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伏羲,也稱包犧。曆史名人:(見顓頊譜)。包姓姓氏起源:出自風姓,為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太昊(伏羲)的後代。太昊創製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廚,故又名庖犧或庖羲。據《路史》載:‘包羲氏後有包氏‘。出自申姓,為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後。申包胥,楚國君蚡冒的後裔,故又稱王孫包胥。他曾赴秦國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後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為姓,為包氏。據《後漢書》載,丹陽包氏,本為鮑氏,為避王莽之亂,改鮑為包,成為包姓的一支。

堂號:剛毅堂‘、‘清河堂‘、‘孝肅堂‘:都是根據包拯命名的。宋時包拯,除龍圖閣大學士,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無不斂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後諡忠肅。

郡望:丹陽:即秦朝的鄣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為丹陽郡,相當於今安徽省宣城地區。晉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縣。上黨:戰國時,韓國初置上黨郡,秦滅韓後因之。治所在壺關(今山西省長治市北)。西漢時移治長子(今山西省長子縣)轄鏡相當於今山西省境內沁水以東地區。

曆史名人:包鹹:字子良,後漢會稽曲阿人。少為諸生,師事博士右師細君,學習《魯詩》、《論語》。光武即位,舉為孝廉,封郎中,遷大鴻臚。明帝即位,以鹹有師傅恩,特加賜俸祿,鹹皆散於諸生之貧者。永平八年(65年)病逝,終年71歲。

包拯: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人,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仁宗時任監察禦史,主張‘練兵選將,務實邊備‘,以禦契。後任天章閣侍製、龍圖閣直學士。官至樞密副使。知開封府時,執法嚴峻,不畏權勢。他在朝之時,貴戚官宦都不敢為非作歹,連童稚婦女也知道他是‘包青天‘。他剛正不阿,為民申冤,懲治權貴,樹立了清正廉潔官員的榜樣。他的官升至禮部侍郎,嘉佑七年(1062年)逝世,終年63歲,諡孝肅,著有《包孝肅奏議》十卷。明人以他斷案的民間傳說寫成《包公案》一書,流傳甚廣。包世臣:字慎伯,號倦翁,清朝涇縣人嘉慶十三年(1808年)舉人。曾任江西新喻縣知縣,對農政、漕運、鹽政、貨幣、兵法、鴉片等問題都有論述,主張積極抗英。他還善於書法,肆力北魏,兼習二王,對鹹豐、同治年間的書法很有影響。鹹豐五年(1855年)逝世,終年80歲。著有《藝舟雙楫》、《管情三義》、《濁泉編》、《齊民四術》等。

包姓與鮑、暴、褒、葆、是四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25、通

始祖:廩君(巴國君)後裔在通州(四川達縣)以地名為姓。曆史名人:元僧通辨;明僧通凡、通潤;清僧通複、通秀、通門等。姓氏源流:通姓源出有二。

1、出自徹姓,因避帝諱改姓。秦漢時期,上蔡(今天的河南省上蔡西南)的鄉間有一個讀書人,很有學識見地,後來被帝王知道以後委以重任,讓他擔任丞相,並且封他為徹侯。他的子孫後代以徹為姓,成為徹氏。到了西漢武帝的時候,因為要避武帝劉徹的諱,所以改姓為通,成為通姓的一個來源。

2、起源於巴縣,以封地名為氏。春秋時期,巴國有大夫受封於通川(今天的四川省達川),後來他的後裔用封地作為姓氏,稱為通氏。得姓始祖:徹侯。通姓家族的起源,一是“因地命氏”,一是“因避諱而名氏”。上古時有皇帝封為徹侯的人,他的後人以“徹”為姓,到了西漢時,為避漢武帝的名諱,將“徹”改為“通”,稱為通氏。又有一說,是《元和姓纂》上記載的:“衛大夫食采通州,因氏焉。”他的後代子孫以其受封地名中的“通”作為姓氏。由此可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望族居西河郡(今山西省離石縣一帶)。通氏後人奉徹侯為通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通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秦漢時候有一種官職叫作徹候,是一種職位很高的官職。那時候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有一個書生被封為徹候,他的後代以此為榮耀,就以官職名作為姓氏,稱為徹氏。後來到了西漢時候,漢武帝叫劉徹,為了避漢武帝的諱,徹氏的後代就改為“通”姓(因為古代徹和通同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通姓。通姓的望族居住在西河(今天的山西省離石縣)。

三、曆史名人:通辨:元朝時期的高僧,雄縣人。7歲的時候就拜禮真空為師,學習浮圖法。皇慶初,萬山和尚奉旨大做齋會,請通辯演法。忽然從法座放大光明,通辯圓寂了。當時白光四射,得到舍利子無數。通琇:號玉琳。清朝時期的高僧。江蘇江陰人,19歲的時候出家為僧,居住在武康報恩寺。順治年間被召見過三次,讓他來說法,並且賜號為大覺禪師。他在要求回到天目山以後,又被加封普濟能仁國師。康熙年間圓寂。通證:清代詩畫家,僧人。青浦人,喜歡畫山水,拜太倉王圓照為師。通複:清代詩人,僧人。字文可,嘉興人。精於寫詩,著作有《冬關詩抄》。

四、郡望堂號。

1、郡望:據《郡望百家姓》的記載:通氏望出河西郡。西河郡:戰國時期魏國置郡。相當於今天的陝西、山西兩省之間的地區。

2、堂號:直忠堂:後漢時期的巴肅因為對待朝廷忠誠而聞名。他痛恨宦官敗壞朝廷的風氣,於是與竇武、陳蕃一起密謀株殺宦官。事情敗露後,他被列入黨錮。巴肅於是到縣衙投案自首,縣官佩服他的忠誠,於是要放棄官位和他一起逃亡。巴肅卻對縣官說:“做大臣的,有陰謀就不能隱瞞朝廷,有罪就不應該逃避刑法。”結果他被朝廷判為死罪,慘遭殺害。曆史上將他稱為忠義之臣。

通姓與佟、童、仝、冂、曈、是五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正文二、神農族係共59姓26——30、

二、神農族係共59姓

26、呂

始祖:炎帝神農後裔,共工侄孫伯夷,堯臣。

曆史名人:秦相呂不韋;漢後呂雉;三國名將呂布;後涼帝呂光;宋相呂蒙正、呂夷簡等。

曆史來源:1、出自薑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薑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薑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薑姓。後來薑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嶽‘,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薑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2、出自魏氏。春秋時晉國有呂氏,係從魏氏分化而來。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複姓叱呂氏、叱丘氏改為漢字單姓呂氏。五代後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為漢字單姓呂氏。

得姓始祖:伯夷。相傳上古華夏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因居薑水流域,故以薑為姓。後向東發展到中原地區,與黃帝部族雜處,分為四支胞族(即四嶽),伯夷曾佐堯帝掌管四嶽,後又助大禹治水有功,為大禹“心呂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為呂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陽市西董呂村一帶,商、周兩代均為諸侯國,春秋初年(公元前680年),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散居於韓、魏、齊、魯之地,史稱呂姓正宗,伯夷則被列為呂姓始祖。

遷徙分布:呂姓播遷頻繁,分布比較廣泛。南陽呂國滅亡後,部分遺民被遷至今湖北蘄春。新蔡呂國亡國後,遺民主要分布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齊國呂氏在康公失國前已散居韓、魏、齊、魯之間,其後子孫有在陝西、甘肅發展繁衍的。兩漢時期,呂氏還分布於今河北、山西、內蒙古的一些地方。東漢末年,西陽人呂範,避亂移居壽春(今安徽壽縣),三國時,蜀漢不韋人呂凱、魏任城人呂虔均有後裔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縣西南)。南北朝時,今浙江、江蘇的不少地方均有呂姓居民。北宋初,呂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於泉、漳二州,後有部分移居廣東。自清代康熙年間開始,閩、粵呂氏有多支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一些人遠徙海外,分布於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文萊、越南、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曆史名人:呂臣:秦末農民起義軍將領。初隨陳勝起義,與項羽同屯軍彭城。後輔佐劉邦平天下,被封為寧陵侯。

呂布:五原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一說山西忻州人,東漢末年名將,善弓馬,力大無窮,時稱“飛將”,號奮威將軍,封溫侯,割據徐州,為一代梟雄。

呂忱:晉代文學家,著有《字林》一書。呂靜:晉代音韻學家,著有《韻集》一書。呂洛:北魏代(今河北省蔚縣)人,官至羽林中郎將,後被封為成武侯。呂光:略陽(今甘肅莊浪西南)人,十六國時後涼(建都今甘肅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其子呂紹、呂纂、呂隆也先後執政後涼。

呂雉:單父(今山東省單縣南)人,漢高祖皇後,人稱呂後。曾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劉邦死後代理朝政,專政達十六年之久,為曆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女執政者。

呂蒙: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陽東南)人,三國時東吳名將,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以致魯肅見他時,曾稱讚其“學識淵博,非複吳下阿蒙”。先在赤壁之戰中與周瑜等大破曹軍,後大敗關羽,奪回荊州,在東吳堪稱戰功赫赫。後被封南郡太守、孱陵侯。

呂才:博州清平(今山東省臨清)人,唐代哲學家、音樂家,官至太常博士、太常丞。

呂向:今甘肅省涇川人,唐代書法家、學者,善草隸,曾參與《文選》注解。

呂端:河北安次人,宋太宗時宰相。太宗稱其為:“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呂紀:浙江省鄞縣(今寧波)人,明代著名花鳥畫家,官至錦衣衛指揮。

呂坤:寧陵(今屬河南省)人,明代學者,官至刑部左、右侍郎。

呂永吉:隋文帝時大臣,官至上柱國太尉,被封為劉郡公。

呂夷簡:壽州(今安徽壽縣)人,宋代宰相,封號“申國公”。

呂公著:呂夷簡之子,曆官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神宗時遷為禦史中丞,後獨攬朝政,位至司空、同平章軍國事。

呂留良:明末清初人,號晚村。與黃宗羲、高鬥魁等結識。雍正十年因曾靜案,被剖棺戮屍,著述焚毀。學宗程朱,特別表揚朱熹的種族思想。

呂洞賓: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一說陝西省人,號純陽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隱居終南山等地修道,後四方雲遊,自稱回道人。被道教全真教尊為北五祖之一。

呂不韋:戰國時秦丞相,被封為文信侯,稱為“仲父”。門下曾有賓客三千,並讓他們

編著有《呂氏春秋》。

呂大臨:藍田(今屬陝西)人,北宋著名金石學家,程門四弟子之一,著有中國最早的古器物圖錄《考古圖》一書。

呂惠卿:宋代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曾參與王安石變法,官至參知政事。

呂蒙正:河南洛陽人,北宋名臣,太平興國進士第一。以敢言著稱,曾三任宰相,知人善薦。

呂祖謙: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南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被稱為浙東學派先驅。

呂天成:今浙江省餘姚人,明代戲曲理論家,著有《曲品》一書。

呂天俸:清代大將,曾剿滅了張格爾叛亂,官至烏魯木齊提督。

郡望堂號。1、郡望

河東郡:秦置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轄晉西南地區。東晉在蒲阪(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後秦時)。隋唐為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阪置河東縣為治所。明並河東縣入蒲州。

淮南郡:漢曾置淮南國,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後遷壽春(今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後為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區。隋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為壽州壽春郡)。東平郡:漢有東平國,南朝為郡,治無鹽(今山東省東平東)。隋唐曾以鄆州為東平郡,治須昌,在今東平西北。宋宣和時以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即今東平。明清為州。民國改縣。金華郡:元末,朱元璋取婺州路,改為寧越府,旋改金華府,治金華(今屬浙江省)。民國廢府。晉江郡:唐·開元六年(718年)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縣。泉州州治與晉江縣縣治同地。此時泉州領晉江、南安、莆田、龍溪、清源(今仙遊縣)五縣。治所在今福建省東南沿海,晉江下遊。2、堂號:呂姓堂號有:“河東堂”、“渭濱堂”、“東萊堂”、“錦上堂”、“明煙堂”、“敬和堂”、“三相堂”、“著存堂”等。

宗族特征:1、呂姓作為中國一大姓氏,名人輩出,各行各業均有呂姓鋒芒畢露者。三國人物呂蒙、呂布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傑出人物。2、呂姓字行輩份亦盡顯其家族特征。如清代呂國泰所纂《呂氏族譜》中載有山東呂姓一支字行為:“鞏豐仕賢,樹桂詒玖,懷國安邦。”

呂姓與閭、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27、薑

始祖:神農炎帝。因生於薑水,故姓薑。曆史名人:周臣薑尚;三國蜀將薑維,宋詞人薑夔;明臣、詩人、畫家薑立綱;清書法家、詩人薑宸英等。

薑姓jiāng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據史書記載,薑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說文》曰:“神農居薑水,因以為氏。”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曆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薑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薑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薑氏的發源地。後來在曆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嶽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複賜以祖姓薑,以接續炎帝的香火。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薑名牙,掌四嶽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薑太公薑子牙,因他治四嶽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曆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薑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薑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薑為姓的,故稱薑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薑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穀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薑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薑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薑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薑氏還分布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薑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薑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薑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薑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此後,閩、粵薑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有的又遠播海外。

薑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時的薑子牙。此後,曆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的隱士薑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薑仲海、薑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薑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薑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薑氏較為繁盛的一支。三國時有蜀漢的薑維,天水人,本為魏將,後歸蜀,得到諸葛亮的信任。曾繼諸葛亮之後繼領其軍,後任大將軍,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兩位薑姓宰相,除薑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薑恪;南宋有著名詞人、音樂家薑夔,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工詩,精通音樂,滿腹經論,可惜由於當時秦檜當政,因薑夔唾棄他的為人,後隱居;南宋還有名將薑才;明代有書畫家薑立綱;清代有文學家薑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誌》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薑鏡堂等。薑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薑姓與江、蔣、強、是三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