。
1941年古元到“魯藝”擔任美術工場木刻組長,兼任部隊藝校美術教員。這年8月,他與力群、焦心河等創作的木刻在延安軍人俱樂部展出,詩人艾青在《解放日報》對古元的木刻作品作出評價:“他的藝術將在他無限長的時間裏得到難於限量的發展是無異議的。”
1942年10月,重慶舉辦《第一屆雙十全國木刻展覽》,周恩來將延安的作品帶來參展。徐悲鴻看了古元的木刻作品《鍘草》《冬學》和《哥哥的假期》後,讚不絕口:
“好,真好,真了不起!”當即訂購了上述三幅作品,並在18日的重慶《新民報》上發表了評論文章,“發現了中國藝術界中一卓絕之天才,乃中國共產黨之大藝術家古元”;“惟對於還沒有二十年曆史的中國新興版畫界已誕生一巨星,不禁深自慶賀”;“古元之《鍘草》可稱之為中國近代美術史上最成功作品之一”。
1944年,魯藝美術工場改為研究室,古元任創作組長,因曆年在美術創作上的傑出成績,被選為甲等文教模範,參加陝甘寧邊區文教代表大會,獲甲等獎。1945年,古元隨“魯藝”離開延安前往東北,途中因交通受阻,留在華北解放區,參加了土地改革運動。這一階段,他創作了《焚毀(舊)地契》,描繪了農民們將地主的土地房產契約一把火燒掉的場麵,升騰的烈焰,雀躍的人群,構成土地革命難忘的畫麵。
1946年古元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美術係教員。
1948年,古元在《東北畫報》做記者。一天,他從報上讀到一篇關於淮海戰役的報道。報道中說,在雙堆集戰鬥中,人民解放軍追殲逃竄的敵軍,遇到一條河流橫在麵前,敵軍炸毀了橋梁,妄圖憑借天險,阻擋我軍追擊。英勇的我軍指戰員一個個毫不猶豫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用肩架成一座浮動的人橋,讓戰友們踏過去追殲逃敵。讀完這篇報道,古元眼前仿佛看到了那驚天動地的英雄壯舉,很快便創作了套色木刻《人橋》。
1949年,古元參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行的“第一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中國美術界隻有兩個代表:徐悲鴻和古元。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把鞍山鋼鐵廠徹底毀掉,並斷定,沒有20年,鞍鋼不可能恢複。1949年古元和艾青、沃渣等藝術家去鞍鋼體驗生活了半年。同年,古元創作了《鞍鋼之修複》。畫麵中,有工程技術人員,有施工的工人,有塔吊、高爐,表現了工人的高漲熱情和認真態度。鋼鐵廠很快就恢複了生產。《鞍鋼之修複》被譽為新中國美術史上表現社會主義建設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