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姓郡望堂號。1、郡望:陳留郡:秦代置郡,在今開封東南陳留城。曆代均置。1957年並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縣東南陳留鎮)。陳郡:秦置陳郡,西漢淮陽國,東漢陳國,獻帝時改陳郡,均治陳縣(今河南省淮陽)。隋唐為陳州淮陽郡。下邳郡:①古縣名。秦在今江蘇省睢寧西北。金移睢寧西北古邳鎮。明廢。②古郡名。東漢置國,南朝宋改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省睢寧西北)。治下邳,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會稽郡:秦置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更包有浙、閩全部。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有浙閩之地(今杭嘉湖均屬吳郡)。三國吳分設臨海(台州)等郡後,轄境縮小。隋為越州。又隋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民國合二縣為紹興縣。馮翊郡:漢時置左馮翊,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馮翊郡,治所在臨晉,相當於現在陝西省大荔縣一帶地區。
2、堂號:陳留堂:是謝姓最早發祥地,也就是現在河南省陳留縣。會稽堂:是謝姓在東晉時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蘇省東部和浙江省西部。東山堂:東山位於浙江省上虞縣之西南,在晉室謝安末出任征討大都督前隱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薔薇洞、池屐池等遺跡。另在浙江臨安之西,及江蘇省江寧之北各有一座東山,當謝安征討玁狁建功後,曾在江寧之東山修建別邸,迄今江寧東山山頂仍有一寺廟古跡,寺中祀奉為謝安遺像。寶樹堂:相傳晉朝孝武帝駕臨謝安官邸,見其庭園中有一株雄傳大樹,長得青翠茂盛,當時孝武帝指著大樹對謝安言道:“此乃謝家之寶樹。”謝氏以“寶樹”為堂號,由來在此。另有一說,出自《晉書·謝玄傳》:“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器重,安嚐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後來唐代文人王勃撰《膝之閣序》,文中就有“非謝家之寶樹”之句。此外,謝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哲經堂”、“哲經堂”、“存著堂”、“敬業堂”、“閣老堂”、“起風堂”、“烏衣堂”、“宣城堂”、“威懷堂”、“安晉堂”、“永思堂”、“承仁堂”、“葆光堂”、“世德堂”、“承德堂”、“聚德堂”、“同德堂”、“新燕堂”、“奕要堂”、“陳留堂”、“式南堂”等。
謝姓與薤、解、契、擷、是四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29、鄒
始祖:神農後裔蚩尤。黃帝敗蚩尤後,蚩尤族人遣鄒地,故姓鄒。
曆史名人:見顓頊譜。
鄒氏的來源主要有以下一些:1、出自姒姓。這種說法稱鄒氏為越王勾踐之後。2、出自子姓。稱鄒氏為商紂王微子啟的後代。公元前11世紀周平公把商的周圍地區封給殷紂王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建都於商丘,其後三朝采食於鄒邑,其第五世孫叔梁仡以邑名“鄒”為姓。所以稱之為山東鄒氏。3、出自曹姓,以國家的名稱作為自己的姓氏。上古時有邾婁國為狹所建,戰國時魯穆功改邾婁國為鄒國。後來鄒國被楚國所滅後有鄒氏,亦為山東鄒氏。4、為蚩尤之後。據《拾遺》所載,黃帝在打敗蚩尤以後遷其民至鄒屠,根據地名命名為鄒屠氏。
遷徙分布:據鄒氏族譜及有關資料記載,鄒氏早期主要在其發源地即今山東境內發展繁衍,至秦漢時期,他們中的有一支遷至範陽,發展成為望族。西漢以後,範陽鄒氏逐漸南遷至河南鄒坊,成為較強的一支。漢代有鄒廷任襄陽令,在當地安家,其後裔有一支遷到雍州。西晉有新野人鄒湛以才學知名,在朝廷做了國子祭酒、少府,其子孫有一支遷到衡州。東晉十六國時,由於戰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鄒氏的一部分隨之渡江,定居於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陳政、陳元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攜一部分鄒氏隨從同往,後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貞元末年,鄒垣因避戰亂,自今安徽遷入福建,其子孫繁衍分居於邵武等縣。北宋有鄒異,長樂人,元佑中舉經明行修,這說明北宋時已有鄒鄒氏居於廣東。南宋時期,有泰寧人鄒應龍任初權參加政事,他的子孫散居閩、粵,還有遷到廣西樂平的。現在台灣的鄒姓人及僑居新加坡等國的鄒氏華僑,主要是從廣東、福建遷去的。
郡望堂號。郡望:主要有範陽郡。1、範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置郡,其治所在薊縣,相當於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縣一帶。堂號:1、“碣石堂”:戰國時期的鄒衍,深通陰陽、盛衰、興亡之道。燕昭王招賢,專門建造了碣石宮來招待鄒衍。2、“諷諫堂”:戰國時期的鄒忌,看到齊威王不喜歡聽別人向他提意見,於是以巧妙的方式規勸他。齊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見,下令:凡是對他提出意見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獎賞。一開始大家都爭著給他提意見,兩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很少了,三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幾乎沒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見都提完了。齊威王收集了這些意見,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把國家質理得很好。著就是鄒忌諷諫的結果。所以鄒氏又稱“諷諫堂”。3、“範陽堂”:秦漢時期,鄒氏人有一支從今山東境內遷至範陽,後發展成為望族,所以鄒氏人以“範陽”為堂號。
鄒姓與陬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30、章
始祖:神農子章。初祖:薑尚。其孫周朝建鄣國,後人為姓去偏旁為章。曆史名人:項楚將章邯;宋相章淳;明學者章潢;清史學家章學誠;清臣章煦等。
一、姓氏源流:章(Zhā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薑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始祖蓋為薑子牙。據《姓氏辨證》、《通誌·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章氏的孕育地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鄣城村(現屬章丘縣),商朝時為鄣國;章氏的誕生地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西周初,薑子牙受封於齊,建齊國,是為齊太公。鄣國被齊太公收為附庸國,後齊太公將鄣國及臨近的齊國分封給庶子。春秋時鄣國被齊滅掉,鄣國的後人以國名“鄣”為氏,因認為國家已不複存在,又去掉表示疆邑的“阝”,成為今天的章姓。鄣國和齊國都為齊太公的後裔,鄣國滅亡,國人為紀念故國而去邑為章,稱為章氏,實乃同宗相殘的悲劇。
2、出自妊姓,為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據《元和姓纂》記載,妊姓是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始祖為黃帝的長子。又據《左傳》說,妊姓出自風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後裔。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為妊,而謝、章、薛、舒、呂、終、泉、畢、過、祝十姓,都是出自最初的妊姓。因此,有章姓推溯起來當然是5000年前黃帝的後裔,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古老姓氏
3、出自他姓改姓而來:漢代章弇原為仇氏者,因避仇而始改之為章姓。元朝人章卿孫原姓劉,因由章姓人撫養長大,也以章為姓。據《元史·孝友傳》所載,章卿孫,本姓劉,幼為章氏養子,遂姓章。據《蔣經國傳》所載,蔣經國金屋藏嬌,與章氏一胎產下二子,一曰章孝嚴,一曰章孝慈。
4、出自他族改姓而來:清滿洲人姓氏有章姓,世居大淩河。清滿洲八旗姓章佳氏後改為章姓。明清時雲南北勝州副同知姓章,係蒙古人;後來改為單姓章。當代土家族中原有人以薑加孔或薑加阿寅勒為姓,今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後來也省作單姓章。
得姓始祖:齊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說字望),又可稱呂尚、呂望、薑太公,號太公望,又號太師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輔佐文王興周,幫助武王滅紂,是周朝第一開國功臣。成王時封於齊。後來,薑尚將其支庶封於鄣。春秋時鄣國被同姓的齊國吞並,鄣國子孫恥於同室操戈,就以失國為氏,後去掉邑旁,稱章姓。他們尊齊太公為其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公元前664年,鄣國被其同宗齊國消滅,章姓始散居齊地,如戰國時齊(今屬山東省)有將領章子。西漢初,有秦將章邯、章平兄弟,其後有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章文(太公之裔),甘泉(今江蘇省揚州)人章贛,匈奴單於近臣章渠,匈奴降漢者章尼,東漢時有揚州(今屬江蘇省)人章河,這些史實表明,秦漢之際,章姓已北入蒙古,西入陝西,南及蘇、贛。魏晉南北朝時期,薑太公的後裔,在豫章繁衍成為大族,由此形成了章姓豫章郡望,南北朝時期享譽青史的吳興章姓即由此分衍而出。此期有資料表明,河間(今屬河北省)之章姓亦發展迅速,後逐漸昌盛並形成了章姓河間郡望。隋唐之際,已有章姓人落籍梓州(治今四川省三台),而且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均有了章姓人家。五代十國時,已有章姓人落籍福建,如章仔鈞其先祖由福建泉州徙居浦城。兩宋時,見諸史冊之章姓更勝,可謂名家輩出。由於北方動蕩,此際章姓遷徙以南方為主,如章父章俞由福建浦城徙江蘇蘇州,章岷由浦城徙居江蘇鎮江,章甫由鄱陽(今江西省波陽)徙居真州(今江蘇省儀征),章琰由寧國太平徙潤州(今江蘇省鎮江),章憲由建州浦城遷蘇州……。此際,由於章得象、章敦、章鑒入朝為相,更使得江南之章姓名噪一時。明初,山西章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湖南、湖北、陝西、河北、北京等地。明清之際,章姓分布更廣,並有沿海之章姓遷居台灣,以及東南亞和歐美等地。1949年,蔣介石敗居台灣,時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章姓人隨從者甚眾。如今,章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北、浙江、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章姓約占全國漢族章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章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