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曆史名人
章邯:秦朝將領。鎮壓陳勝、項梁起義軍戰功赫赫,後在巨鹿為項羽所敗。不久投降項羽,被封為雍王,建都廢丘(今陝西省興平南)。前二零五年,被韓信擊敗後自殺。
章敦:字子厚(1035-1105),建州浦城(今福建省)人,北宋大臣。進士出身,曾被王安石派去處理少數民族問題。哲宗親政後,被任為宰相,由於改變對西夏的政策,導致戰爭再起,與哲宗議立嗣問題時,認為徽宗輕佻不可立,又嚴厲打擊守舊派。徽宗即位後,屢被貶黜。
章衡:章敦族侄,北宋大臣。仁宗年間高中狀元,曆經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久任地方官而頻繁轉換,其敢於指摘時弊,曾任赴遼使臣,其文韜武略令遼人驚歎。
章悅:北宋大臣。王安石實行新政,是宋代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當時以博學善文見稱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悅,就曾在這件大事中擔任過重要的角色。
章鑒:隆興府分寧(今江西省修水)人,南宋大臣。鹹淳十年,累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其為人寬厚,凡事無所不可,人稱“滿朝歡”。居官清廉,家貧如洗。
章溢:浙江省龍泉人,明初大臣。與劉基、宋濂、葉琛並稱四先生,為朱元璋所敬重。累官至禦史中丞兼讚善大夫。
章潢:明代經學家,字本清,南昌人,廬山白鹿洞書院洞主、順天府(今北京市)儒學訓導。他品行高潔,學問也好,與利瑪竇相識之後,時有往來。有一天,利瑪竇生了病,但是來拜訪他的朋友依舊絡繹不絕,章潢眼見他應接不暇,對身體的康複不利,出於善意的關心,因此要利瑪竇“告訴傭人對來訪的客人就說我不在家”,利瑪竇說:“我們一般不說假話,且不能撒謊。”此言一出,更是贏得了眾多朋友對他的尊敬。
章鑣:清代學者,章學誠之父。據《章氏遺書》載:“少孤,先祖遺書散失,家貧不能購書,則借讀於人……孜孜不倦。”經過多年的苦學,終於考中了進士。然而,考中進士的章鑣因為為人耿介,不善鑽營,朝廷並未授予他一官半職。直到九年後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朝廷同鄉舉薦,章鑣才被授予湖北應城縣縣令,開始了他在應城、天門等地長達十年的為官、任教生涯。
章煦: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大臣。乾隆年間進士,曆任內閣中書、陝甘學政、湖北布政使、湖北巡撫、禮部尚書等職。累官至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
章鋆:鄞縣(今浙江省寧波)人,清代大臣、詩人。鹹豐壬子恩科狀元,累官至國子祭酒。著有《望雲館詩稿》等。
章昭達:吳興武康(今屬浙江省)人,南朝陳將領。其心情嚴刻,善於將兵,因軍功曆任定州刺史、都督、鎮軍將軍、車騎將軍等職。
章全益:唐代東蜀涪城人。他從小喪父,由哥哥章全啟撫養。他母親病了,章全啟割下大腿上的肉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過後章全啟出門旅遊,死在旅店裏。章全益感激哥哥的恩情,製作了喪服,又因為章全啟曾割自己的肉給母親吃,他便用火燒自己的手指,以重複體驗哥哥的疼痛。他還用銀字書寫《法華經》一部,早晚閱讀朗誦。領會其中的道理。後來他在成都的府樓巷,建造了一座房屋,裏麵設置一座煉丹的爐子。他不用仆人,獨自住在這間屋子裏,煉丹得錢。數目達到一兩金子,便刻一座佛像。
章成緬:字道正,章忠祥子,生、卒無考。唐代浙江省桐廬人,為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富陽市)章氏始祖。以孝行稱,人稱孝標先生。一日,遊東節度李紳幕中,恰值天雪,興而賦詩,為紳所賞。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舉進士及第,授校書郎。唐文宗太和中(約831年左右),官唐山東南道從事,試大理評事,仕終秘書正字。著有詩集《新唐書藝文誌》傳於世。
章得象:浦城(今屬福建省)人,章仔鈞玄孫,北宋大臣。進士出身,仁宗時任相八年,對於宗黨親戚一概不用,而對範仲淹等推行的改革持緘默態度,以至無所建樹。
章卿孫:元代蜀人,本姓劉氏。幼為章提刑養子,遂姓章。與母富氏相失三十八年,輾轉遍訪於江西諸郡,迎歸養之。
章學誠:字實齋(1738-1801),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清朝著名思想家、史學理論家、方誌學家。乾隆進士,曾官國子監典籍,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後人湖廣總督畢沅幕府,協助編纂《續資治通鑒》等書。著有《文史通義》、《史籍考》等。
章炳麟:號太炎,浙江省餘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學者。曾參加維新運動,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並參與組建光複會,後參加同盟會。其對中國近代哲學、文學、曆史學和語言學均有較高造詣。有《章氏叢書》、《章書叢書續編》、《章氏叢書三編》等。
章士釗:湖南省長沙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學者。早期辦報鼓吹革命,與黃興組建華興會。後參加二次革命、護國、護法運動。曾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司法總長等職。解放後任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有《甲寅雜誌存稿》、《名家小說》、《邏輯指要》等。
章孝慈:浙江省奉化人,蔣經國之子,章孝嚴孿生兄弟。不到半年,其母章亞若早逝,由外婆撫養。為了不損害蔣家的名聲,章氏兄弟未能正式進入蔣家,姓氏隻能冠以母姓。雖不能姓蔣,但蔣介石卻親賜名孝嚴、孝慈,排在第三代“孝”字輩中。1994年10月,章孝慈在回大陸參加學術討論會時,不幸突發腦溢血,於1995年在台北病逝。1997年,時任台灣“外交部長”的章孝嚴收到了浙江老家三位蔣家族長給他的聯名信,承認他和章孝慈是蔣氏後代。但是,章孝慈已不在人間,成為遺憾。
章孝嚴:浙江省奉化人,生於廣西桂林,蔣經國之子。1949年被攜渡海赴台,定居於新竹。東吳大學外文係畢業,派往‘國防部政治作戰總隊‘任政戰預備官。退役後執教於虎尾中學。1968年通過“外交領事人員乙等特種考試”,進入“外交部”。一年後赴法國魯汶大學進修法文,回台後,供職於‘外交部‘檔案資料室,曆任科員、駐美“大使館”秘書。1977年調任“北美司第一科”科長,1978年通過“外交領事人員甲等特考”,任“外交部”專門委員。1979年升任“北美司”副司長暨“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副秘書長,1982年擢升為司長,4年後又擢“外交部”常務次長。1989年12月調派國民黨中央海外工作會主任,兼《中外畫刊》發行人,推動海外黨務。任內,國民黨旅美黨員成立“海外興中會”,1990年8月重返“外交部”,任政務次長。1993年3月調任“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黨十三屆中央委員。
四、郡望堂號。1、郡望:武都郡:公元前664年,齊國伐鄣。七月,國君胡公祥陳亡,城池失落,鄣國被滅。韅因兄亡邑,不得已逃至梁州定居。鄣國和齊國都為齊太公的後裔,鄣國的後人本以國名“鄣”為氏,今國已不複存在,為不忘同宗相殘之悲劇、牢記亡國之屈辱,因而去邑為章,自立章姓,謂章韅。章氏自此始也。梁州(今陝西省漢中東),春秋時置武都郡,戰國楚置梁州郡。武都郡梁州,乃章氏第一個郡望。京兆郡:至韅公十八世,秦末大將章邯,任少府,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為保秦皇朝安定,征戰沙場。但秦二世胡亥聽信奸臣趙高的讒言,欲置章邯於死地。章邯不得已棄秦降楚,歸順項羽。項羽滅了秦國以後,把秦國的土地分為三部分,封立三個王,名叫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章邯駐軍地雍州,封章邯為雍王,稱王於鹹陽以西,建都廢丘(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南)。雍州(九州之一。今陝西省中部、甘肅省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一部),漢以前置京兆郡。京兆郡雍州,乃章氏第二個郡望。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轄境相當今江西省。章平,章邯之弟,秦末將軍,隨兄降楚後,仕楚為上大夫,領兵守大散關。劉邦圍攻廢丘,章邯命章平支援,章平被韓信大敗而被俘。赦後遷居豫章。在豫章生息繁衍,人口集聚增多,形成望族。洪州(今江西省南昌),漢置豫章郡,唐以後改洪州。豫章郡洪州,乃章氏第三個郡望。河間郡:北魏時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古治在今河北河間西南。章自得姓,曆周、秦、漢,至西晉,有章巖者,韅公三十七世,章平二十世,任兵部尚書,領兵四十萬收大散關有功。因功高而封為河間侯,從而在河間形成名門望族。瀛州(今河北省河間),漢有河間郡(或河間國,今河北省獻縣)。河間郡瀛州,乃章氏第四個郡望。
2、堂號:複生堂:源出宋代章王容,追思懷念其亡母,其摯情感動萬物,連枯竹亦複蘇,於是章姓遂有“複生”堂號。
此外,章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思綺堂”、“萊山堂”、“豫章堂”、“式訓堂”、“此洗堂”、“河間堂”、“虛受堂”等。
五、宗族特征:1、章姓人才濟濟。如《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收錄章姓名人一百三十五例,在一百位以後的姓氏中,獨占鼇頭。
2、章姓多孝子。唐代章全益人稱章孝子,同期章成緬亦稱章孝子。宋代章王容,追思懷念其亡母,其摯情感動萬物,連枯竹亦複蘇,於是章姓遂有複生堂號。元代章卿孫,輾轉走訪三十八年不怠,終見其母。明代章衡民、清代章藻功、章謙存等均為名載史冊之大孝子。