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雲(1914—2008)

河南省汲縣人,著名畫家、編輯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員。

曾任國民黨中央陸軍軍校政治部新生社藝術幹事、第十五中學教師、國民政府教育部青木關民教館藝術主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附中及第十中學教師。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在中央美術學院工作;1952年,調入人民美術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和國畫創作。多次應邀到中央美術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大學、北京教育學院及有關書畫藝術社團講學,曾長期兼任民革中山書畫社副社長、《中國畫》月刊編委、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理事、北京山水畫研究會藝術指導、北京美術學會理事。

秦嶺雲出身畫匠家庭。父親精通繪畫、雕塑、油漆、彩紮諸類造型技藝,並在家鄉河南省汲縣(今衛輝市)城內開設了一家畫鋪(慶餘堂),其作品有吳道子畫派的遺風。

少年時期的秦嶺雲除了上學,整日在父親的作坊裏打糨糊、擂顏料、裁畫紙、描紋樣、刻窗花……學到了不少美術技藝,能夠熟練地畫出“卷草”、“盤花”、“如意”、“冰裂”等民族花紋圖案。

畫匠為舊時“八作”工人之首。秦嶺雲刻有兩方石章,一是“五瓜畫匠”,一是“畫匠之子”,用來表明自己的身世,並以此紀念他敬愛的父親。

上中學時,秦嶺雲進入師範學校。校內設有美術課和專業教室,聘有從北京、上海請來的專業教師。秦嶺雲對靜物、郊野寫生特別有興趣,這些繪畫嚐試,激發了他更高的學習熱情。從19歲開始,秦嶺雲成為了一位美術教師,從教幼稚園、小學、中學到教大專,作了“全天候”的“教書匠”。

1934年,秦嶺雲考入國立北平藝專。當時的校長由嚴智開擔任,藝專擁有齊白石、溥心佘、黃賓虹及常書鴻、唐亮、秦宣夫、衛天霖等大師級教授。正當他學靜物、學人體素描,熱衷於畫水彩寫生和學習木刻時,七七事變爆發!抗戰烽火燃起,學校南遷廬山、沅陵。1938年,秦嶺雲從藝專畢業,由沈從文先生介紹,隨黃埔軍校十三期、十四期遷校隊伍,沿湘川公路步行入川,沿途作抗日宣傳工作。這一時期直至新中國成立前,秦嶺雲先後任國民黨中央陸軍軍校政治部新生社藝術幹事、第十五中學教師、國民政府教育部青木關民教館藝術主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附中及第十中學教師。

新中國成立後,秦嶺雲先在中央美術學院工作;1952年,被調到人民美術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和國畫創作。秦嶺雲認為自己平生經曆過三所美術學校:一是畫工作坊、二是國立藝專、三是人民美術出版社,他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做了20多年的編輯。

秦嶺雲說:“那時候,美術界的朋友,都熱衷於搞創作,不屑做編輯。我卻樂此不疲,嚐到許多甜頭。領導要求編輯文武雙全,能寫能畫,能說話、能跑路、能交際、能組織,(我)被迫邊幹邊學。幾十年間,結識了許多藝術名家,訪問過許多院校、博物館、石窟、寺觀、圖書館。感謝人美社給予我以登堂入室的機會。”

秦嶺雲原名秦維新,字銘三。1938年他流落到四川,對韓愈的“雲橫秦嶺家何在”感觸頗深,於是改名秦嶺雲,誰知就此一輩子與峰巒雲水結下了不解之緣。

秦嶺雲在藝術創作方麵偏愛山水畫。他重傳統,師造化,藝融古今,最終形成了格調高雅、意境深遠、生活氣息濃鬱的創作風格。

秦嶺雲熱愛生活,生活給他以創作的源泉。他尤愛真情詩境的山水,遇到山,他一如猴子般高興,攀山不怕高、不畏險。他喜愛在峰巒雲水間生活,並深得搜盡奇峰的樂趣。他甚至把入山當作課堂,每次重新登一座山,其題材畫風必有一番變化:到漓江畫倒影,登黃山畫雲海,去雁蕩山畫大小龍湫、三疊瀑……他曾一攀華嶽,兩上黔黃,三入匡廬,四登泰岱,並且深入到九寨溝、神農架、張家界、東西天池……他說:

“人在城市久了,做夢也想那些勾人心魂的山水。那些山中的泉聲、雲影、鬆濤、幽徑、鳥語、花香,都會引起我的畫興。”

秦嶺雲認為:“皆曰:‘師造化’惟多流連於名山大川,所見所畫不外乎奇峰古鬆行雲飛溪。時而久之為其所蔽。皆曰:‘行萬裏路’而又懼於跋涉攀登之苦。餘意黃山匡廬固可師,但不可一師到死。6隻此一山,近年以深入虎穴精神,行川湘鄂深山中,非敢冒險,深信此中必有可師之處。今抵神農架,宿願得償。其蒼莽深幽的氣派及原始渾厚的風貌,使我茅塞頓開……”“近年外出寫生均失花時,今年入神農架正逢佳辰,山花爛漫、奇花異卉滿山遍野,勝過城市公園萬倍,而雲錦杜鵑染紅山野,見所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