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盧光照:光照思齊堂(3 / 3)

“文革”期間,盧光照下放到湖北鹹寧“五七幹校”。此時,他已年過半百,幹不了重體力活,連隊讓他和許麟廬同放鴨子。

那時,我也隨父親到文化部“五七幹校”,曾去過他們放鴨子的西涼湖。他們雖然住在茅草搭的牛棚裏,但都是性情中人,頗注重生活情趣。記得草棚兩邊,如同對聯一般掛著兩溜甲魚殼,讓我們羨慕不已!在“五七幹校”後期,他們可以偷閑看書作畫。許麟廬畫鱖魚,凶猛生動;而盧光照的國畫《小魚》和《幹校小屋》則充滿了情趣。他在《小魚》上題記:“十年動亂期間,餘躬耕鹹寧幹校為鴨倌,以水為屋居,此景習常所見。”

盧光照從人民美術出版社退休後,全身心地投入花鳥畫的創作中。他雖是白石老人的門生,但是能夠博采眾長,從任伯年、吳昌碩、李苦禪等名家的身上汲取養分。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吳昌碩、李苦禪潤澤蒼渾的筆墨,又有白石老人質樸天真的情趣。

他說:“我悟出這個道理,就刻苦努力、學習、磨煉,幾十年,到了65歲以後,才在我的畫作上有了較大的轉變。我的畫逐漸放開了,氣魄逐漸大了,用筆逐漸老了,功底逐漸深了。”

尤其是晚年,盧光照的大寫意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更為洗練,強調內容,天然去雕飾,率性天真,渾然天成。他認為“佳作來自認真與隨意之間,認真易板,隨意則率,欲不板不率難矣哉。”

他的畫更強調內容,強調內心的快樂。在畫冊《盧光照程莉影近作集》中,第一幅《盛荷》,表現的是傳統的荷葉遊魚,他是這樣題款的:“魚遊荷葉東,魚遊荷葉西,魚遊荷葉南,魚遊荷葉北,此魚之樂也,餘之心情舒暢不亞於魚,故每喜畫此。”他表現的是魚樂,更是自己內心的快樂,而且希望將這種快樂帶給讀者。

盧光照不求形似,而求得其意,可謂“得意忘形”。不論是荷,還是藤蘿,是八哥,還是遊魚,都在強調其特質,而非形態。他又在所畫《貓雀圖》上題道:“畫不在形似,重在神肖。若斤斤於形似,假照相機可耳,何必繪畫哉!”他筆下的貓厚重洗練,貓尾以濃墨一揮而就,省去不必要的細節,把貓天真有趣的神態表現得一覽無餘。

他說:“未來的中國畫,有賴於今天的努力實踐。沒有尖兵,不足以探前程,路不可以一條,四麵八方,才能各攬其勝。還要走‘立交橋’,不要‘鑽山洞’,前行不以後行之緩而卑棄之,後行不以前行之急而誹之,同心向前,中國畫必有光明前途。”

《仿童畫》是他仿5歲外孫女的畫而作。畫上題:“老夫興來學兒童,人老不能再還童,稚氣不足矣。七十八歲盧光照自看自笑。”他還有一幅《芙蓉肥魚》,魚是鱖魚,鱖魚本是凶猛的魚種,然而在他的筆下,卻顯得如此可愛。一任童心、愛心表露無遺。

晚年的盧光照似乎更偏愛畫雞,尤其是雄雞。他筆下的雄雞姿態昂揚,雞冠血紅,栩栩如生。雄雞一唱天下白,預示著自己的雄心不老,也充滿了對祖國欣欣向榮的憧憬。

盧光照的別號叫“三不子老人”。三不子,即:

不擺架子,不充殼子,不當孫子。充殼子是四川話,不懂裝懂叫充殼子。即不擺架子,不做不懂裝懂的事,不卑躬屈膝。他在畫作上常常題有“三不子老人盧光照”。他認為一定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實實作畫。他認為畫品即人品,在一幅《蓮實》題道:“君愛蓮有花,我愛蓮有實,耍花腔不如老老實實,質之天下正人君子以為然否?”這就是盧光照的處世哲學。

盧光照性情豁達,他有一方“一錢不值,萬錢不賣”的閑章,表達了自己對藝術與金錢的看法。在一幅題為《老來紅》的畫幅上,他有這樣的題字:“人生不滿百,知足便無憂,欲壑本難平,攀比增人愁,紅顏來去匆,莫負少年頭。”這種無功利目的的藝術探索,使盧光照的作品格調高尚,讓人們得到藝術享受。

盧光照晚年經常參加社會活動和公益事業。1985年4月,他作為中國畫家代表友好訪問團的副團長,訪問日本,與日本書畫界進行畫技交流,受到日本書畫界的高度評價。1984年,他應邀參觀我國首次考察南極的J121號航船並當場題詞作畫;他還參加了我國通訊衛星“東方紅”及“神舟一號”上天的慶祝活動,並留下巨幅畫作。

盧光照被國務院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他每年都參加由中共中央統戰部和國務院辦公廳舉辦的由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的春節、中秋節招待會。多年來,他曾為中南海、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天安門城樓等處創作了特大幅花鳥畫。他還主動為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為修複長城,為殘疾人基金會、亞運會、台灣海基會,為香港、澳門回歸等作畫捐獻,以表達熱愛祖國的一片赤誠。他的作品《大展鴻圖》《鬆鷹》《雞冠花雄雞》作為國家禮品,分別贈送給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愛爾蘭前總統帕特裏克·希勒裏、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他還是日本國際藝術協會評審以及日本富士美術金獎獲得者。

盧光照先生的作品多次在海內外舉行個展和聯展。1997年5月,他在中國美術館舉行了大型個人畫展,王光英、何魯麗、萬國全等國家領導人和書畫界同仁出席,盛況空前。

我以為,盧光照先生既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也是我們十分尊敬的編輯家,他是人民美術出版社的金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