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950年12月,人民美術出版社籌辦,盧光照被調到該社。人民美術出版社初創時期,主要編輯出版連環畫、年畫、美術技法和資料等普及性的讀物。盧光照負責《連環畫報》的文字編輯工作,承擔策劃選題、聯係作者、審改稿件等任務。一直到1955年3月,他調到圖片畫冊編輯室工作。再後來,他又調到了中國古典藝術編輯組。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民美術出版社進入普及與提高並重的階段,重點編輯出版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畫冊及論著。盧光照編輯了《齊白石作品集》,這套巨著分為繪畫、書法篆刻、詩作三大部分,卷首為白石老人親自撰文並手書的序言。
盧光照懷著對恩師深厚的愛戴,為這套書精心謀劃,挑選畫作,編纂校訂,傾注心血。
這套書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許多人爭相購買收藏,使白石老人的藝術得以廣泛傳播。
盧光照根據自己多年來學習積累的資料和繪畫的實際經驗,撰寫了《曆代畫家故事》一書,具體生動地評述了中國古代幾十位畫家的生平活動、軼聞趣事,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啟迪性和可讀性,很受社會歡迎。香港爾雅出版社多次再版,不少年輕學子受其影響,從而走上學習美術專業的道路。
盧光照在中國美術史論方麵有深厚的修養,編輯過多部美術專著和一大批古典美術畫冊,其中有:李浴的《中國美術史綱》、閆麗川的《中國美術史略》、俞劍華的《中國畫論類編》,還有《宋人畫冊》《芥子園畫傳》《唐宋畫家人名辭典》《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和《中國曆代書畫篆刻家字號索引》等。《宋人畫冊》(與王靖憲合編)1989年榮獲了萊比錫國際圖書藝術展覽金獎、中國優秀美術圖書獎金獎。《中國畫論類編》1991年獲得了中國優秀美術圖書獎銅獎。這些巨著的編輯出版,影響深遠,是今天美術學子的必讀圖書,也為他日後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編輯是一項很辛苦、很枯燥的工作。盧光照每天都要審閱大量文字和畫稿,評判優劣。
在人美社的資料室中,保留著盧光照1959年用鋼筆寫的《齊白石印譜說明》:“一、這套印譜共三冊(外附邊款拓本一冊)。刊印320方;二、這些印均齊白石自刻自存者,現為齊白石紀念館收藏;三、其中‘古潭州人’係李立所刻,‘齊白石金石文字印’、‘長沙齊璜白石書畫印’二印係張越承所刻,誤收。‘加我三年成百壽’一印,風格不類齊白石,存疑。”盧光照的細心縝密,一絲不苟的編輯精神可見一斑。
盧光照默默無聞,不斷推出新人,為他人做嫁衣裳。這些工作不僅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也得到了許多作者由衷的感激。
2011年,時值人民美術出版社成立60周年大慶,人民美術出版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五個展覽,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成就展。
在我向劉雲山、馬凱等國家領導人介紹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成就時,我會讓他們看一張如同郵票大小的餅幹票。這是20世紀60年代特有的物件,是一位作者寄給編輯的心意。要知道,在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有人送給你一張三兩的餅幹票,該是多大的禮!這個餅幹票就是從作者寫給盧光照的信件中找到的!由此可以看出盧光照與作者之間的情誼。
李苦禪的兒子、畫家李燕曾講了這樣一段故事:“‘文革’前夕,盧叔叔(指盧光照)給我父親編8開精裝畫冊,稿子都下工廠了,‘文革’開始了。眼看書出不成了,盧叔叔不甘心,去印廠交涉,要出一批頁子送給我父親,趁人美社還沒癱瘓,開出了1000塊的預支稿費。那時候1000塊錢真是錢啊!家裏沒舍得花,‘文革’一抄家,以為沒有了。幾年後,我母親偶然在一個抽屜裏墊的舊報紙下麵,發現了這1000塊錢的存折。當時我們家正困難得很,這筆意外劫餘之資真是救了大急!”
盧光照在人民美術出版社任編輯的時候,除了完成本職工作外,業餘時間全部投入到畫畫上。他辦公室裏有一個鏡框,經常變換裝著他的新作,得到周圍同誌的支持和鼓勵。
四
每次在人民大會堂開會或看節目,我都要在盧光照繪製的巨幅國畫《千頃藕花送清香》前盤桓片刻。這幅長五米多、高三米多的大作品氣勢磅礴,構圖謹嚴,筆斷意連,相互呼應。此畫荷花怒放,葉大如蓋,荷梗如臂,兩隻悠然自得的野鴨躍然紙上。
我從心底由衷地感到身為人民美術出版社一員的驕傲。
人們都說,教學相長,我以為,編創也可以相長。盧光照在編輯崗位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繪畫創作上也自成一家。
自1934年至1957年長達23年間,他經常到齊白石的住所看望,拿著自己的新作,當麵聆聽老師的教誨,每次必有新的收獲。吉林美術出版社在出版《齊白石繪畫精萃》時,竟然誤把盧光照的作品《燈熒》收編了進去。可見他深得“齊派”大寫意之精華,竟達到亂真的程度。他說:“我的畫,初學時是大氣磅礴的,那是因為是臨老師的樣子。”
1952年,捷克斯洛伐克駐華大使館的文化參讚何德理其卡拜訪齊白石老人,何先生問:“齊白石老人,你得意的弟子畫得最好的是哪幾位?”老人沉默良久,對他說:
“有李苦禪、李可染、王雪濤、許麟廬、盧光照……”可見盧光照在齊白石老人心目中的位置。
盧光照的堂號為“思齊堂”,一是懷念恩師之意,二也有“見賢思齊”之意。齊白石老人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畫在似與不似之間”。盧光照一生遵循老師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