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宇(1919—1992)
原遼寧省東溝縣(今東港市)孤山鎮人。畫家、出版家。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書記處書記,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黨組書記。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曾先後在奉天美術專科學校、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學習。1950年,參與籌建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先後擔任過《人民日報》美術組長,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社長、黨委書記、社長兼總編輯。1984年任《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出版委員會主任,主持《中國美術全集》的編輯出版工作。1988年任《中國美術分類全集》總編輯。
一
邵宇7歲那年,在莊河縣立小學讀書。“九一八”事變後,他在孤山中學讀書。
孤山中學曾有個日文教員,經常向學生灌輸“滿洲國就是王道樂土”等謬論。兒時的邵宇癡迷於畫畫,有一次,邵宇畫了一張醜化日本鬼子的漫畫,被那個教員發現,抓起教鞭就要抽邵宇的頭,邵宇鑽到課桌下麵,抓住他的腳,將他扳了個臉朝天。
1934年春,邵宇考入奉天美術專科學校,繪畫,把邵宇引入一個美妙的世界。
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任意殺戮,奸淫擄掠,讓他十分痛恨。他寫了幾篇小說,其中一篇是以漢奸李壽山槍殺抗日英雄鄧鐵梅的事情為背景,小說在美專校刊上登載,他還為自己的作品畫了插圖。
1935年冬,邵宇考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在這裏,邵宇眼界大開。德國版畫家珂勒惠支,還有法國畫家杜米埃、米勒對他產生了強烈的影響。當時在北平的呂驥、崔嵬、陳波兒、鄭君裏、張瑞芳,以及其他院校的熱血青年,聯合組織演出了話劇《保衛馬德裏》《阿比西尼亞的母親》,活報劇《放下你的鞭子》;邵宇在《阿比西尼亞的母親》中扮演一個反法西斯的士兵。
“七七”事變後,邵宇經香港轉道廣州,到了長沙。他在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刊物上發表了《開會》等木刻作品,在《力報》《申報》上發表了《無妻之夫》《無母之兒》等作品,這些作品傳達了民眾救國的聲音。
1938年長沙大撤退前夕,邵宇被共產黨地下組織派到衡陽,在基督教負傷將士服務協會湘南大隊擔任第三中隊隊長;並將共產黨支部建立在這個組織中。邵宇在這裏結識了後來的夫人沈尹。不久,邵宇加入了新四軍。
1941年1月4日,為顧全抗戰大局,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9000餘人,從雲嶺駐地出發繞道北上。6日突遭國民黨軍7個師8萬餘人的包圍襲擊。
新四軍英勇奮戰7晝夜,終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除約2000餘人突出重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或被俘。葉挺軍長和軍部8個幹部隱蔽在一片竹林裏,邵宇也在其中。
由於國民黨軍隊縮緊包圍圈,眼看已經衝不出去,葉挺隻得下令毀掉武器全體被俘。
後葉挺被國民黨單獨關押,其餘人被押往上饒集中營。
上饒集中營是國民黨囚禁新四軍戰士的幾個集中營之一。被關押時,邵宇所在的編隊裏有黨的秘密支部,其中邵宇年紀最小。因為邵宇過去是畫畫的,特務對他不像對別人那麼注意,邵宇便擔負起自己所在編隊與其他編隊聯係的任務。
在集中營秘密黨支部的支持下,邵宇和另一位青年木刻家賴少其千辛萬苦地逃出了集中營。經過艱苦的輾轉,他和賴少其來到蘇中根據地。不久,黨組織分配邵宇在《蘇中報》工作,後相繼擔任專區工農科長、區委書記、地委及新四軍某旅部秘書及蘇中新華分社副社長等職務。
沈尹得知邵宇到了蘇中區後,也輾轉來到他的身邊。1945年,日本投降。《蘇中報》歡送東北籍戰士調回東北工作,同時為邵宇和沈尹舉辦了別致的婚禮。同年11月,邵宇夫婦到達東北。邵宇被分配到《東北日報》社任通訊采訪部部長。不久,邵宇又被調到土改工作隊。
邵宇一邊帶隊消滅土匪,一邊將搜集到的素材編成連環畫。他僅用一個半月時間便創作成一套兩冊的連環詩畫《土地》。通過東北的莊稼人王奎五父子兩代人的血淚身世,控訴地主、日寇、漢奸、國民黨欺壓農民的罪行,宣傳土地革命的意義。這部為農民創作的連環畫冊受到徐悲鴻先生的稱讚,認為其畫風“用來描寫中國社會非常適合……可稱簡約、緊湊、扼要,而極具力量”。
1948年春天,邵宇作為新中國美術工作者的東北代表出席全國文代會,見到了從延安來的蔡若虹、古元、王朝聞等同行。
二
1949年底,因籌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各部委,中央從各個解放區調集幹部,邵宇奉命調往北京。在等待分配的那段日子裏,他天天拿著畫筆到處寫生。
1950年,邵宇參與了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籌建;不久,他調往《人民日報》美術組任組長。同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文聯組織畫家到朝鮮戰場深入生活,邵宇去了朝鮮。他作為文藝戰士,在戰爭年代裏一直跟隨部隊行進,戰場上的英雄人物感染著他、鼓舞著他將激戰的場麵和戰鬥中湧現的英雄用速寫記錄下來。他畫了《行軍》《炸不斷的橋》《肉線》《誌願》等組畫,並自己配詩,歌頌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
1952年,邵宇從《人民日報》社調回人民美術出版社,任總編輯兼副社長。當時,北京的大街小巷,文化產品極為匱乏,不少書攤擺放的多為舊時代的七俠五義、言情等內容的小人書。邵宇了解情況後,提出“美術出版社應該著手出版有益於青少年身心的、反映新中國文化的讀物”。他召集全體編輯人員開會,動員大家改編古典名著、革命小說繪製連環畫。大家熱情高漲,很快出版了一係列題材內容積極健康的連環畫讀物。出版周期最快的時候,曾達到平均每3天就出一本內容新穎的連環畫。在大家的努力下,新華書店和各書攤出現了許多新型連環畫和人民大眾喜愛的小人書。劉繼卣畫的《雞毛信》以及《水滸》《西遊記》等傳統題材的優秀連環畫,取代了書攤上那些舊時代的出版物。當時,除了出版連環畫以外,人民美術出版社還出版了不少單幅宣傳畫和年畫。如《我們熱愛和平》《開國大典》《毛主席走遍全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